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2018-06-11 06:30李乐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融入路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

李乐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体育教学尤为重要,本文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着重分析了这方面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的重要影响,以及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度也有所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如何融入体育教学有了实质性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8(c)-0012-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快速发展,人们的压力也越累越大。近年来,高校常有一些学生出现抑郁症、自闭症、易怒、缺乏信心等症状,因此,大学生心理教育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而体育运动,恰好就是缓解与治疗这种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增强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能有效调节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高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良好的心态等。因此,心理健康指导如何融入进高校体育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另外,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处于身心健康的状态,促进学生的各方面能够得以全面发展,这就需要高校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针对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出课程安排,还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情况做出对应的教学设置。

1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 可以有效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自信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果和缓解生活压力,继而形成舒适愉悦的心情。学生的压力大多是由外界的环境和心理自身的期望所造成的,这也是影响他们的其中一个因素。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加快血液流动,唤醒身体细胞,使他们可以处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里,从而会忘记压力和烦恼。研究表明:用力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减少情绪中的负担,甚至减轻因精神压力造成的偶发事件的影响。

体育教学能加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和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增强自信,克服自卑、自闭,提高成功机会,淡化挫折、失败。在体育锻炼中也可以参与到人际交往和竞争,心胸自然会开朗,心情也会变得舒畅。

1.2 体育运动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学生最常遇到的心里疾病,实际证明,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抑郁,缓解焦虑。人的身体与心理是紧密相连的,也是会相互影响的,心理健康得益于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就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出现疾病,因此,可以说体育锻炼是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降低抑郁和焦虑,对于那些长期有这些疾病的人群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此外,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养成了强身健体的习惯,培养他们对健康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1.3 体育锻炼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

体育锻炼可以加强大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培养出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促进了大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在体育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体育竞争,这就少不了团队合作。要想取得成功,不能光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还要提高团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队友之间多多交流,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时常体会体育运动中的成功与否,可以培养、锻炼大学生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1.4 体育运动可以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症状,与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因素有关,当学生在运动时,情绪上的消极和未完成相对任务时,在生理与心理上会产生疲劳。如果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中强度的运动量,这样可以减少疲劳,分散注意力。

1.5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控制,提高自我知觉

应激反应指的是一种不适应的表现,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这种应激反应,体育锻炼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和坚韧性。经过运动以后,积极的情绪就会增多,消极的情绪会减少,坚持以30min一次的运动可以产生短期的情绪效益,比如:可以改善心境状态,缓解紧张情绪,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好的情绪体验。长期坚持2~4h锻炼可以产生长期情绪效益,这与大学生良好的自我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大学生学习压力大,还要面临将来毕业后的工作压力,就导致了他们在情绪上的波动和过度的紧张状态。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长期保持体育锻炼,才能缓解紧张的情绪和压力,始终保持一种比较稳定、积极地状态之中。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增强自身意志坚定,排除多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体育锻炼也可以促进积极地自我知觉,有益于增强个人的自尊心。

2 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融入到体育教学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课方式、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老师自身素质的高低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起到决定性重用。因此,如何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心理教育是学校教学的关键问题所在。以下就对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

2.1 积极开设关于体育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心理教育,让大学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影响,并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对自身的心理问题做出准确地判断和调整。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可以及时预防和排除问题,有力促进高校学生的发展与身心健康。体育老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健康意识,要对心理教学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做到因材施教。研究表明,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时,老师就要调整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指引学生树立健康合理的学习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达到最终的目标。这对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能力水平

教师团队需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品格,和扎实的心理教学知识。教师在课余要积极学习有关心理教学的内容、技能及方法,还要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建立新的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调节与宽容的心里环境。还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体育教学是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最佳方法与途径。教师在心理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情绪,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不同的学生要做不同的方案,要有针对性地展开体育教学课程,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帮助学生客服困难,积极向上,客服心理障碍,才能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做基础铺垫。

另外,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随时随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要下意识地进行指导、指引,将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调节学生的消极情绪,消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紧张情绪。在人际交往中,为学生创立一个轻松地氛围,这些对教学的提高有着很好的效果。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要沉着冷静,对所面对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要有着灵活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全身心放松,消除紧张、消极的情绪,要以轻松快乐的心情参加体育锻炼。

3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健康与心理健康对高校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心理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下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李忠海,孙学义.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2):70-71.

[2] 倪华.浅谈体育教学中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途径[J].新课程(上),2010(10):67.

[3] 杜建军,李静华.关于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的探讨[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5,5(2):75-77.

[4] 乔仁波.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5):99-100.

[5] 秦中梅.高校體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3):197-200.

猜你喜欢
融入路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