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建构及实践策略

2018-06-11 11:48胡辉平
职教通讯 2018年23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高职学生企业文化

摘 要:对高职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高职教育办学的时代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状况,高职院校应该建构教学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和新媒体第四课堂的素质教育体系。围绕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采取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举办第二课堂活动、打造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引进优秀企业文化等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德技双馨的“和谐职业人”。

关键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建构;大学文化;企业文化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建构及实践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K2016A0505);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培养‘和谐职业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GJ200902Z)

作者简介:胡辉平,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领导与管理、大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3-0018-07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开展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开展大学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这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状况

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状况,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借鉴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所设计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問卷”,从两个角度来设计:一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了解高职学生对自身文化素质教育状况的评价;二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文化素质现状的评价反馈。在两类问卷中,分别请学生、用人单位从不同角度对高职学生在科学常识、人文知识、文明礼仪、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爱岗敬业等24个方面素质的需求程度和满足程度进行评价。

本研究对2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1 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1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共30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主体为校级和二级学院(系部)的学生干部,问卷的回收率为91%;对用人单位的问卷则利用5所学校每年一度举办的毕业生校园招聘会发放问卷,共发放360份问卷,问卷的回收率为76%。

调查问卷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状况反馈如下(见表1、表2、表3)。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需求程度排在前10的素质和学生具备程度排在前10的素质中,有忠诚善良、爱岗敬业、审美情趣、尊重生命、文明礼仪等5项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5项素质是学生最需求的,也是具备程度较高的。表2显示,从学生自身认为的最不具备的素质(含不具备、不太具备和一般具备)来看,自学能力、学习方法、知识获取、人文知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法律常识、阅读能力和批判能力等10项素质是学生比较欠缺的。

从表3得知,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在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爱岗敬业、分析能力、尊重生命、人际交往、文明礼仪和诚实守信等10方面素质是需求程度较高的。而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在爱岗敬业、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动手能力、规范意识、人际交往、责任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法律常识等10方面的素质是比较欠缺的,这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需求程度基本吻合,不同的只是后者还表现在高职学生的责任感和法律常识不够,而且需求程度和欠缺程度的排序不一样。但在与学生自身认为最欠缺的10方面素质比较发现,二者悬殊较大,除了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法律常识等素质是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都认为是最欠缺的以外,其余方面则有着较大的不同。学生还认为,自身在知识获取、学习方法、人文知识、创新能力、阅读能力、批判能力等方面比较欠缺,反映了高职学生在未走出校门、未走向社会时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而用人单位则认为,高职学生在爱岗敬业、文明礼仪、诚实守信、规范意识、人际交往、责任感方面是比较欠缺的,表现了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现实能力诉求。

以上从高职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层面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总体来说,目前高职学生具有忠诚善良、审美情趣、尊重生命、文明礼仪、道德常识、规范意识等素质,但是在某些素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欠缺,利用新媒体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较弱,缺乏文化素质教育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欠缺,很难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并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不强,利用专业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

4.人文知识欠缺,法律常识、阅读能力和批判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

5.爱岗敬业、专业规范和诚实守信等意识薄弱,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不高。

二、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状况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缺乏对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您认为您所在学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的提问中,认为是“素质教育不受重视”的占48%。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受“技能本位”办学思想的影响,办学者过分强调对学生的技能教育,忽视人文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专业文化熏陶;过分注重智力教育,忽视职业素养和非智力培养,素质教育成了薄弱环节,呈现出令人忧虑的实用主义倾向。高职院校未能正确认识素质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奠基和支撑作用,对学生素质教育缺乏足够重视。

(二)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难以提升学生文化素质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2.5+0.5”的学制,即前两年半的时间在校学习,后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由于学制较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安排总是不断受到挤压。除了教育主管部门严格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它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语文或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体育、军事理论、国防知识、专业基础课和艺美课程等总是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要么从来不开课,要么开课课时不足,授课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三)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素质的效果不明显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第二课堂是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由于受活动经费、活动场地和指导老师的影响,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另外,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活动的特色也不明显,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居多,缺乏与专业教育相关的技术技能型课堂活动。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效果总是游离于专业之外,出现就文化谈文化、就活动搞活动的“两张皮”现象[1],难以加深学生对于第一课堂中所学知识的理解,难以丰富并扩展学生的知识背景,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素质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您认为对您作用最大的是什么”的学生问卷中,回答认为是“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的占53%,认为是“浓厚的素质教育氛围”的占46%,认为是“在企业的顶岗实习”的占19%。在企业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特征之一。由于受“学校热、企业冷”的校企合作关系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锻炼机会很少。出于对学生外出社会实践安全性的考虑,学校组织的诸如“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和参与的学生也很少,学生缺乏在社会大课堂的历练,综合素质难以提升。

(五)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运用新媒体提升学生素质

新媒体时代,网络和手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够,大多数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主要在于获取娱乐休闲内容[2],新媒体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明显。高职院校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手机和網络的教育不够,学生缺乏从网络、手机获取知识、主动学习、发展自我的能力。

三、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建构

在“为了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效果,您认为学校尤其要加强什么的”学生问卷中,认为“要多开展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占64%,认为“要引进企业文化进行素质教育”的占59%,认为要“注重运用新媒介作用”的占53%,认为“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合素质教育”的占49%。

在“您接受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有哪些”的学生问卷中,认为是通过“社会实践”的占61%,认为是“通过自己学习进行素质教育”的占57%,认为是“通过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的占57%,认为是“通过学校组织相关专家讲座进行素质教育”的占52%,认为是“通过开设的专门素质教育课程”的占29%,认为是“通过进企业走进校园进行素质教育”占21%。

因此,要做到科学设计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关键是要以问题为导向,重点针对目前在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短板,在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网络教育等方面全面推进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形成具有高职特色、院校个性的素质教育体系。

(一)教学第一课堂: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教学第一课堂,是开展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方式。高职文化课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入学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内实习实训,为学生打牢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树立专业文化,为学生立足社会积累文化素养,打牢文化基础。要从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职业、人与文化、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等向度来建构文化课程,构建一个具有高职人才培养特征的文化通识课程体系[3],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课外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应借鉴团中央素质拓展证书计划,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创新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4],即围绕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创新素质与创业能力、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技能展示等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举办各类人文素养讲座,建立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评价体系。把第二课堂活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第一课堂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全方位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校外第三课堂:通过校外实践活动和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通过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大力建设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开放性的实践育人平台。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组织设计好学生的团学活动、顶岗实习、就业创业、勤工助学、志愿服务以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历练经验、增长才干、提升素质。

(四)虚拟第四课堂:通过新媒体手段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方便、快捷、互动、多样的知识获取功能和文化传播方式,整合校内互联网资源和手机无线WIFI资源,打造丰富的校园新媒体文化传播内容;开发网络学习新模式,打造素质教育的移动学习方式和互动交流方式;构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开发被学生乐于接受的在线课程、微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打造素质教育线上线下的师生互动模式,提升新媒体的文化育人功能。

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学校领导要真正重视,像抓专业教育一样抓素质教育

对高职学生开展素质教育,首要的就是学校领导要对此高度重视。在很多学校领导眼里,素质教育是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非强制性内容。在实际工作落实中,很多高职学校领导表现为“讲起来重视、做起来不重视”的状况,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效果很不理想。高职院校领导要像抓专业教育一样抓素质教育,建立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党委宣传部顶层设计并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推进的素质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要整合党政干部、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系部辅导员四支队伍的力量,建设一支确保素质教育落实到位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师资队伍,定期开展师资培训,卓有成效地开展素质教育活动。

(二)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教学主渠道开展素质教育

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主导方式和主体内容。高职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素质课、人文艺术课、法律基础课、心理健康课、创新创业课、国防教育课和专业文化课。围绕这些课程,高职院校应该排除一切干扰,摒弃可有可无思想,保质保量地开展课堂教学。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实际,编写校本教材,使得素质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省内十余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开发了高职生综合素质教育三门核心课程,即《人生砺炼与品格育成》《形象塑造与自我展示》《职业规划与创业体验》,开展了师资培训和课程教学。

(三)凸显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

职业性和实践性是高职教育办学的鲜明特色。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要紧紧围绕这种特色进行。除了开展高校普遍性的文化活动,如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校史文化、社团文化、讲坛文化、典型人物文化、创业文化、青春健康文化和志愿服务文化建设以外,高職院校的第二课堂文化建设还应打造“精技强能、崇德笃行”的职业院校文化,如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打造不同的地域文化、专业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技能文化等。针对高职院校特点,重点组建技术技能创新类社团,传承技术技能文化,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打造素质教育基地,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拓展综合素质

建设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平台,这些平台包括: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学生素质拓展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如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三种类别的基地。在渡江战役纪念馆、“皖南事变”纪念馆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在校内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免费为学生提供创业条件,组织教师提供创业“一条龙”服务,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成功创业打下基础;在凤阳小岗村、肥西小井庄、合肥新站开发区打造社会实践调研基地,利用寒暑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动大学生了解国情、接触社会、奉献社会。

(五)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学生利用媒介主动学习发展自我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解读、批判、创新能力以及使用媒介获取有用信息、促进自我发展能力的过程。培养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学会从网络海量信息中选择鉴别获取有用信息,规避媒介传播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合理正确地使用媒介;另一方面,要利用微博、微信、微课、慕课等各种传播形态,开展素质教育互动课堂,传播文字与音视频相结合的各类知识讲座,构建学生素质教育的立体空间和数字课堂。

(六)引进优秀企业文化,培养高职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引进优秀企业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办学理念中融入企业文化[5],在思想理念上与校企合作企业合拍;其次要在专业建设上融入企业文化,针对不同的专业,结合不同的专业规范和企业用人需求,开展专业文化建设;其三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对接;最后要在学生日常管理中融入企业文化,实现管理企业化、教学职场化,让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成为在技能和文化上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和谐职业人”

参考文献:

[1] 安蓉泉.高职“文化育人”的错位与调适[N].中国青年报,2014-12-22(11).

[2] 胡辉平.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与理性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21-22,32.

[3] 胡正明.高职院校如何推进文化育人[N].光明日报,2016-03-01(15).

[4] 李雨亭.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依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7(5):1-3.

[5] 付海龙.引入优秀企业文化,顺利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9-11.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高职学生企业文化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综合研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