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用对策

2018-06-11 11:15张欣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2期
关键词:归因认知心理健康

张欣

[摘要]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中职学校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进行归因训练和职业辅导,并用多样化标准评价学生的表现,关注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 中职;心理健康;归因;认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230-02

说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升学压力,的确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选择进入普通高中进而进入大学学习,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有明显不足,许多学生对未来没有或不敢抱有希望和理想,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人际关系紧张,再加上教师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所以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针对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进行归因训练和职业辅导,用多样化的标准衡量、评价学生的表现

在进入职业学校之前,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但无论家庭、教师还是学生本人以学生成绩的优劣衡量一个人现在尤其是未来发展前景的观念根深蒂固,学生关于未来的理想也都与成绩的高低成正比关系。进入职业学校,家长觉得希望破灭了,学生觉得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若仍以学习成绩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必然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原来的评价标准已难以适应新的需要,此时应及时地为学生提供新的符合其需要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即以多样化的标准评价学生。在建立新的标准之前,应让学生正确看待成绩,对自己的成绩能客观地、科学地加以分析和认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学习成绩的优劣与方法是否恰当、复习时间是否充足、自身的努力程度等诸因素有关,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别人的反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总结的六种原因,并将六种原因分为控制点(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稳定性(原因在性质上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和可控性(原因是否由自身控制)三个维度。

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学业成就的归因将影响其对未来学习活动的选择、坚持性和机动强度。如果将学业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可控制的因素时,会产生自豪感,会积极地争取成功,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的因素,会产生羞愧,有绝望的感觉,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1]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引起不同的期望和情感体验。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这样可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进一步增强其今后承担和完成任务的信心;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使学生相信改变未来的失败是可能的,对成功的期望会增强。通过归因训练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衡量自己某一次学习成绩,逐步建立自信心,并引导学生将归因方法运用到人际交往、困境、挫折等方面,使学生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具有一定的乐观精神,正确看待自己,增强学生改变现状,走出困境的信心。

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和认同,由此造成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有厌恶感。学校应从学生入学开始逐步进行职业辅导,通过与优秀毕业生交流经验,进入工厂、酒店参观,与技能高手座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未来职业在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接受和认同,培养对职业的兴趣,从而积极做好充分的心理和知识技能准备,尤其在学生的心理上,可以克服中考失败造成的阴影,消除因未来不可知而造成的恐惧和彷徨,如果在学生毕业时再进行职业辅导,其效果则事倍功半。在学生建立职业兴趣和重新树立自信心后,开展各种各样的职业操作技能比赛等,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那些曾经不被教师发现,被同学忽视甚至其自身都无视的特点和潜能得以挖掘和展示出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都要让学生始终坚持一个观念,即未来竞争的社会不是单凭学历和文凭,靠的是学力和技能。所谓学力是指一个人自我学习的能力、水平和毅力,任何学习都不是一劳永逸,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中职学校一般培养的是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是有一定技能的娴熟劳动者。因此,是否拥有一技之长立足社会是职校学生最该关注的。通过这些举措和努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上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成为目标明确的人。

二、以诚信为根基,以合作为精髓,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实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際关系是个体完成学习、生活和工作,维持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在校期间同教师、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其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为以后进入社会进行更广泛的人际交往的学习和准备阶段。在此期间,人际交往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容易被泛化和严重化,对学生学习和心理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对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引导和帮助,会给学生自身人格和心理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应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根本——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和信分别是两种美德。诚,古人解释为真实无欺;信,解释为语言真实。诚和信的共同点,也是其中的真谛,即真实。[2]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讲究诚信,即要真实。作业要独立完成,考试要考出真实水平;与同学交往,应能真心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真诚为他人的进步而高兴,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勇敢而委婉地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同时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积极主动地解决交往中的矛盾和误会。当然,要让学生讲诚信,守诚信,以诚信为人际交往的根基,首先,教师必须讲诚信,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其次,学校、家庭、社会也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诚信的氛围,让学生树立诚信光荣,不守诚信可耻,且百害无一利的认识和观念,让真实、真诚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追求和需要,成为相互交往的自然纽带。

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为了相互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是为了更好的合作和更高的竞争,因此,要让学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诚信的基础上必须要学会合作。合作和竞争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特征。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往往把这种自我的心态带到与同学的交往中,往往只知竞争而不懂合作,一个人会不会与人合作,有没有团队精神,恰恰是制约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通过理论知识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合作的意义,合作即意味着乐于与他人打交道,具有开放的心态、进取的意识和成长的渴望,引导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学校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合作,勇于合作,善于合作,在合作中尊重彼此的不同和差异,了解并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从而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学会了合作,即意味着学会了放弃、退让、隐忍、妥协,学会了推己及人,学会了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学会了移情性的理解。只有懂得合作,才能更好地竞争和发展,才会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乐观心态

“认识你自己”,两千多年前就被镌刻在古希腊神庙前的柱子上,直至今日,也是每个人人生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是优秀的学生,既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又在各项活动中有突出表现,深得教师喜爱,是同学学习和羡慕的对象。但他们却很自卑,自身具有的优势和长处,他们不以为然,觉得无所谓,常拿自己的缺点、不足和别人的优点、长处比,因此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则过于自负自满,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还有一些学生几次面试失败后,分析失败的原因,总会说:我早知道是这个结果,因为我不漂亮;或者因为我性格内向。通常只盯着缺点,使自己越来越自卑。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有欠缺。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个性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让其了解世界、创造生活之前,要先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可以通过师生交流、对话,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教师眼中的形象与其自身形象是否一致,思考自身的生理状况、心理个性特点。在班级中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每个学生为他人寻找优点和缺点,再在小组内进行公开的自我评价,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我意识理论知识和辅导,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的潜能和特长,了解自己的独特价值,最终真正做到认识自己和悦纳自己。

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并悦纳自己,才会形成自尊、自信、自强、自制的健康人格,才能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这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每个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其所碰到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教给学生知识,让其认识世界,更要为其健康的心理做出努力,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教师这一职业新的内涵。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具体工作中,我们不能满足于“授之以鱼”,更要立足于“授之以渔”,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意识形态,正确地进行归因,客观地分析成败得失,客观地认识自己,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具有健全人格,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人,更是享受生活的人。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2]張伟奇.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民族精神[J].人民教育,2004(6).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归因认知心理健康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