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创新思路分析

2018-06-11 11:15张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

张厉

[摘要]以传统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应用中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指出传统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应用中的必要性,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教育;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独特的艺术文化底蕴和设计理念。引导出传统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创新思路,包括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教学环境;扩展平台,构建以传统文化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媒体的合理应用展示传统文化精髓;强化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性能。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艺术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018-02

一、传统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应用中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应用的意义

世界各国在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发展上都有各自的代表性研究,法国、澳洲、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对传统文化艺术也非常重视,他们把传统文化艺人视作国宝,并引入日常的大学以及高职院校的培育教学中,以加强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重视。本文中的传统文化主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例。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和道家文化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各少数名族类、西学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高职艺术学生应该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应用到艺术作品中,打造出真正属于本民族又能被国际社会所认同的设计作品。

在高职艺术教育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民族情感,激发他们的创意思维,还能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在高职艺术教育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能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高职艺术教育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神秘的东方文化,也能起到国际传播及交流作用。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中,具备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也是现今众多国家教育机构正在争相研究和进行试点的重要课题。

(二)现阶段传统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很早就开始借鉴国外的模式,传统文化的缺失是必然的。好在现今各高职院校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开发展,但因为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素质的养成,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学生对西方艺术审美和设计过分推崇,导致对传统精髓挖掘和理解不深刻甚至知之甚少;作品缺乏自主性,对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着敷衍与惰性等。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还有待发掘和完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这些问题也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倡导创新或改革,以便传统文化能更好地融入高职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而如何进行传统文化和高职艺术教育的创新,要重视根源性的问题,包括了解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此培养高职艺术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关注高职艺术专业发展和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最新动向,运用最新科技发展成果,促进教学发展的与时俱进,才能完成传统文化结合高职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传统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特点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教育

当今高职艺术教育总体情况是,教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面对困难、迎接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学生的文明道德修养极度缺乏。影响校园的整体学术氛围,所以传统文化的应用是改善学生的道德观、提高个人素质、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在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职艺

术专业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融入和建设,传统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推动人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能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体会民族凝聚力、协作进步的涵义;当代高职艺术专业学生通过充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将所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渗透到艺术作品中去。

(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高职艺术教育经常会进行改革和创新,而传统文化引进高职艺术教育的课堂对创新来说,似乎有点陈旧,但陈旧的东西运用得当,就会有创新。首先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先让学生对传统“旧”的东西取其精华,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和改造,最后展示出来的就是“新”东西。这也是传统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一大亮点,和创意与设计相融合,传统文化似乎是一种调和美与创新的“颜料”,总能使平淡无奇的艺术作品具有深度和内涵。而这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培养独特的艺术文化底蕴和设计理念

结合了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要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关键词,如民族、宗教、文化、风俗等,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使其与艺术科学相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中医、汉语、武术、飲食等,其中每一种类都有让人可以引以为豪的艺术人物和艺术形式。将传统文化引入高职艺术教育中,又能将这些艺术形式加以细分和扩散,演变成更丰富更多样化的设计因素,使学生的设计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人文气息。所以,一件设计作品的好坏要看其是否体现出设计者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其中,文化内涵是检验设计作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根本,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保障。

三、传统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创新思路

我国传统文化综合性很强,因此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浅层,对其中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也要学会恰如其分地领会与应用。在设计的作品中,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精神价值符号和语言都要融入其中。

(一)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教学环境

传统文化精髓的灌输是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从教学环境氛围,校园文化、实践实习机会等方面多管齐下,真正使传统文化精髓作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高职院校在向学生传授现代化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让他们的心理与人格全面健康发展,因此职业院校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技能传授的模式。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建立传统文化精髓设计作品展示平台,充分体现民俗与民族文化特色,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

2.定期邀请文化名人或者传统手工艺继承人开展学生喜

闻乐见的讲座或者展演;在校内结合民俗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社

团活动。

3.举办传统文化精髓知识讲座与展览活动。

4.通过互联网与计算机以制作网页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

艺术专栏,扩宽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精髓的渠道。

5.开展各类传统文化艺术研讨学术活动。

(二)扩展平台,构建以传统文化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平台要积极主动地由校园相关文化单位和文艺研究单位扩展,利用各种博物馆、公园、文化遗址等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认同,将课内与课外结合,建立校外实习与实践场所。

因地制宜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进行文化精髓传承和创新人才培养应当采取的教学模式,对本地文化资源要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归纳,理论结合实际,保证毕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主要可以表现在:

1.设置一些传统文化精髓的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教学要深入民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实地考察,深入挖掘民间传统风俗与文化艺术元素,了解本地文化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特点和习俗传承情况等第一手资料并撰写调查报告。

3.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元素,引导学生熟识其中的视觉元素与审美意识。

(三)课程媒体的合理应用展示传统文化精髓

艺术教学本身具有特殊性,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课教学,艺术教学更加强调感知。课程加入传统文化因素,通过媒体的传导获得艺术感觉,这使教师对媒体的操控有着比较高的技术要求,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和观察,并且依据这些现实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式和方法,采用更加方便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现传统文化于艺术本身相融合的魅力与美。所以,要让多媒体成为传输传统文化的有效媒介,成为艺术教学的亮点,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

(四)强化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性能

高职艺术教育应用性实际上是基于输送技术人才之上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中,就应该包括艺术教育的相关成果,这些成果与各行各业又有着紧密联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例如画图、设计、做动画等,要能与这些行业的特点相匹配,此为传统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中创新的最终要领所在。为此,学校在构建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融合的课程模式时,也应该考虑将实践操作、行业特点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整体的架构设置的时候可以将作品展览、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实习等的比重加大,积极拓展教学空间,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见习和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对职场的感性直接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与艺术课程学习整合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才能够将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技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现给用人单位,顺利就业。

总之,我国传统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与民俗特性,将这些特性充分融入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俞国良.创造力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4]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柏拉图.柏拉图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6]杨敬东.潜人才学纲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

[8]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論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9]弗兰西斯·培根.人生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10]满天澄,韩丛耀.艺术教育与鉴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创新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