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内国
摘 要:翔安区主要有新店镇、马巷镇、新圩镇、内厝镇、大嶝镇等5个行政区,每个镇均有数量不少的小学,这些学校分布极为广泛,且学校创办时间长短不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等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各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存有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众多小学均存在着“学生数多、场地小、器材少”等特点,大大地降低了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并成为当今抑制大课间活动发展的瓶颈。本文从发挥现有器材“一物多用”功能、鼓励学生制作简易体育器材、充分利用校园现有的场地资源、开发民间体育活动和新兴体育运动资源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大课间活动困惑之举措,旨在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育人理念全方位地加以渗透与落实。
关键词:挖掘资源 农村小学 大课间活动 措施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b)-0055-02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上至国家层面,下至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一线教师、家长都极为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工作,尤其对于学生在体重、肺活量、视力、体能等方面持续“退化”等缺陷,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體育教师的高度重视,可以说,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大课间活动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有效方式。可以说,大课间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这是一项集体性、健身性、趣味性、多样性于一体的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及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热情、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翔安区教育行政部门自始至终非常重视该区各校“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三令五申强调各校要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地开展形式多样且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各学校也能积极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各项要求,并在开展阳光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现实问题,如面对“学生数多、场地小、器材少”等实际问题而造成的诸多困惑,已影响到大课间活动的有序开展,下面就如何有效地突破瓶颈展开分析。
1 发挥现有器材“一物多用”功能
随着阳光体育如火如荼地开展,该区大多数小学学校现有器材已远远满足不了大课间活动的需求。为了保证大课间活动能持之以恒地开展,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新颖性,各校在尽量配齐、配足国家规定的体育器材设施外,教师要想方设法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如:将小海绵垫平放让学生进行跨过障碍练习,将小海绵垫对折成三角形站立,让学生进行跳跃练习,在垫上进行滚翻练习,还可让学生进行仰卧起坐练习;利用跨栏架既可以进行连续跳跃练习,也可以当作球门让学生在小区域内进行“两人制”“三人制”的足球射门练习,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钻栏练习,把它当作障碍物进行绕栏练习,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跨、绕、钻等动作能力,发展了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和灵活性;鼓励学生“人手一绳”,并教会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宝物”进行形式多样的跳绳练习,既可以单人跳,也可以双人跳,还可以根据人数的需要,将手中的绳子连接起来,进行3人、4人、5人小组等人数不一的多人跳,将绳子对折进行跳跃练习,将绳子打成团并系牢进行投掷练习,让学生在慢跑中带绳跳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绳操练习,将绳子拧成团进行拉绳、拔河比赛等;充分利用学校破损且报废的软式排球、实心球、篮球、排球、足球等,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持球、抱球接力比赛,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投练习,以个人的形式进行掷远比赛……这种简单、经济、实用且环保的体育器材,有效地解决了因器材不足而束缚大课间活动开展的瓶颈,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2 鼓励学生制作简易体育器材
教师要结合学校现有的条件,在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大课间活动所需的场地、器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善于从生活中就地取材,并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废品创新、制作符合大课间活动的简易体育器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解决学生在锻炼中因体育器材不足而带来的困惑。如:将使用过的纸张揉成团并用胶带加以密封制作成纸球,进行投掷练习;将家里废弃的“布料”包扎成球状进行滚球练习;将矿泉水瓶装满沙子、水等,进行摆臂练习或“保龄球”练习;教室内的水桶装沙子让学生进行提重练习;将断掉的橡皮筋衔接牢固,是学生进行仰卧起坐抗阻力练习的有效辅助手段;将破损并报废的篮、排球装满细沙并进行“缝补”,让学生进行抛、接、投、甩等练习;利用自制旧自行车胎进行“滚轮胎”游戏,或进行“搭桥”接力练习,或开展“看谁投得准”比赛;鼓励学生收集“家庭废弃物”自制跳绳,有的用塑料绳制成轻盈型的小跳绳,有的用旧皮带制成质感型的小跳绳,还有的用麻绳、包装绳制成环保型的小跳绳……可谓花样百出,其乐无穷。
这些器材既实惠又安全,且在练习中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欲望,从事这些项目的练习所占的场地空间较小,不管学生数多或少,均有利于活动的开展与组织,学生携带起来也极为方便,有利于课内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可谓:活动内容丰富,练习花样新颖,形式不拘一格,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调动了小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提高了大课间活动的趣味性、健身性和实效性,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
3 充分利用校园现有的场地资源
当前,翔安区大多数的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符合标准的、正规的田径场,更不用说室内馆或游泳池等,健身器材也几乎“一片空白”。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教师要挖掘并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以确保学生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和活动开展的持久性。
为此,教师要结合学校现有场地的实际,进行全面、详细、认真的规划、测算及备课,并因地制宜,制定好大课间活动场地分布图,合理分配各个年段、班级活动的场所和练习的项目,让每位学生在有限的空间进行充分的活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精心组织,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个角落,整合各个区域的锻炼功能,并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练习队形,如:根据学校自然地形进行慢跑,利用台阶进行跳跃练习,借助学校的树木进行穿梭练习;学校四周的围墙墙壁是学生从事排球垫球的最佳“伙伴”;下雨天在“架空层”“风雨跑道”进行慢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在狭隘的廊道上进行拔河比赛、花样跳绳、踢毽子等活动;在校园较为偏僻的角落,设置爬竿、肋木、单双杠等活动项目;将绳子的一端系在排球柱上,一位学生进行摇绳,其余学生则进行多样化的集体跳绳练习;学校地面铺设的方块“石板材”是学生进行高抬腿跑练习的“天然场所”,等等。这种分散队形的练习形式,既解决了学生练习时“扎堆”“拥挤”的困惑,又解决了场地、器材不足等弊端,有效地促进了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享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常化的体育锻炼中。
4 开发民间体育活动和新兴体育运动资源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项简单易行、具有很强的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民族民间特色体育运动在学生人数、活动场地、体育器材等方面要求较低,如跳绳、踢毽子、跳橡皮筋、武术操、拔河、爬杆、呼啦圈、体育游戏等。这些项目不仅深受小学生的广泛喜爱,而且很适合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充分利用和挖掘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资源,并有針对、有选择性地将民族民间体育内容引入大课间活动,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例如:跳绳运动配备的器材十分简单,所需的场地不大,参与人数不限,且娱乐性很强,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尤其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跳绳种类繁多有短绳和长绳之分,既有单人跳、双人跳和集体跳,也有原地跳和跑动跳,还有单摇跳和双摇跳等诸多方法,而跳法也形式多样、五花八门,如前后甩、前后交叉、双摇直飞、八字形集体跳等。这种练习方法与形式,不仅器材简单实用,而且不受众多人数的限制,也不受小场地因素的束缚,有效地解决了“人数多、场地小、器材少”等不足,丰富了大课间活动内容,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让学生学会“增强体质”的本领,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新兴体育运动的开发和利用,如:将软式排球引入大课间活动中。软式排球能改善学生击球时的舒适感,同时提高运动的安全性,使更多的小学生愿意来参加这项运动,其所具有独特健身的特性,更容易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弥补学校传统体育内容趣味性不足的特点,而且有助于学生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得到有效长期的发展。
总之,在开展课间活动中,面对着“学生数多、场地小、器材少”现状,教师要更加注重活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敢于面对活动中存在着的困难,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大力挖掘、开发、利用各种有利于大课间活动开展的练习区域、活动内容和体育器材,将传统项目、时尚运动、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及快乐体育项目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实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同时,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倪建清.南通市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研究[J].中华武术,2016(9):15.
[2] 王松.欠发达地区城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教学,2017(2):29-30.
[3] 刘卫峰.多人摇绳跳[J].体育教学,2017(11):59.
[4] 牛乾元.跳绳运动[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