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
摘 要: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我国中小学及各高校的体育课程开始了新的改革,这要求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要与“阳光体育运动”所提出的目标相适应。本文将以我国高校为例,以解释“阳光体育运动”的涵义为前提,进而展开讨论高校体育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内容,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达到最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水平,为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9(a)-0092-02
“阳光体育运动”指的是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及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而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推行体育锻炼的体育运动。近年来,我国教育过程中过度“重文轻武”,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阳光体育运动”正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并采取的措施。高校体育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前最后的素质课程,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相当特殊的作用。当前,如何顺应“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行来改革高校体育课程,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而提升其身体素质,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1 “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早在2006年底,我国教育部就联合国家体育总局与共青团,共同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次年起,这一决定便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国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都开始积极响应,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这一运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到室外来,与阳光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多多进行体育锻炼,进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2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意义
青少年的发展关乎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实力与竞争力,而青少年的健康则是其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最基本的条件。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因此,“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于当前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有着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其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除了能够使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之外,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完善对于社会公平与规则的认知,进而使身心健康都得到好的发展。其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与竞争意识,对于当代大学生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的健康发展都起着促进作用。最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带动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增加体育用品的购买,高校可以借此机会,通过租出本校体育器材、场地以及相关人才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由此推动普通高校体育的产业化。
3 高校体育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3.1 转变观念,将体育教学融入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高校要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必须从转变观念开始,当前,全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是解决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旧的应试教育的观念必须得到转变。高校在组织大学生课程安排时,应当高度重视体育教学的作用,主动将体育教学融入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将体育锻炼、体育训练与相关运动会比赛编进大学生教学课程计划,从而使体育运动活动的开展更加规范,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切实提高身体素质。
3.2 建立起新的高校体育教学原则与教学体系
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它既是有关教育教学的目的来制定的教学工作的相关基本原理,同时也是使教学行为顺利开展并收获良好效果保障。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是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实现其终身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为根本目标的。正因为这样,高校体育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更应注重体育教学的质量,并以减轻大学生负荷为前提,这就要求高校应建立起新的体育教学原则与教学体系,其中包括教养与教育相统一,终身体育锻炼与健康发展,师生积极进行双向互动,高质量、轻负荷以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五项原则。
3.3 深化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加强体育课程相关建设
高校体育要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就必须要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高校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高校体育的短期利益,更应当看到其带来的长期利益,注重课内体育运动的同时,也要兼顾课外体育运动,从而使大学生的个性与兴趣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升。其次,高校应当从当代大学生培养的现实需要出发,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将舞蹈健身项目纳入到体育教学中来。再次,体育课程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健身锻炼的目的,还要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性的发展和进步。最后,高校体育课程还应当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努力与实际需要相适应,从而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3.4 体育教学向体育俱乐部制的形式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体育教学形式是指在开设体育项目和进行体育教学时,都依据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条件和兴趣爱好,允许其对体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自主选择。这一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对于固定课程的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育锻炼项目过于单一的局限性。另外,高校在采用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方式时,应当让专业的指导老师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与实际演练,并给参加课程的大学生提供相关场地和体育器材,使学生能够按照制度规定合理进行体育运动。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让参与体育运动的大学生真正锻炼身体,提高身體素质。
3.5 加强体育健康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
高校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体育锻炼,还需要对其进行体育健康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才能帮助大学生培养其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高校在组织本校大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的时候,除了体育锻炼等相关实践活动之外,还应当以必要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的学习为前提。体育教师通过对于大学生“终身体育”等体育与健康意识的培养,能够促使其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与合理的健身方式,进而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健康习惯。一般来说,体育与健康包括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高校体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行科学锻炼与评价的方式方法、体育运动卫生与营养保健常识等。
3.6 高度重视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大学生给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是最主要的引导角色,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通常是由教师来激发的,也正因如此,“阳光体育运动”要求体育教師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一方面,体育教师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变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并结合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对体育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亲身示范的能力和日常锻炼的好习惯,能够以身作则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让体育教师参与形式内容丰富的专业培训,从而使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得到相应的提升,教师在自身参与进修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开拓思维,增强其创新能力,有助于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完善。
3.7 形成科学的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还应当有相对完整且科学的评价标准,这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适应当代高校体育的发展,以及“阳光体育运动”不断推进的要求,高校必须要摆脱传统的体育考试制度,形成一套全新的体育教学考核标准。体育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是对于传统教学考试所具备的相关教育教学、发展以及诊断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端正考试对于教学的服务作用这一科学的思想。考核真正的目的不是考试,而是对大学生参与一个学期完整的体育教学课程之后所收到效果的科学检验。因此,体育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应当做到考查结合考试、理论结合实践、终结性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定量评价的同时结合定性评价、静态评价结合动态评价等,以达到科学并且全面地进行体育教学考核与评价的目的,使大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当中真正地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积极适应“阳光体育运动”这一大背景下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提出的相关改革要求,并最终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其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健康习惯。
4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当牢牢把握住“阳光体育运动”这个机会,将高校体育教学和阳光体育运动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切实地结合起来,转变观念,将体育教学融入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建立起新的高校体育教学原则与教学体系,进而在深化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加强体育课程相关建设的同时,努力推动体育教学向体育俱乐部制的形式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加强体育健康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高度重视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形成科学的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高校体育在这些方面的教学改革缺一不可,只有这样,高校体育教学才能真正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为提高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覃少菊.“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3):83-84.
[2] 于奎龙,吴长稳.“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3):115-118.
[3] 高菲菲.“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1,21(4):96-98.
[4] 毛晓荣.“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5):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