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大学人文课堂上的“仪式感”

2018-06-11 07:15邢泽静
商情 2018年19期
关键词:自我提升仪式感人文素养

邢泽静

【摘要】高职学生的人文课程承载着对学生自信心及自我规范,自我提升等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能找到一个恰当的课堂切入点来完成人文教化是很重要的。本文介绍了在人文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仪式感,提供了一些实践经验。

【关键词】人文素养 人文课程 仪式感 自我提升

近几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人们常常会提到“仪式感”。各类学校开学有开学典礼,毕业有毕业典礼,获奖有颁奖典礼。大学生入学前有谢师宴,有亲朋好友的庆功宴,更有庞大的相送队伍一路欢送到学校以示隆重。所有这些,无非都是追求一种仪式感。在大学课堂上,尤其是人文课堂上,是否也需要这样的仪式感呢?究竟仪式感是种什么感?仪式感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有何作用?该怎样培养仪式感呢?

一、什么是仪式感

仪式感好似一种规矩又胜似规矩。电影《小王子》里,小狐狸对王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说你下午四点钟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感到快乐。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发现了幸福的价值。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准备好迎接你的心情了。要有一定的仪式。”小狐狸与王子的见面,因为有了仪式,让它更加快乐,更加发现幸福的价值。再如茶道,那茶室中都是无所不在的规矩,一丝不苟的时间控制,有条不紊的流程安排,每一个动作都是细致入微的,整个场面令观赏者屏气凝神,叹为观止。谁能说不是这样的仪式传递了文化?不是这样的仪式令人对茶道折服?在我们生活中,其实存在着很多仪式:出门前穿得整整齊齐,参加重要活动更是盛装,路遇熟人或微笑致意,或热情问候,回到家说一句“我回来了”,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一起庆祝……这些虽然都是生活细节,但却融入了一个人对自我、对他人的关注和尊重,其实,这就是对“仪式感”的坚持。心理学家说:正常的身心都需要一定的仪式感。一个小小的仪式,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它能让自己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待人和事更加认真和用心。

二、大学课堂还需要仪式感吗

很多学生将仪式误解为形式。他们认为大学是自由的,大学课堂是自由的。中小学幼儿园的繁琐的课堂纪律终于可以不用遵守,再也不用上课起立了,再也不用举手回答问题了,不用抬着头听老师讲课了,不会写不完作业不允许下课了。于是,大学的课堂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上课铃响过十几分钟后,有学生睡眼惺忪缓步踱进教室;老师在讲课,学生有的在吃早点,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睡觉;没到下课时间,后排学生会从后门溜出教室;更有上课不带教材的,不带笔的;夏天穿着拖鞋来上课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学生心中认为,我不是来上课了吗,至于自己在课堂上是个什么样子,什么状态,似乎没什么要紧。当与之谈论到这些现象时,他们会觉得无所谓,甚至会搬出一套“做大事者不拘小节”的理论。当与之谈到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形象”、“尊重自我”、“尊重他人”等话题时,很多学生是茫然的。认为这跟尊重不尊重有关系吗?课堂上吃早点,睡觉这不是我自己的事吗?我妨碍他人了吗?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同的一年级新生而言,类似现象尤为普遍。这主要是由于大一新生刚刚结束紧张的高考,突然进入环境和氛围都相对自由宽松的大学校园,短时间内还没有把握好自由的尺度,另一方面,进入到大学这个小社会中,他们还没有做好成为一个社会中人的心理准备。在他们心里,仍然有比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习惯,常常忽略自己在一个群体中的角色位置和影响。他们会觉得有些“形式”已经不适用于他们了,因为自己已经是大学生了,不需要有人给制定那么多条条框框去遵守了。其实,从心理学上分析,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与身处“有限制的自由”社会环境时的一次碰撞。有鉴于此,大学课堂要强化对学生“仪式感”的培养。仪式感可以通过必要的动作和形式和表达对事情重要性的认知和对待,从而过滤和避免内心的随意散漫。仪式无需盛大,无需奢华,简单朴实的仪式也能传递严肃的态度和真挚的情感。

三、大学的人文课堂如何培养仪式感

人文类课程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教师不妨利用学生初入校园可塑性很强这一良好契机用心设计课堂模式,将“仪式感”的意识尽快植入学生心中。在开学之初,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次题为“我是大学生了”的演讲,然后在课上逐一展示。从准备稿件到站到台上面对老师和同学,这个过程非常有助于学生重新审视自我,强化自身角色。当他登上讲台,大声说出我是大学生了”的时候,正是一次最好的自我宣言,身为大学生的自豪、自律、自强都会尽在其中。这样的仪式会让学生振奋,也会带给他们思考。当然,类似的仪式可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比如,文学欣赏课程可以让学生朗诵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学写“计划”前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学习“面试技巧”时要求学生着正装,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认真总结一门课程的收获。其实在课堂上,“仪式”无处不在。上课铃响起,学生端正坐姿准备上课,声音洪亮地回答问题,适时地与教师互动,这都是仪式,虽然简单细微,却能提起对课堂的尊重。当然,作为人文课程,终极使命还是要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学会审美、感恩,具备细腻的情感和感知美好世界的能力。因此,课堂上的仪式感可以顺理成章地延伸到生活中。加入一个新的社团可以买个小礼物送给自己,秋天来了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写下对季节更迭的感悟,为同学准备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聚会,母亲节为妈妈快递一束康乃馨……这些小小的仪式可以使人变得更加自信,有责任心,有爱心,使自身人格更加健全,使同学亲友关系更加和谐。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仪式感可以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直至与当时的身份达到最佳融合:仪式感还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自己在大学校园的位置,带着对自我的关注与自律、对他人的尊重、对世界的热爱度过大学生活。有人说仪式感是一种诗意,一种情趣,一份爱心,一份责任,归根结底,更是一种能力。大学生要学会具备这种能力。

猜你喜欢
自我提升仪式感人文素养
《小王子》的光芒照亮整个荒原
论互联网时代广告实践教学中的仪式感营造
幼儿教师的幸福感自我提升路径研究
特岗教师自我提升路径分析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安托南·阿尔托对后现代戏剧的影响探微
少年成长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