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筠
[摘 要] 在“大思政”视野下,介绍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的内涵,结合教育规律、育人合力、实践教育和网络建设四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探索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与意义。
[关 键 词] 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01-0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推行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更是顺应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对高校转变育人观念的现实要求。
一、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的内涵
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养成工程,通过构建六维结构的大学生核心素质育人模型,推行其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六大核心素质的培养、督导、评价和反馈机制,最终形成当代大学生“吃得了苦、扎得下根、干得成事”的核心素质及涵养,实现六大素质与教育教学实践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精准对接,有效适应和满足社会及行业的需求[1]。
二、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大學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工作,要以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逐步让大学生的素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塑造其内在的、整体的、稳定的身心与品质特征,真正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一)尊重教育规律,增强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的特质性
立足学生现状,开展分层教育。大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要从“消极预防,紧跟严管”向“主动引导,科学管理”转变。根据六大核心素质设立不同的高校学生群体教育目标;将六大素质分层分级,设立不同年级的教育目标;在同一年级的不同时段设立不同的教育目标。
高校应将自身特色化办学的理念渗透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助于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充分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效用。
(二)形成育人合力,增强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的系统性
精、专、强、能,夯实思政梯队建设。辅导员是思政教育队伍中的骨干,也是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的具体实施者。高校应积极构建“素质高,业务精”“职责明,领域专”“管理严,团队强”“专家型,多技能”的辅导员及学业导师梯队,使其成为思政教育领域理论和实战的“双师型”管理团队。
优、勤、诚、稳,助推学生骨干成长。学生骨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的先行者。高校应积极打造一支“精选拔,素质优”“重培养,工作勤”“善任用,品质诚”“强监督,心态稳”的精英人才队伍,能够在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实施过程中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三)强化实践教育,增强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的准确性
完善校企合作,增强实操能力。通过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的实施与实践,努力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人才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2];建设校内研究型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型实践基地及产学研合作基地,多角度实施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等培养策略,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协同能力和实践能力[3]。
拓展实践渠道,提升综合素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六大素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效对接,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积极探索并力争建立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及以后的就业、择业、创业紧密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与内容,鼓励大学生开展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主动参与社会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及文化下乡的社会服务性工作等,真正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
(四)加强网络建设,增强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制度的目标性
建立健全网络阵地,建设大学生核心素质主题网站,设计核心素质全人模型卡通人偶,以第三方形象代言人宣传核心素质养成要点,制作核心素质网络评分系统;在网站信息中介绍大学生核心素质的背景、内容及工作机理;设置六大核心素质网络板块,添加国际国内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核心素质体系等内容。
若想开设网络互动平台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好网络和学生的特殊关系,让大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发表自己对核心素质的见解,提高自我的核心素质意识,同时,聘请高校管理者和教育专家进行网络讲座,及时疑难解答,增强学习氛围,以此丰富校园德育教育网络建设,构建绿色网络平台。
三、结语
运用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其成长特点及规律,构建新时代高校素质教育的协同机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吴秀霞,王琳,谢凌燕.江苏科大实施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N].中国船舶报,2017-05.
[2]赵江平.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四种能力[J].求索,2004(11):176-177.
[3]尹贞姬.就业能力导向下大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与核心素质培养研究[J].高教探索,2017(1):121-124.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