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蓉
摘 要:运动员学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既要承担学生角色义务又要承担运动员的角色义务,面对相互竞争的时间、精力、情感等资源时,可能会发生角色冲突的现象。本文以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考察运动员学生的角色定位问题,丰富了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通过探讨赛事训练与学生学习冲突作用机制,有利于正确引导大学生如何平衡学训冲突,既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又能积极训练参加各类比赛,完成双重角色定位。
关键词:运动员 学生 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b)-0143-02
运动员学生要承担两种角色义务,但每个人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无法满足这些角色所提出的期望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如果角色冲突出现,得不到调试的话,就可能出现角色中断,影响学生角色定位的实现。如何来缓解学训矛盾,帮助运动员学生角色认知、调试角色冲突、实现角色定位,完成学生角色的义务和期望。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角色认同理论
角色认同理论是个体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活动目的,需要通过角色扮演来完成设定角色的态度和行为,以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发展。本研究将角色认同界定为: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与所扮演的角色相一致的态度和行为。运动员学生角色认同界定为:运动员学生接收高等教育在校应该是学生,扮演好学生的角色使之行为与态度符合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在各大赛事比赛中应为运动员,以运动员的标准,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承担角色责任,实现角色同一性。
1.2 角色冲突理论
角色冲突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段内扮演多个彼此不同的角色,而每个角色间的期望不同,或个体因时间、精力、情感等资源不足以平均分配来有效完成每个角色要求,而引发个体内在紧张、冲突以及无所适从的情绪反应。本研究将角色冲突界定为:运动员大学生因时间、精力、情感等资源的有限性,无法同时兼顾自己应当承担的不同角色义务,实现社会公认的角色期望,无所适从而表现出的矛盾心态。
2 运动员学生角色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运动员学生对运动员应履行的角色期待、角色规范、角色义务都很熟悉,没有赛事时,需要他们从运动员角色转换为学生角色,完成学生的角色期望、角色义务,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可能会出现角色认知不清和角色认同两种情况:对学生角色认同的运动员将直接实现角色定位,成功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对于角色认知不清的学生,因为时间、精力、情感等资源的冲突容易出现角色冲突,通过角色调适,熟悉了角色义务、角色规范,实现了角色定位,成功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实现了学生角色和运动员角色在不同的情境下的互换,履行了学生和运动员各自所应该履行的责任,成功的实现了运动员学生的角色定位。
2.1 学训时间的不均衡
体育院校重视运动员学生的专业训练,忽视学生的文化培养,每天学生需要花至少6个小时的时间在训练上,超负荷的训练后想集中精力学习文化知识,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另外,运动员学生不仅仅承担学生角色,还要参加全国各类比赛,而比赛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训练,体育项目都是在长期刻苦训练下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加上需要参赛的时间,学生能充分利用起来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少之又少,部分学生为了以后就业还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因此,运动员学生需要在学生角色和运动员角色之间不断切换,他们无法兼顾学生角色义务和运动员的角色期望,易出现角色冲突的矛盾心态。
2.2 培养目标的不明晰
竞技体育从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政治使命,其目的在于获得金牌,追求比赛成绩,而学校招生运动员学生也是看中了该学生的体育成绩,能否在各大赛事中获取好的成绩,这不仅影响了学校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也不利于运动员学生实现自身的角色定位。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更重视专业训练,而文化课程比重过少,甚至有的文化课程在专业课之后,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得不让人思考其课堂效果。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课程设置,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而且不利于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2.3 学生认识的不到位
体育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通过体育单招进来的,他们从小在运动队或者业余体校只重视体育训练,强调运动员的角色义务、角色期望,忽视文化学习,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过于简单,学生角色经常被忽视,无法做到学生角色和运动员角色的兼顾,这种长期的重训轻学教育使得学生的角色认识不到位,难以实现角色定位。
3 运动员的角色定位
3.1 合理安排课程,正视学生角色
高校根据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设置课程时,充分考虑运动员学生的文化基础,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学生的训练时间,文化课置于专项课之前,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文化知识。因为运动员不仅有学生角色还有运动员角色,如若参加比赛,运动员学生需要集训,可以赛后借阅学生的课堂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向文化课老师请教,或者跟下一个年级的班级有同样课的一起学习,这样就可以弥补文化课的缺失,既不耽误比赛也可以完成文化知识的学习。
高校要正视运动员学生的学生角色,不要给学生灌输唯成绩论,把运动员学生当成普通学生来培养,在学生、生活、心理等方面多关心运动员学生,他们的情商很高,但长期处于比赛压力之下,难免出现抗压能力弱的情况,应该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同时学校还应指导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他们职业技能,开拓其他方面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
3.2 明确培养目标,培育应用型人才
体育院校是培养掌握现代科学体育理论与方法,具备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各类体育教练员、体育健身指导员、体育运动管理与体育企业管理工作,以及体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和其他具有较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运动员学生不仅有运动员的角色还兼具学生角色,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一方面要培养他们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两者不可偏废其一,才能寻求二者的平衡,实现双重身份的角色定位,实现培养目标。
3.3 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学习动机
运动员学生对自身的运动员角色义务、角色规范、角色期望很明晰,但是他们对自身的学生角色认识存在偏差,学生学习的动机不明确,很难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运动员虽然长期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训练,但是他们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缺乏专业的技能知识,因此需要教師结合他们的兴趣及潜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教师应该将教学按照从易到难,变幻教学方法来授课,让他们逐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实现学生角色的定位。
运动员学生要强化自己的学生角色,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端正学习态度,严格自律,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另外,要将运动员的顽强奋斗,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体育人精神运用到学习中,实现角色之间的优势互补。
4 结语
运动员学生身份的二重性,从高校方面来说,课程设置的重训轻学培养体制,容易产生时间分配不均,文化学习效果差等角色冲突;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机缺失等原因,同样不利于学生完成文化知识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角色的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1] 胡惕,姚蕾,时海霞.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效果提升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7):85-88.
[2] 孙欣荣.试析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模式中运动队员的角色定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12(20):23-25.
[3] 张艳莉,李向花.关于角色冲突的研究概述[J].黑龙江史志,2009(2):98-99.
[4] 潘雪峰,刘欣,王平,等.浅析当代大学生角色定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2(5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