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混合式学习”走向“教为不教”

2018-06-08 09:16范太峰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

范太峰

【关键词】“教为不教”;混合式学习;教学理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5-0064-02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立足于教,指向不教,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叶圣陶认为,读书是要让学生知道“已往”,为“未来”做准备。那怎样才能使读书跟人发生关系,要怎样读书才能引导学生为未来做准备?由此,教师要询问:教科书里的材料是不是切合人生?是不是为未来做准备所必要的?离开了教科书,是不是别无教授的材料?

在回答以上问题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廓清两个问题:一、是不是有些东西是不需要教的?二、是不是有些东西是教不会的?也就是说,不教是教的前提和基础,要先研究不教什么,才能弄清如何教。我认为,首先常识应该是不需要教的。教师应该避免把常识当作真理。其次,“旧识”也应该是不需要教的。不要错把“旧识”当“新欢”,不能始终把学生当作一块白板。要把学生的“旧识”当作学生学习的“踏板”,利用它通向未知。特别是复习课,不能总是在“炒冷饭”,而应该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第三,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有些人是教不好的,有些东西也是教不会的,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诸如艺术家、领导人、发明创造家等,都不是教出来的。实际上,学校教育中试图教给学生的有很多,但如能力、情感、品质等,都不是能教会的,而是要学生在实践中“悟”会的。

所以,我认为在研究叶圣陶“教为不教”的思想之前,先要研究“不教”的教育学。“不教”不是“放任”,而是教下“留白”,学中“暂停”,为学生开发、设计“自主学习”“反省思考”的环境。当然,通过“不教”达到比“教”更好的效果,要研究教的有限性、知识的可教性、学与教的关系。可见,如何找到“教”与“不教”的黄金分割点,是对一个教师素养的考验,值得深入思考和研讨。

当下的“混合式学习”为“不教之教”搭建了丰富的平台。混合式学习(B-learning)理论由来已久,但最近却因为被赋予了新含义而备受关注。“混合式学习模型”最重要的特点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学习观念的转变上,在教育思想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观念上则注重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构建多维学习环境,注重学习的个性化。也就是可以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切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而我们把以上理论中的“适当”进行了具体化、特色化、校本化。我校实验的混合式学习模型是“e+c+a”-Learning(e指“网络学习”,c指“传统教室学习”,a指“行动或体验学习”)。这一学习模型,重在“学习”(learning)与“行动”(action)的混合,完善了过去的混合式学习模型(即“e+c”-Learning,网络学习+传统教室学习)。“e+c+a”-Learning学习模型更强化了“学习体验”的作用。无论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都强调a-Learning(行动或体验学习),它可以是“e+c+a”-Learning,也可以是“e+a”-Learning,还可以是“c+a”-Learning等组合。根据学科、学时、学段、学习难易度,教学风格,学习风格,学习力的不同,多种学习模式“适当”自由配比,这样的模型更多样化、个性化。我校“混合式学习”模型的提出基于两点:一是顺应数字化学习变革的趋势,瞄准“e时代”知识学习碎片化、扁平化、便捷化、平等化的特点;二是顺应数字化“土著”居民的成长需求,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渴望、探求等“教育原料”,营造一个“为未来做准备”的泛在、灵动的学习环境,实现“不教”的教育境界。

除此之外,我校近两年的“未来教室”“信息化教改实验”“小组合作学习”“微活动体验学习”“山塘课程基地”等系列创新项目,开发出更丰富的学习时空,构建了更广阔的学习资源平台,覆盖全学科、各年级,满足多层次学习体验的要求。学校致力于研究分析如何从“教学空间”向“学习空间”转化,用技术介入整个校园的学习时空的设计。比如,我校初二数学备课组的“微视频”数学实验学习;初一、初二年级“基于StarC平台的混合式学习”,都是很好的实践探索。

那么,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为不教”的实践价值是什么呢?

第一,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动机和兴趣。不教,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直接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与思考,自行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地位,教师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所以混合式学习下的“教为不教”,尤其要考虑:使学生经常有求知的动机和兴趣,教师要根据他们的本能、欲望和兴趣,想方设法来引导他们的本能,顺应他们的欲望,扩充他们的兴趣。最重要的在于引导他们消化“智识”成为自身的经验。例如:通过“教”获取知识好比跟着导游旅游,单位时间内游览的效率高,却失去了沿途走走停停、东张西望的乐趣;而通过“不教”(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就好比“自由行”,尽管可能时间效率不高,但所看的都是自己想要看的,既避免了时间压迫的焦虑,又避免了单一目的地的枯燥,达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效果。学生身心自由,没有被“压迫性说教”,知识流就会活泼激越起来,学习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第二,能改善教与学的关系。稍作思考,不难发现“教为不教”的实质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并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即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教师的作用转变为“帮助学生为学”。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找到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一种主导模式,借助这一模式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而混合式学习就是我们探索的初步成果。

第三,可以拓宽知识习得的途径。叶圣陶先生很早就强调,教师教授的方法绝不是最妥善的,只为了求人工、场所、时间的经济,才采用这个办法。所以,学习方式的变革,就需要打破“教室中心”的学习时空观,拓展延伸学习场域成为教育改革最前沿的热门话题,这也是我校探索混合式学习方式的最终取向。回顾过去,我们从“去知识中心”的“一组一品”到“去教师中心”的“生本学习”“小组合作”,再到“去教室中心”的“混合式学习”,一路变革,一路推进,一路创造性转化。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混合式学习”模型能帮助学生逐步发展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能够有效设计、追求并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和个人期望,同时也有助于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的教师,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从而不断接近“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理想。

猜你喜欢
混合式学习
基于SPOC的高职职业英语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iTEST测试系统和句酷批改网的大学英语写作混合式学习模式
混合式学习中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研究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开放大学:过去充满传奇但前景依然未卜?
混合式教学法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
利用蓝墨云平台在高职药学专业《药品保管》课程开展移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探索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互联网+”环境下混合式学习法在大学英语新闻视听说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