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平光
色彩的表现能力是靠色彩的观察和感受来实现的。对色彩的感受用感知记忆、经验想象等通过不断接受直接经验以及对间接经验的吸收和运用,来提高学生对色彩审美本质和实际表达能力的提高。大自然万物皆有其特色,无处不显示着美。况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渴望发现美,表现美,将美为己所用,实乃人之常情。审美既是种能力,就必须培养。从小培养学生用色绘画的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增进学生智力的良好发展,提高绘画技能。
小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始于用线条与色块作“涂涂画画”的尝试阶段,其过程本身是种探索,是种模仿。如果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给予正确引导,必然令学生少走弯路,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呢?
首先对孩子培养其色彩的感知力、洞悉力。面对如诗如画的大自然、构造完美的静物、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学生都有种用画笔把眼前所观都画下来的冲动。然而,很多情况下他们都因色彩语汇贫乏而“望洋兴叹”。诚然,掌握色彩语汇,将是首要条件。绘画中的色彩是一件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老子曾言:“五音使人耳聋,五色使人目眩。”由此可见,色彩对人的感官有着很高的敏感性。据载:成都某夫妇在其育婴室内安置各种颜色的汽球和纸张,在阳光的照耀下,房里成了色彩的海洋。婴儿睁开眼睛的那一刻,看到的首先是五颜六色的世界,亮丽的色彩环境加强了孩子在对色彩的敏感度。在往后表现出来的辨色、用色的能力都明显强于同龄孩子。
其次是观察能力。通过在特定环境中培养孩子对色彩敏锐感知力。更需要的是日常生中所有的观察力。鲁迅先生说:“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能下好笔。”面对自然界写生,必须以真实为依据,必须对描绘的对象有充分理解。故此,培养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最基本的要求。
物质都是相联系发展的,画面中各因素也不例外。观察对象,要看到大关系,而不能看红画红,看绿画绿,画彼失此,应有序地抓住景物总体印象,毕竟大自然中一切景物色彩与形态都是如链相联系而成整体密不可分的。正如蒙德里安所说:“色与面在画面上的排列布置只是表现关系而非物形。
最后,小学生因年龄,认知能力及心理特点关系且作品还处在象征期,所画的反映的仅是记忆和认识的综合印象。因此,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规律,我们要强调色彩的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变化以及色相、明度彩度的相协调,并逐点地应用巩固在画面因素之中。若能使画面获得统一调子,形成统一的效果,色彩处理得巧妙,那么色彩的認识阶段便会从色相排序选择升华为写实应用了,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对色彩的愿望和感受能力。
色彩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它充分体现出美术的本质表现,加强色彩感受能力的教学,是提高学生审美的感受、情感、想象与理解等心理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表现力,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出发,用各种手段引导他们,才能够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