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域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设计

2018-06-11 11:15张秋慧杜青苗艳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1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民办高校协同

张秋慧 杜青 苗艳华

[摘 要] 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依据协同理论,社会是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慢弛豫参量,基于教学过程中的自组织演化是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发挥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的协同效应可以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依据此,构建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协同共同体作为教学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并充分保证该共同体具有相同一致的目标、良性互动的联结机制和智慧共生共享的资源平台。

[关 键 词] 协同理论;教学能力提升;协同共同体;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52-03

近年来,随着民办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也随之扩充,青年教师成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师资队伍中占据主体地位。因此,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决定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组针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具备基本教学能力和素养,但是水平不高,不能充分满足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如何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协同理论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契合性分析

(一)协同理论的基本内容

协同理论(synergetics)由联邦德国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并在1976年发表的《协同学导论》中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协同理论主要研究协同系统在与外界物质或能量交换的前提下,从无序向有序的临界转化过程中,如何通过内部要素相互间的作用,耦合发展,从而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稳定有序的结构,获得全新的协同效应。协同理论主要包括伺服原理、自组织原理和协同效应原理。

1.伺服原理

协同理论认为,系统在由无序向有序的临界转化过程中,系统参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快弛豫参量,仅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临界阻尼大、衰减快,对系统的演化过程、临界特征和发展前途不起明显作用;一类为慢弛豫参量,这类系统参量只有一个或几个临界无阻尼现象,在演化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并得到其他子系统的响应,起着支配子系统的作用,系统的演化速度和进程都由它决定。伺服原理即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的临界转化的过程中慢弛豫参量支配快弛豫参量,并且对系统的演化过程、临界特征和发展前途起着主要作用,决定最终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2.自组织原理

协同理论认为,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的临界转化中,收到外部物质或者能量交换强迫形成的有序行为为有组织;在時间、空间和功能上有序行为的形成是系统内部子系统的自我行为,不是外界强迫形成的有序行为称为自组织。

3.协同效应原理

协同理论认为,在一个复杂开放的协同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要素之间相互耦合,这种作用形式表现为竞争与合作,从而产生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

综上,协同理论以协同系统为研究对象,具有复杂、开放、自组织、协同效应的特点,其子系统内部相互作用、彼此耦合,产生协同效应。

(二)协同理论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契合点分析

协同理论的基本观点将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有效认识和分析的理论来源,主要表现在:

1.教学能力具有结构性,并处于复杂的系统中

课题组对教学能力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分析,认为教学能力包括一般教学能力和特殊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是任何形式的教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知识更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与反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特殊教学能力指为满足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而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实践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特殊教学能力以教学实际过程为载体,构成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结构体系。

教师是教学能力的承载主体,是影响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学校是教师教学能力充分运用和发挥的场域,脱离了学校,教学能力无法施展,价值无从实现,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机制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状态。政府的教育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社会尤其是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学校为中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教学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既受到学校内部系统各种要素的影响,又受到政府和社会等外部系统的影响,具有复杂性特征。

2.教学能力具有动态发展性,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自组织系统

教学能力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完善的自组织系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内部构成来说,各项能力作为构成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中进行着发展、演化,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同时各项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耦合作用,彼此促进。(2)在各项教学能力的关联与促进作用下,教学能力呈现出持续的、系统的螺旋式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教学技能不断娴熟与更新、教学风格不断个性化和教学知识不断丰富与更新。

3.教学能力与环境具有交互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教学能力不仅仅是内生性的存在和发展,而是不断接收外部信息的刺激和影响,一方面受到教师主体自身意识和努力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学校各项制度、措施的影响,同时还受到社会对教师教学能力新要求的影响,这些影响的正向效应主要表现为教学能力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自身持续不断地发展完善。

4.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多方协作的结果,具有协同效应

(1)从学校的育人目标来看,需要通过不断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直接吸收、转化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引导自身的教师管理制度。另外,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构建与社会的协同机制,共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2)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活动,在学校系统中,教师作为有思维、有分析能力的单一子系统,他们之间相互协调和互助的行为能产生较强的协同作用。

二、协同理论视角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分析

(一)社会是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慢弛豫参量

依据协同理论的伺服原理,在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临界转化过程中,慢弛豫参量对系统功能和结构演化起主导作用。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而言,社会尤其是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是慢弛豫参量。民办高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匹配度和适应性是衡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这就迫使青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运行机制、生产现状、用人需求等信息,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构建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学校作为教师管理的主体,为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合社会需求,充分吸纳行业企业对教师教学能力需求的新变化,制定政策和措施,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政策性引导。

(二)基于教学过程中的自组织演化是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

教学能力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可以通过教师个体之间竞争与合作的方式进行内部要素的自我演化,促进系统内部由无序向有序临界演化。教师作为教学能力的载体及内在动力,通过与外部系统交换信息与能量,获取关于职业认同、职业态度、教学改革、教学激励等方面的信息,积极调整自身,通过选择与同伴竞争或者合作的方式,优化教学能力系统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例如,随着信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平台化、丰富化、精品化,使大學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系统的专业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在面对冲击与挑战的无序状态下,反思自身的教学,顺势而为,将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融合,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而改革的前提需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能力,教师个体之间通过合作与竞争的方式与学校、社会等内外系统积极互动,使教学能力系统中各项能力持续演化、发展、完善,最终达到有序状态,实现提升、优化自身教学能力的目标。因此,学校应致力于培育基于教学过程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自组织演化系统。

(三)发挥政府、社会、学校的协同效应可以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

民办高校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等主体的协同效应是关键,最终实现各参与主体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主要履行对民办高校的宏观管理职能,主要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和民办高校教师的实际发展状况修订或者制定法律法规及政策。但是政府行为以行政管理为出发点,而民办高校发展状态各异,不可能完全贴合某所学校的办学实际。因此,对政府而言,在积极做好政策引导的前提下,应充分保证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其真正成为具有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能力的办学实体。社会天然与民办高校联系密切,并直接或间接参与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社会以其拥有的市场权力对民办高校的教师培养和激励等管理工作发挥调节作用。学校在政府、社会与教学能力之间承担着桥梁转换作用,即民办高校一方面积极转化、落实政府的教师管理政策,另一方面积极关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搭建平台。

三、协同理论视角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设计

(一)构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协同共同体

“协同学理论认为,系统的总体功能并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协同状态下,系统的功能要远大于各要素相加之总和。”协同是平等主体间的协作行为,没有权威、没有强势,只有平等的主体。依据前文的分析,政府、社会、学校、教师作为影响教学能力提升的不同系统层次,其作用机制也不同,政府、社会是影响教学能力提升的外部系统,学校作为教学能力的内在系统是教学能力提升的主导力量,教师是影响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因,充分发挥不同系统力量的协同作用,构建起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相互作用、耦合关联的协同共同体,进行积极的能量、物质、信息交换,才能有效保证最终目标的最优化,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共同体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宏观的教师教育政策,依据社会发展现状和高校发展需求实施调控机制,因此,政府协同的着眼点在于教育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包括两个方面:(1)社会尤其是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及其变化。(2)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现状,这是政府充分与学校、社会协同的关键点。

学校具有社会服务和教师管理的职能。面对社会、行业企业发展的新态势以及新时代下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民办高校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展教师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从民办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层面来讲,如今高校服务社会的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包括经济、卫生、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服务的对象既有政府,也有企业,还有个人,高校可以通过科技服务、教学服务、信息服务等多样化形式服务社会。所以高校培养的教学人才应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社会服务当中,从中学习并提高各种能力,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从教师管理的层面来讲,构建协同共同体要求学校依据青年教师的思维和专业发展的实际实施教师管理。青年教师个体发展和职业认知是内因,学校的教师管理是外因,两者协同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社会需求主要通过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生产发展现状呈现出来,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协同要求社会与学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深入教学过程中,以多元化的形式与青年教师协作,参与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最终实现学校管理制度、企业需求与青年教师职业认知的协同发展。

青年教师作为教学能力提升的主体,应不断更新自身的职业认知,使自身对职业追求与学校的教师发展目标协同一致,同时积极吸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进一步满足学校和社会的需求。

构建协同共同体,旨在充分发挥各方的协同作用机制,在达成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协同共同体的基本运行机制如下图所示。

(二)构建有序协同共同体的基本条件

1.制定协同一致的目标

目标是协同共同体中各主体共同努力的方向,对各主体行为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作用。在协同共同体中,政府、社会、学校、教师是不同性质的主体,须形成学校教师发展方面共同认可的理想目标。这一理想目标应该是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各主体力量共同参与、相互协商、审议共识的结果,是协同的契合点和动力之源。

2.形成主体良性互动的联结机制

协同共同体中,各主体有自身独立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及运行规则,为保证学校教师发展协同目标的实现必须形成主体良性互动的联结机制,使各协同主体能够实现各自职能融通、责任的维系,具体包括构建多元参与、协商审议、达成共识的决策机制,建立信息公开、信息共享的信息反馈机制,构建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等。在此联结机制中,各协同主体以平等、互助为基本实施原则,心理相容、相互鼓励、协商互助是行为基础。

3.搭建智慧共生、共享的资源平台

在协同共同体中,不同的协同主体拥有各自的资源平台。政府宏观管理教师发展资源,对不同程度和水平的教师发展资源进行归类、调整和指导。社会更多地关注行业发展新知识、新技能,更敏锐地把握用人标准。教师在感知政府、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的同时,也结合自身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统筹各类资源,发展自身。学校作为一个教师发展的集合体,须充分吸收来自政府、社会及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统整各主体资源优势,明确各主体责任,在学校教师发展的过程中分享各自的智慧,取长补短,使教师管理与政府决策、社会需求、教师的职业认知与规划相一致,成为一个多方智慧共生、共享的过程,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协同共同体,并形成共同体中各主体间相同一致的目标、良性互动的联结机制和智慧共生共享的资源平台是其实施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3.

[2]骆军.协同学理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J].江汉论坛,2010(9):128-132.

[3]郭治安.协同学入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4.

[4][德]赫尔曼·哈肯.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科学出版社,1989:68.

[5]刘合群,张筠.职业教育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基于协同理论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43-48.

[6]王憲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7]郑永松.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全员育人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科技创业月刊,2012(11):81.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民办高校协同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