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机制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

2018-06-08 09:49徐学绥
教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职业素养培育

徐学绥

[摘要]职业素养是人们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所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内容,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其中,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而职业道德是隐性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在阐述职业素养培育心理机制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分析由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加工机制、调节机制和导向机制构成的职业素养培育心理机制的结构模型,并以心理机制为视角提出优化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职业素养;心理机制;结构模型;培育;优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8)02010205

职业素养是人们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所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具体来说就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劳动者通过学习和实践所获得的,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方面内容[1]。在知识经济的现代社会,职业素养是判断人们能否从事某种职业、胜任某项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决定并区别工作绩效差异的个人特质,是人们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品质,能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素质冰山模型后,有研究者结合此理论将职业素养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职业技能属显性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三个方面则是隐性素养。隐性素养因“深藏于冰山以下”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其实质上是职业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个人和组织的发展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2],应是职业素养研究的重点。职业素养培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教学,尤其是隐性素养的培育,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认知—体验—实践—内化”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也不是短期训练就能达成的,而是一种能动积极的心理机制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强化和固化的过程。因此,研究者应尝试从心理机制的角度去探究职业素养培育的问题,结合不同的心理机制提出职业素养培育的优化路径与方法。

1职业素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正在经济转型升级阶段的中国而言,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重要且迫切。因此,为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经济社会需求,各高校必须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探寻职业素养的培育机制,协同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符合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目标要求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实现校企双方互惠共赢。

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当前,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普遍由原来单纯的技术人员逐渐转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全面型人才。职业教育已从职业能力的培养转为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是当代职业教育价值理念的重大转变[3]。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改变原来传统的单纯机械地训练学生某一专项岗位技能的教学模式,密切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创设职业体验与实践经验,协同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有关调查显示[4],高达40%的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在工作中岗位意识不够,缺乏沟通合作精神,循规蹈矩,不善于思考创新。很多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不是因为应聘者学历不够高,而是因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实在难求。

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只是胜任某种(类)岗位工作的必要条件。如今,职业的发展和演变呈现出跨界融合的趋势特点,专业技能与职业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要求职业人一专多能,即摒弃专业技能的情况下也能适应其它非“对口”性专业工作。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完善更需要“完美职业人”素养——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兼备。具有完备职业素养的人能在就业选择和职业实践中抢得先机,占得主动,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职业素养日益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2隐性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处于职业素养培育关键阶段的大学生,由于有着较强的自我中心思想和功利主义,往往表现为缺乏团队意识、责任心不够、抗压力不足、基层意识缺失,且存在着职业意识不强、职业道德意识较弱、职业态度不端正等问题,使其面临着种种就业困境。如何提升他们的隐性职业素养,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点与难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七章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任务,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因此,各高校必须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应突出隐性职业素养在职业素养培育中的重要地位,重视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育。

传统职业教育往往以教会学生某种操作技能为目标,培养的都是一些掌握专门技能的技术人员。这种传统的“重技能,轻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尤其是内在隐性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意识等,存在着很大弊端。一方面,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高校一般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而职业素养教育课却很少,甚至缺失。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脱离企业文化,脱离社会现实,仅仅在象牙塔里创设单一简化的职业情境开展虚拟训练,致使学生职业素养短期化、片面化,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期求。因而,众多企业期望各高校尤其是应用技术型高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重点培育学生较为欠缺、亟待提升的职业素养,如诚信敬业、有事业心、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企业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也存在错位、缺位表现。企业以技术技能水平作为薪酬水平的主要衡量标准,让学生产生误解而单一地追求技能,忽略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影响全面可持续发展。在笔者开展的企业调查中发现,企业青年员工在主观意识上倾向重视隐性职业素养,而在行为选择上却侧重提升显性职业素养。调查显示,83.20%的企业青年员工认为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是职业道德,仅有3.82%的认为是职业技能。企业员工普遍认为职业道德是隐性职业素养中的核心要素,但对职业素养的全面性认识是明显不足的。虽然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这三方面的隐性素养被认为是职业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众多的企业员工选择提升的前三项职业素养却是沟通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现实表明,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普遍较高而不需要提升,而是因为他们受社会大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最终在行为选择上滑向了那些实用性、效能性明显的显性职业素养。

此外,企业青年员工普遍认为提高职业素养是必要的,有助于树立职业理想目标、促进个人职业发展、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收入,并且认为企业员工职业素养主要取决于企业制度与文化。然而,不少企业忽视企业制度与文化建设,甚至一些小型企业完全漠视企业文化的培育意义。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得不到职业素养培养的机会,许多毕业生在适应工作的过程中反而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职业观念与认识,其隐性职业素养缺乏正确的引导与培育,更谈不上提升。

3职业素养培育的心理机制创新

3.1职业素养培育心理机制创新的理论依据

心理机制是认知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5],主要以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为研究内容,即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及这一过程所隐含的内部机制(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等)。认知心理学认为,心理机制是人的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不能被人直接观察到的内部机制,在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输出、使用等各个阶段,影响并制约着人的行为。一方面,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人的心理机制能体现人意识的策略性,即主观能动性和智慧性,使人在获取各种信息时能迅速地反应,作出判断和选择,采用一定的行动方案、计划或策略。

多年来,认知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上有着大量广泛的实践和应用,促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和机制化。当然,相关理论与观点对于职业素养培育工作也是富有启发性的。职业素养培育心理机制创新,要求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研究,将学生的心理延伸到培养过程中,研究培养过程各要素与学生心理结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方式,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心理机制的角度去研究职业素养培育机制,不仅拓展了职业素养的研究思路,而且提供了职业素养培育的多维路径与方法。

3.2职业素养培育心理机制的结构模型

《简明心理学辞典》对心理机制的解释是:个体在行为上对某种情境所表现出的习惯性的反应方式,即心理结构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心理机制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理的构成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因而,职业素养培育心理机制就是指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组成学生心理结构的不同要素与培养过程其它要素(教育主体、环境、中介等)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方式。依据学生心理结构要素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发生作用方式、机理的不同,职业素养培育心理机制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心理动力机制、心理选择机制、心理加工机制、心理调节机制和心理导向机制。具体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图1职业素养培育心理机制的结构4结合心理机制优化职业素养培育路徑与方法通过对职业素养培育心理机制的分析研究,提示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时,要注意探索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遵循相应的规律和采取相应的手段,以实现特定的目标。结合不同的心理机制,从心理机制对培育职业素养发挥作用的五个方面切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着重从校企协同、社会联动、学校教育、实践学习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协同优化。

4.1动力机制:校企协同培育,引导与激发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内在动力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它们能较为迅速地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对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创新、人才信息等反应敏锐。因而,高校的人才培育工作必须树立校企协同理念,促进双方资源开放、信息互通,实现畅通高效的合作。校企协同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为培育工作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与平台,为学生传达更精准、更切实的市场要求和企业期待,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职业素养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获取来自学校和企业的信息、观点或意见,让学生形成一种认识:每一位学生都应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否则难以适应企业工作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有了这种观念,有助于构建动力机制,以需要、动机甚至是兴趣爱好推动学生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

4.2选择机制:社会力量同向同行,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认知经验社会力量是一种合力,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锻炼空间。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慈善机构、文明家庭、公安、社区、司法、新闻媒体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锻炼平台与更多的机会,他们可以走出校园,对接企业或融入社会,通过参与各类活动,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成功或失败经历中积累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认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诸如社会竞争环境、企业文化制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家风家训教育等,这些外驱力都能够作用于学生,形成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帮助学生个体应对外界压力,让学生提高意识,建构基本认知经验,又形成内驱力,积极主动提升职业素养。

4.3加工机制:加强课程学习和情境训练,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各高校可增设《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与训练》《大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拓展》等选修课程,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从而较为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职业素养,建构关于职业素养的全景认知。通过自我反思,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描绘出职业素养的“自我画像”,从而为自己规划出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培养方案。此外,学校应主动与企业沟通交流,创设情境教学,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职业素养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一系列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活动或实践日渐培养起来的。情境的模拟设计至关重要,不能脱离企业的实际,有条件的话,甚至可以进入企业,把课堂转移到企业,真切地感受企业的真实情境,更有利于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战略决策思维和问题分析与解决技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4調节机制:正确归因、及时激励,有效管理情绪,提升心理弹性水平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企业,习得性无助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容易导致学习倦怠或工作倦怠,这不仅不利于个人绩效与职业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或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管理建设。因而,当学生或员工出现失误犯错时、遭遇挫折失败时,不能随意地刺激、嘲笑讽刺或粗暴地打击惩罚,而应多点鼓励与赞赏,帮助他们正确归因,远离绝望,在情感上接纳自己,从而树立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活动,勇于实践,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他们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敏捷,反应更迅速,有效地协调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从而更加积极地应对外界,采取健康的应对方式,学会在挫折中提升心理弹性,而不至于轻言放弃、一事无成。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静态与动态考量相结合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细化各项指标,量化观测标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方式,采取灵活多元的成绩采集评定方法,从而掌握并及时反馈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效果。要落实跟踪服务,建立长效机制,再辅以激励制度或措施,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不吝表扬与鼓励,提升学生自信与成就感,有助于促使学生坚定意志力,自发、自觉地注重职业素养的提升。

4.5导向机制:转变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校是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主阵地,首先应转变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在注重培养外化显性的职业素养(即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对内化隐性的职业素养(即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有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加强制度设计、师资建设、教学平台和课程建设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导向机制的作用,注意以工匠精神、核心价值观、情商管理作为引领与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形成全面认知、掌握有效方法。学校在正面导向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最终显现其作用。因而,导向机制的建立贯穿在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之中,其作用一旦发生且被认同,将影响深远、受益终生。

5结语

需要强调的是,心理机制在职业素养培育中的不同侧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各种机制并不是单一孤立的,在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往往是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加工机制、调节机制和导向机制共同发挥作用。践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若干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的大势所趋。通过构建职业素养培育的心理机制,探寻职业素养培育的优化路径与方法,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做到对学生的精心培育,促进提高学生“就业率”及就业后的“稳定率”和“发展率”,进一步达成校企合作共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 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7980.

[2] 王杨.职业素养教育:当为、必为、可为[J].职教论坛,2016(8):1418.

[3] 郑永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40所职业院校教师、学生以及合作企业的调查[J].高教探索,2015(11):99103.

[4] 陈健,张熙倩.大数据时代基于职业素养的创新合作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10):113115.

[5] 认知心理学.百度百科[EB/OL].(20170506)[20170909].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A4%E7%9F%A5%E5%BF%83%E7%90%86%E5%AD%A6/4291.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on the basis of mental mechanism

Xu Xuesu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

Zhaoqing, Guangdong 526100,China)

Abstract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is the quality and culture that people need in a specific activity, including occupation morals, occupation ideal (consciousness), occupation behavior, occupation skill training,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s talents cultivation. Among them, the implicit occupation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cultivation, and occupation morality is the core element of implicit occupation literacy.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theory basis of the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mental mechanism, analyzes the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structure model by the dynamic mechanism, selection mechanism, processing mechanism, a regulating mechanism and guiding mechanism, and proposes the optimal path and method of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b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tal mechanism.

Keywords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mental mechanism; structural model; cultivation; optimization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职业素养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