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海英
[摘 要] 顶岗实践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合理有效的顶岗实习方式尤为重要。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体阐述不同阶段、不同方式构建的学生“模块式”的顶岗实践方式以及学校、企业、家庭及社会四位一体的“四共”顶岗实践育人的管理模式。
[关 键 词] 顶岗实践;“模块式”顶岗方式;顶岗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156-02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而真正高质量的学生应该是以客户需求为目标的。培养被需要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责任,而顶岗实习仍是不可替代的培养方式。旅游专业作为实践性与服务性极强的专业,学生认识岗位、了解岗位、顶岗实践,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有绝对核心的地位。怎样提高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除了师资、实践基地等诸多条件外,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顶岗实践方式是关键。下面以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式”顶岗实践方式的构建为例进行分析。
一、从需求驱动角度看顶岗实践的必要性
(一)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旅游人才,在学校培养基础之上,需要借助社会的企业平台为学生搭建通往未来工作岗位的桥梁,学生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毕业后职业升迁的可能性都决定着一个专业能够办多久、走多远,所以,顶岗实习是检验高职院校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试金石”。
(二)学生角色转变的需要
高职学生因为学历层次与院校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校只有三年的时间,走向社会之后即面临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问题,所以,如何在校期间培养学生适应角色的转换与过渡尤其重要。而顶岗实践是学生参与社会、了解未来职业最好的途径。
(三)企业招聘人才的需要
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快,劳动力密集,人才需求量大,员工流动性也大。鉴于行业的产品性质与产出售出方式的不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有自己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既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巩固与专业知识的检验,也能通过顶岗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最重要的是学生毕业后不用培训即可正式上岗,企业与学生可以实现顶岗与就业的直接对接。
二、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式”顶岗实践方式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更好地检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作为服务性、参与性极强的专业,在学生认识、了解、熟悉岗位的顶岗实践环节,制定出合理、高效的顶岗实习方案是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负责,更是对高职教育本身的目标负责,为全社会培养适合的人才负责。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尝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式”的顶岗实践方式,以有效提升学生顶岗实践的效果。
所谓“模块式”的顶岗实践方式,即入学专业教育系列认知→课堂学习→行业志愿者活动→旅行社模块/旅游景区顶岗实习→课堂学习→酒店模块顶岗实习。
(一)岗位认知
在学生入学之初,安排系列入学专业教育系列认知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有宏观认知。具体包括教师的专业认识教育,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园活动、实践安排等環节入手,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初步洗礼;带领学生走入实践企业进行参观,对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的微观接触;定期组织优秀毕业生回校为新生分享学习、实践及工作经历,为学生三年专业学习之路更好地规避弯路与风险。
(二)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主体与本位。专业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目标的重要干预手段。关于课堂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入学之初,安排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对专业发展有所认知和了解;第二阶段为旅行社方向顶岗实践结束后,学生带着顶岗之后的收获、困惑、疑虑及专业知识的欠缺回归课堂,进行专业技能课与拓展课的学习,为下一阶段的酒店方向顶岗实践做好知识储备,做到实践反哺课堂,课堂指导实践。
(三)行业志愿者活动
青年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一直以来,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通过志愿服务活动,锻炼学生服务社会的情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志愿服务、素质化育人已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特色。随着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精神将更加深入人心。
旅游业是大服务产业,服务工作不仅要求学生尽职尽责,更要求具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专业情操,所以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中来,培养吃苦耐劳、热爱本职岗位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
(四)分方向顶岗实践
所谓分方向顶岗实践,即在学生第一阶段课堂学习及行业志愿者活动之余,进行第一阶段旅行社、旅游景区方向顶岗实践活动;顶岗期间学生会接触导游、计调、电商、销售、讲解员等岗位,并进行轮岗,通过此轮实践,使学生对旅行社、景区等相关岗位有所认知;在学生第二轮课堂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之后进行旅游酒店方向顶岗实践,期间会接触餐饮、前厅接待、销售、人力资源等岗位,对旅游酒店的工作有所了解和初步认知(见图1)。
之所以对学生进行分方向顶岗实践,是希望学生在全面具体接触旅游各个行业基础岗位的情况下,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准确的认知与评估,并可以通过比较与平衡,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三、旅游管理顶岗实践的管理模式
学校教师的指导方式(全程跟岗或是间接参与)、企业教师指导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师参与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度对学生的实践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实习之初制订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方案及学生顶岗实践管理手册很有必要。最重要的还是顶岗实践期间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职业人素质养成的关键环节。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践,我们实行学校管理、家庭建设、企业培养、社会教育的“四共”管理模式。
(一)学校共同管理
学校是参与学生顶岗实践管理的主体。需要从前期考察企业、顶岗动员、管理办法制订、专业课教师全程跟岗或者指导等方面跟踪学生实践进程,未雨绸缪,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在企业期间职业人身份转换过程中的心理困惑、遇见的困难、发生的不能独立解决的事件等,要做到全程参与、及时了解、定期总结、把学生平安带回学校。
(二)企業共同培养
企业是学生顶岗实践能够实现的载体,为学生提供企业培训及岗位,在校企合作期间,我们要求企业在为学生做基础岗位培训之余,要为学生配备“企业师傅”或者“企业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也要全程为学生提供服务和指导,及时发现解决学生顶岗期间发生的问题,能够与教师、学生有效沟通,并把学生作为职业准备人看待,配合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
(三)家庭共同建设
家庭的支持对学生顶岗实践也很必要。顶岗实践是学生参与未来职业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顶岗的岗位不同,再加上学生人生第一次走向社会势必会有心理的不适应与不接受,遇见困难、与同事相处有矛盾时都需要家庭背后的支持与鼓励,所以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顶岗实践,家庭是不可或缺的后备力量。
(四)社会共同教育
学生作为准社会人,在走向社会之初急需社会的接纳与肯定,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同时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每参加一次社会实践都是一种历练,都是为更好地进入社会做准备,所以无论是作为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还是作为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抑或作为顶岗实习生的准职业人,都需要来自社会方面的关注与教育(见图2)。
旅游行业面向范围广,学生可进入门槛不高,所以对学生来讲,认识企业、了解未来从事岗位及进行顶岗实习都是易事。但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顶岗实习的受益者,是急需高职顶岗实践教育者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高职旅游专业在为学生安排顶岗实习时,重点考虑的指标是“为了更好、全面地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也是为了让他们更具备就业竞争力”。这才是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的出路。
参考文献:
[1]邢倩,张优贤.现代学徒制视野下的高职顶岗实习新思路[J].教育观察,2017(22).
[2]李娌.浅析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工作[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