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本教材编写之理念转变

2018-06-11 11:15马立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1期
关键词:商务英语理论学科

马立

[摘

要] 传统学科教育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刻性,这种教育理念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甚广,致使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产生了一些须直视并应尽快解决的问题,其中问题之一就是高职教材的编著。试图以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为例,阐述校本教材编写应该有的理念:高职教材编写不能囿于学科教育理念的圈子,必须根据职业活动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的结构体系并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业能力出发来编著高职教材。

[关

词] 学科教育;高职教育;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228-02

在21世纪,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经济保持高增长,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所以高职院校需根据职业活动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来组织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得不完成的社会任务。但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根据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三改一补”政策和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政策而建成,因此,高职院校就摆脱不了原学校办学历史、办学基础和办学方式及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力量、课程教材、实践条件和教育观念等的影响和左右。

就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念方面,长期以来都以传统学科教育观为主,强调按学科设置专业,按学科体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追求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培养的是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学术研究能力较强的研究型人才”。其授课方式往往先是教师理论讲解,然后学生通过练习题运用理论,检验学生对理论掌握的程度。这种“虚化”的实践可以在教室、实验室或其他场合操作,这个过程比较重视教学的探索性和研究性。教学的结果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所以,“学科教育主要是一种理论学习,是一种基础性或充实性的学习,是为将来服务的”。同时,学科教育的评价更多也是指向未来的,看学习者在进入社会以后发展如何,是一种追踪式的评价。

这种理念和模式下培养的学生,通常是理论型人才,而这种人才培养的首要基础是学生本身已经发展了一定水准的理论吸收能力,能够接受高校的这种授课模式。但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开始,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即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等仍受传统影响较大,但大部分高校的入学门槛逐步降低,随之入学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于是,一方面高校扩招培养出大量人才,但学校受学科教育的影响,培养的学生专业不对口,造成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大量需要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校又无法满足这个现实之需。这种情况更明显地体现在高职院校中。

同时,高职教育具有变化多端和应时性的特点,只有经常调整高职教育结构和教育教学内容,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高职教育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才能有生存的土壤;高职教育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结合最密切的教育形式。上述三种情况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高职教材的编写。理论上来说,高职教材编著应该是以理论讲解为辅,实训或实践操作为主,而且教材内容应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实时更新。实际上,目前为止,我系乃至我院所用高职教材大多仍然按学科教育体系编制,这就出现了一个严重影响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矛盾,那就是:学生的认知需求不能达到教材编制体系的水准,即高职学生的学业基础本来就差——基础弱、底子薄、知识面窄,理论理解能力没有达到原来(扩招前)的水准,可是现在(扩招后)高职院校的教材往往都是按原来的学科教育思路编写。所以高职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很难教;学生认为教材难,学不懂。随之,学生认为学不到东西,即便学了一些知识,社会上难以找到用武之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读书无用论”自然就开始发酵并且蔓延,高职校园里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是拿到毕业证,证明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已,这就是违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结果。

可见,高职教材的编写及运用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尽管从长远来说,学科教育是职业教育高层次发展之路,但高职教材编写不能囿于学科教育理念的圈子,必须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业能力和社会需求出发,按高职教育各因素的实际状况编写符合校情、学情和师情的高职教材。因为现代职业教育是根据职业活动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来组织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具有较强的岗位对应性,主要培养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知识和应用技术或从事某一职业、工种或岗位工作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据上述陈述,现通过作者本人编写的校本教材《实用商务英汉互译入门教程》来具体化上述内容。本书分上篇、下篇和模仿翻译篇三篇。

上篇主要阐述英汉语言的基本差异,共分六点:第一点,静态与动态之讨论;第二点,无灵与有灵之讨论;第三点,被动与主动之讨论;第四点,主语与话题之讨论;第五点,形和与意和之讨论;第六点,拆分与整合之讨论。这些理论虽然阐述的是普通英语翻译,但商务英语仍然具备所有通用的语言学特征,因此,掌握英语中的基本性规则和知识是学好商务英语的前提条件。本篇对这些翻译理论的阐述,不是从词到句,再从句到段或篇的由小到大或自下而上的处理,而是对两种语言在结构或特征方面的基本差异的整体把握,这就突破了传统学科教育理念下的教材编写思路,并体现了高职校本教材“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的编写原则。本篇在本教程中所占内容比例大约是四分之一,即“理论为辅”。阐述这些基本理论是必须的,因为翻译理论是对翻译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从优秀翻译著作和翻译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的关于翻译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翻译的本质、原则和方法,而适用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翻译理论主要是指商务英语翻译的基本理论,包括与商务英语翻译有关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因此,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商务英语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可以启蒙、帮助学生提高和加深对商务英语翻译活动的认识,阐明商务翻译活动的本质,引导学生将翻译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掌握正确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总结出具有实用性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使学生能够用翻译理论指导实践,翻译各类文本的商务英语语篇,培养学生在应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翻译观,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

尽管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与翻译实践的能力提升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英语谚语说得好:“An ounce of practice is worth a pound of theory.”汉语中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最主要手段和途径,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另外,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和商务背景知识,并经历一定的周期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注意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环节安排较多学时,因而本书下篇主要是常见商务英语篇章的翻译操练。主要内容从商务广告、企业简介、产品说明书、会展文案、公共文稿、商务信函和商务合同等不同功能文本着手(本篇关于商务英语翻译材料的筛选,尽量选择符合时下社会企业需求的材料进行翻译练习,摒弃陈旧、过时的翻译文本。笔者对一些毕业生进行调查采访时发现,商务英语翻译岗位一般接触公司名称、企业宣传资料、商务函电、商务合同、产品说明书等翻译资料。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材料应以这些方面的内容为主导),应用功能目的论的相关理论(由于应用翻译都有现实、具体的目的,要求译文达到某种预期的功能,目的和功能是应用翻译的依据和依归。而功能目的论的理论核心也在于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强调翻译是译者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客户要求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目的性行为。因此,应该说功能目的论与应用语篇的翻译实践有更密切的关系,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使用翻译工作坊的实训模式,让学生进行较大量的模拟实战,在做中学、学中做,循环往复,归纳总结,使学生较为快速地入门商务英语翻译。期间配以教师从微观层面或宏观层面对商务英语不同功能文本翻译的讲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篇在本教程中所占内容比例大约是四分之二,“即实训为主”。

本书模仿翻译篇,通过提供给学生部分英汉双语的精华文章,旨在使学生在两种语言的对比中,体会和验证本书上篇的翻译理论及下篇学生自己翻译操练的实践心得,而且使学生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就是总结提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同时,本篇的文章往往具有很强很深的哲理性,学生能够通过背诵相关文章,不但升华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培养自学能力,形成终生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人文素养和深厚基础知识,又是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复合型人才。这即是教科书的功能,也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本篇意在表明的是高职教育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就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高职类院校大体来说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出具有丰富实践动手经验和专项技能的专门人才,然而同时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一定的通识教育是必要的。只有通得越多越广,才能专得更深、更精。

参考文献:

[1]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33(12):67-70,83.

[2]谭镇弘,熊文渊.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8):53-56,62.

[3]薛滩,王军红.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相互融合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0):10-12.

[4]李均.1996—2006:中國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评价[J].职教通讯,2007(11):34-36,77.

[5]张健.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之比较[J].职教通讯,2013(30):3.

[6]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商务英语理论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基于功能目的论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The Enlightenment of UK Modern Apprenticeship on Training Course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
盛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