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研究

2018-06-11 08:45崔凤利高志欢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微课设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

崔凤利 高志欢

摘    要:微课契合学习者的视觉停驻规律、认知特点及碎片化学习习惯,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学习目标指向明确等特点,适合学习者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同样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改变“以教为主”教学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变革。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背景,立足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传统课堂与网络学习相结合,将完整的教、学流程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开展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设计;Excel教学;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6-0158-04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支付宝等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际交互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等,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呈现碎片化、移动化、非线性学习等显著特点。微课(Micro-Course Online Video)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微课还包括其他各种资源要素:完整的教学设计、完善的素材课件、有效的练习反馈、及时的互动点评,等等,且应当具有较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以促进学习者在具体的微资源学习中实现“显性知识”的掌握及“隐性知识”的个性化学习。

1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它源自于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一个偶然的教学方式,之后创立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将其推广发展至今。它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及课堂教学结构,对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满堂灌”“一刀切”等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首先是由教师创建针对性的教学视频,学习者在课前观看视频,学习基础知识性内容;课中开展积极的师生、生生交互,促进生成性知识的学习;课后教师提供学习支持、学习者之间继续交流协作,实现知识的巩固提升。翻转课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先教而后学”转向“先学而后教”,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由“以教导学”转变为“以学定教”,实现学习者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等等, [2]提升学习绩效。

笔者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一线的教师,担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多年。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为系统讲授基础知识,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上机实操的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相关的教研团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知识模块化的结构、开展项目化教学、编撰校本教材,等等。正是基于既有的研究与成果,设计微课学习系列资源,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教学实践,以期为高职类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学习的重点是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技能,其中对学生而言excel操作部分具有一定学习难度,该部分同时也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重中之重,注重考察学生的实操技能。因此,选取Microsoft Excel 2010模块内容作为翻转课堂具体实施的课程内容。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流程,将其划分为课前、課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具体设计与实施。 [3]

2    课前设计与制作

2.1   确定学习重点难点

首先明确课程教学内容,创建课程知识图谱,构建课程、章节、知识点三级知识结构,准确把握每个微单元的知识点及重难点,从而针对每个碎片化的知识点,设计开发系列微课、整理相关微资源,等等。Excel模块的知识重点Microsoft Excel 2010函数部分的学习,因此,针对某一个函数的讲解是学习重点,应当围绕具体函数设计完整的系列微课,使学生获得简单、直接的知识点学习及完整的学习体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划分。

2.2   设定学习目标

在每一个学习任务开始之前,应当准确告知学生学习目标,这有利于学生在整体学习目标指引下,采取正确的学习策略,更好的建构知识。对每个微单元进行微课制作。在课前的预习材料中,教师应当告知学习者清晰的学习目标,此外,Excel部分在微课开始的引导语中也应当告知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及学习要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从而提升课堂翻转的有效性。例如:“掌握Excel中sum()函数的运用、能够熟练运用公式、能熟练运用快速填充柄实现数据的快速运算”等目标的阐明。

2.3   教学活动设计

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离不开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教师必须针对具体的任务项目,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积极性,更好的实现探索学习。例如在Excel系列微课中相关微课要求学生对成绩表进行排序,这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范围内、容易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例子。同时,结合实际布置小组作业、探究作业、个人练习作业等,并将具体教学活动展开的结果以小组作品的形式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是否达到教学效果。

2.4   微课设计与制作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应当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基于创建的知识图谱,设计微视频单元,并细分知识点,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微课设计。第二,微课时间应当控制在8-10分钟,在学习者注意力最为集中的碎片化时间内,直观有效的讲解相关知识点。第三,微课的特点决定了课程引入必须先做到快速有效,知识点讲解应当清晰简单。提前设计好讲解稿,讲授中语言应当具有感染力,做到准确、简单明了、逻辑性强。第四,微课制作。采用视频剪辑软件Edius及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o stuio录制屏幕,配合话筒及耳麦,录制及剪辑微视频。本研究结合Excel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制作系列微课19个。

2.5   练习与作业设计

不仅仅要求学生完成微视频讲解中的案例练习,还应当根据微课教学目标及学习重难点,编制符合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微练习,确保课前学习效果。要注意的是,微练习难度、数量适中,不能过于困难,以免打击学习者的积极性。在课前布置的Excel相关练习题目主要以上机操作为主,提升学习者相关公式、函数使用的熟练度,并让学习者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2.6   上传学习资料

在完成上述所有环节的准备工作后,将完整的知识结构图谱、微课、教学PPT及相关学习资源,及时上传至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或QQ群等。在课程章节划分的基础上,配套微型学习资源,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群发功能,以消息推送的形式发送给每个学生。在课前要求学生关注微信公众账号,通过自动回复消息,回复相应的“关键词”获取微课资源,具体的微信公众账号如图2 “微信公众账号部分截图”所示。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在微信群中向老师及同学提出学习疑难点,加深知识理解。

2.7   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改变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提前上传微课等学习资源,使用微信群发布学习任务与需求,要求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学生根据任务提示,自主学习相关微课,完成指定练习,并随时发现问题、记录问题。在课程学习中,每个专题均设置多个课前预习项目、课堂练习项目以及课后的拓展项目,并辅以相应的Excel练习文件,供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巩固练习等。 [4]

3    课堂实施

3.1  小组协作学习

按照专业、班级划分课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布置相应的研讨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协作、共同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监督和调整各个小组的任务完成及人员调配。例如“简历设计与制作”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共同完成毕业简历设计与制作,激发学习主动性,提升合作能力及意识。

3.2   教师指导答疑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讲授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协作者,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与指导意见、并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同时,针对学习重难点,教师应当及时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部建构;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教师应统一讲授,不再一一解答,提升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要记录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课堂协作情况等,在课后需要时给予准确的反馈支持。

3.3   项目化任务成果展示

通过任务展示、小组互评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方便建立反馈评价机制,在学生互评中找到问题和差距,树立学习榜样,最终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成果的呈现及展示,也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成就动机,激发竞争意识,将死气沉沉的课堂转变为活起来的情景式学习。教师也可以转变工作方式,将老师从繁琐的实验步骤指导中解脱出来,转变为整体作品评价及实验重点问题的指导。

4    课后延伸

4.1   拓展学习

在完成了课前高效的预习、课中协作学习后,教师应当上传相应的拓展学习资源,不仅仅满足于大纲要求的学习范围,注重学生整体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提升。通过网页链接、视音频、文本等等形式提供丰富多样的拓展学习资源,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积极性,提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2   在線学习支持与反馈

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解决了师生跨时空交互的问题,在课后学生一样可

以随时随地在线提出问题,寻求学习同伴的协作支持与教师在线指导。此外,教师可以快速方便的进行学习情况反馈,针对不同的认知特点,做出学习反馈、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教师主要通过微信、QQ等即时交互工具实现实时在线指导,学生群体也可以实时互动;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后台留言的方式,实现一对一指导。

4.3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注重针对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评价空间多样。主要通过学习者的课堂表现、考勤、发言讨论及小组作业进行测量,占整体成绩比重的10%,网络学习情况占总成绩的15%,包括在线学习时间、在线学习次数、在线讨论、在线测验等。

4.4   终结性评价

在新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中,终结性评价占比为60%,主要是期末考试、等级测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整体进行把控,同时也尽可能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Excel实际教学中,平时作业、在线学习时间、互动次数,都作为考核项目,计入平时成绩。

5     结语

将翻转课堂教学引入实操性较强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时链接课堂内外,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提升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呈现出多元、个性化,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同时,翻转课堂学习模式下,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等,如果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较差,在学习中存在疑难点不能解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翻转课堂具体实施时,需要对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进行适当引导、鼓励和监督,使课堂真正实现从“教师为中心” 向“学生中心” 教学模式的转换。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61-65.

[2] 谷增军.引入翻转课堂理念构筑“教学做”混合式教学模式[J].财会月刊,2017(6):88-91.

[3] 卢行伟,李庆,田茂毅.基于微课特点的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175-177.

[4] 朱宏洁.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猜你喜欢
微课设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
诠释CFC精髓的大数据时代医学案例
关于应用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有关问题研究
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
浅谈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几大关键点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