大学体育演绎通识教育之课程内涵

2018-06-11 06:30王培善陈景源吴韶光叶宇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34期
关键词:大学体育通识教育

王培善 陈景源 吴韶光 叶宇

摘 要: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演绎推理等研究方法,在分析大学体育课程通识教育功能及内涵的基础上,以同济大学攀岩课为案例,从完善体育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体育涵养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个方面,对体育教学中如何落实大学体育课程通识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该研究对于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具有指导价值。

关键词:大学体育 通识教育 攀岩课 课程内涵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2(a)-0055-03

Abstract: Using literature method, deductive method, and taking Tongji University sports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general education through sports curriculums. The result put forward that sports curriculum should meet general education idea, should perfect curriculum content and design, should enrich students physical knowledge so as to enhance students' physical cultur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Rock climbing course;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sign

体育课程注重的是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和独立人格;是促进学生运动参与、提高运动技能、确保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素质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表率性,使学生健康成长、张扬个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健身育人功能。

体育课程改革本身就是大学体育教学切合时代的必然要求,当前很多学者提出大学教育的通识教育理念,就体育课程教育而言,本身就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如何改革体育课程,以适合大学体育的通识教育理念来完善体育课程设计是一个必然趋势。体育教育是關系着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及树立正确人生态度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最具体的体验教育形式,怎么把体育课程教学和通识教育结合起来更好地改造学生的心智模式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1 大学体育课程具有通识教育的功能

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虽当前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但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实践与改革后,目前对于什么是“通识教育”已有较一致的看法,然而对刚入大学的新生和社会大众而言,则仍是不甚清楚的概念。

通识教育即人在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是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但绝对是所有职业必须具备的普遍性教育,是一个有素养的人的基本素质,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通识教育是作为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应该造就新一代大学生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高层人才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强调通识教育是注重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谐发展教育。通识教育最根本的内涵是通识思维能力和行为规范的培养,所谓的通识思维能力即想得更深入、看得更宽阔、判断得更正确的能力。简言之,通识思维能力应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分析力、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洞察力等的综合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又来自将不同知识贯通的训练;所谓的行为规范包括符合政治环境的积极行为、遵守社会规范、礼仪、道德水准、价值取向、行为态度、行动力和表率性等。因此,通识教育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了功利性与实用性,特点是多元化与多样化,有助于发展专业,跳出本专业狭窄单一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方式。可见通识教育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学体育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健康才有了干工作的基本条件,大学体育课程是为学生健康打下基础和作保障的,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通过大学体育课程使学生在生理、心理健康得到锻炼和提升,能熟练处理常见的运动损伤和急救,明白体育锻炼对身体的重要性;体育文化方面,体会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明白挑战极限、积极阳光的态度,体会行动力、付出得到、持之以恒的效果;契合项目特点体验力的运用;风的作用;机体反应化学的神奇;快乐的效果;合作的结果;相互尊重和文明体育。综上所述大学体育课程是对人的基本素质教育,是作为高等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符合通识教育内涵。

2 大学体育课程教育能够产生具有普遍意义的通识教育效果

从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规律来看,青少年时期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通过科学、有效、一贯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身心施加一定影响,使他们逐步养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活动意识很重要。

以同济大学为例,体育课程开设的项目有足蓝排三大球、乒羽网三小球、手球、板球、棒球、地面球、武术(太极拳、剑、少林拳、散手、防身术、木兰拳)、健美操(大众等级操、有氧拉丁、街舞、排舞、瑜伽、耐克健身操、啦啦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攀岩、定向越野、生存技巧、游泳、龙舟、高尔夫等等。运动项目类型多、形式多元化,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水平,个性选择体育课程。目前大学体育课程虽然专项不同,但是都辅以一般身体素质(力量、耐力、速度、柔软、灵敏)练习,并通过教学比赛发展学生智力、创造力、意志力和想象力,提高体育道德修养。由此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负责任态度。

在同济大学,单项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采用教学、训练、竞赛、社团活动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学生继续进行一系列的训练、竞赛、学生社团活动,是对课程教学的延续,是促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从而达到促使学生终生体育习惯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根据大纲要求完成教学内容,是为学生的学而教,要灵活、动态的教;社团活动是教学的延续和巩固,是学生间的交流协作和提高单项技术的平台;通过课余训练强化教学内容和提高竞技能力,是教学的补充;竞赛是教学内容发展和交流的平台,也是学校之间交流的平台和教学反馈。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并从普通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攀岩课程为例,同济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特别是新兴项目的培育是非常有效的。通过这种模式起到培育学生的自觉性、个性、交流能力、挑战自我、组织能力等,是符合通识教育效果的。

在同济大学,甚至全国所有高校,就目前现状,笔者认为课程设计上还有待完善。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单项技术及理论教学外,还必须辅以自我保护、运动损伤、急救、按摩等常识性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知识技能教学,另外在体会同学间合作之余还要注重体育过程的礼仪,懂得体育活动的公平性和礼仪。这符合通识教育的宽泛性和深度,注重提升关于人的生活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3 落实大学体育课程通识教育的途径

3.1 完善体育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

所有的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专项)来区分的,专项是课程的一部分,是学生锻炼的手段,各课程虽然专项不同,但都有它相通的共性,例如基本身体素质练习即所谓的“一课一练”、“课课练”等。可从目前通识教育要求的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才培养入手辅以自我保护、运动损伤、急救、按摩等常识性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知识技能展开教学,即所谓的“一课一讲”,把这些知识点通过课堂教学分块传授给学生,加以人文体验提高体育课程的通识效果。以同济大学攀岩课为例,攀岩是一门集智力、体力和挑战于一体的运动项目,用攀岩技术作为教学手段,教学是为学生的学而教,要灵活、动态的教。告诉学生攀岩这个项目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同学之间的保护,从这点出发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珍爱生命意识;攀爬中同学老师的相互支持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让学生在成功中得到喜悦和心理解放;用游戏形式来活跃课堂、增强班级凝聚力、改变学生不良心态;每个学生轮流一分钟的自我介绍、自我解剖,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交流透明度,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结合文化知识讲解攀岩技术,如动平衡、摩擦力、抛物线、运动趋势、解放思想等等,真正展现体育的体验式教学,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进取性;攀岩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同學之间相互合作、保护,从这点出发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礼仪,对为自己做保护付出的同学说一句“谢谢”等。

攀岩项目特点,攀岩是从登山活动中派生出来的一项运动。有速度攀岩、难度攀岩和攀石三种,在大学体育课程中一般是人工岩板的室内攀岩,是一项有安全保护的个人特殊运动项目,恐惧是不可避免的,是人都会有恐高,通过安全措施的诠释和老师、同学的鼓励及反复攀爬,克服恐高心理障碍。告诉学生恐惧有可能会妨碍你的力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的心态是走向成功的必备要素,对于高难度路线尤其如此。虽然好的精神状态也不能克服生理的极限,但理想的心理状态绝对能提高运动能力。

攀岩项目的特殊性显示了其他运动项目所没有的教学特性。攀爬中由于人体的结构特征及岩点的布局限制,学生在攀岩运动过程中,在完成一条攀岩线路时,大脑必须思考如何更节省体力、更有效地利用已有的身体条件来完成攀岩线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学生兴趣浓厚。一条线路完攀后,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而身心也同时得到更全面、更健康发展。这都属于体育课程的特殊体验效果,是通识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是其他文化类课程所不具备的。另外课堂教学要根据课堂教学环境,有效的把自我保护、运动损伤、急救、按摩、体育礼仪等常识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里学到知识和技能。

3.2 丰富学生体育知识,提升学生体育涵养

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作为教育对象大学生更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应该是知识全面起表率性的高级人才,其行为、社会影响有导向作用,所以作为大学体育教育者应该重视学生的体育知识,提升学生体育涵养,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生活条件优越、富裕,进食丰富且多高蛋白、油脂,造成肥胖和心血管疾病众多。应对目前的社会现状,促使我们体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大学体育通识教育的途径,增加健康、科学生活方式教学内容,通过体育实践课程方式有的放矢的教育培养,从而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也就给我们大学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教学育人的方向;然而也因为人们懂得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更需要懂得健身方法和体育内涵,体育活动规范及礼仪即文明体育。

每个教育者都知道,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而教育是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在校大学生是未来人力资源的重要新生力量,是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对大学生的培育和多方面发展是大学的教育重点,也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危机所在,教育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人力资源发展好坏。来源中国脂肪肝网的一个调查:在我国大中城市中脂肪肝的发病率达10%,在某些相关职业人群中,其中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职业经理人、个体业主、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脂肪肝的平均发病率为25%;肥胖人群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0%;嗜酒和酗酒者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7.7%;在经常失眠、疲劳、不思茶饭、胃肠功能失调的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60%。这些发病率显示并非是先天遗传造成而是后天的生活方式在左右。作为体育工作者应该让学习时代的学生懂得肝脏是积聚能量最快也是发散能量最快的人体组织,治疗的最好方法是运动出汗发散能量,这是体育教育者的责任,课堂内有计划的讲解运动医学知识,促进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对自己、对生活、对学习、对工作的积极正面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是一种涵养。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自己要起表率作用,有很好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很多体育教师年輕时促就的专项水平很高,由于年轻时辛苦回应,所以厌恶运动,造成后来的不健康生活方式,调查摸底发现体育教师英年早逝的不在少数。解决的办法是选择非专项项目运动,转移运动项目培育自己运动兴趣,普通大学工体课教师本身就有一专多能的课程要求;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知识文化素养,获得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调查中发现一般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多在专项业务需要方面的培训,但涉及知识文化方面的培训几乎为零,比如除了高尔夫有规范的体育礼仪文化,其他项目很少涉及。就算有也就是位数极少的某体育专家的讲座,切实做好体育教师的知识文化培养,提高教师的丰富高雅情趣,由此来影响和教导学生,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体育课程环境里不仅锻炼了身体及心理而且还学到了体育文化知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 结语

体育课程是通识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体育课程教育要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上下文章以切合通识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通识教育的理念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通识体育课程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教育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使学生成为一个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道德伦理和遵守行为规范的有涵养的人。

参考文献

[1] 王震,李竹梅.发掘现代大学体育的通识教育内涵[J].复旦教育论坛,2011,9(6):41-44.

[2]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9-104.

[3] 陈丽花.体育专业通识教育内涵及其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6):157-160.

[4] 刘垚.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2):106,129.

[5] 朱慧芳,蔡皿.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92-95.

[6] 姜彬.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7,7(4):7-8.

猜你喜欢
大学体育通识教育
职业学校体育足球教学方法探讨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关于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课程的探讨与分析
“思维引导”法在高职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教学中实践效果
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