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多利益主体:类型、矛盾及协调研究

2018-06-08 09:49房敏
教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

房敏

[摘要]课堂教学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是利益相关主体均衡博弈的过程。改革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包括决策主体、执行主体、智囊主体和反馈主体四大类,其间存在的利益冲突体现为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现时利益和未时利益、既得利益和未得利益等四个方面。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缺乏共享的价值观、坚韧的执行力和有效的社会参与。因此,需要从更新观念以心理解冻,强化激励以促使行为定型化,以及加强沟通、保障各方话语权等方面完善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多利益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8)020015062016年,教育部联合三部委发布《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指导意见》,意见的出台促使新建本科高校将转型发展提上了日程。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其进行改革理所当然成为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本质上说,课堂教学改革是利益相关主体均衡博弈的微观场域。现实中由于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故利益冲突成为改革绕不过去的阻碍,利益调整则成为改革中必须认真对待与仔细琢磨的核心环节[1]。因此,探究转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多利益主体的类型与利益诉求,解析利益矛盾的症结,并通过协调机制的构建适当满足利益诉求以达到推动改革的真实目的,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利益主体类型及关系1.1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多利益主体的类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其目的在于调整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的结构,推动此类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实现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无缝对接的实现,应该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得以基本体现和满足的结果。课堂教学作为转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其改革过程中,利益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根据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及各主体在其中的权利地位的差异,本文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决策主體、执行主体、智囊主体和反馈主体。四类主体间的利益均衡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

1) 以政府、转型高校校长为首的决策主体。在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是进行宏观指导的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着课堂教学改革政策制定、监督的职能,对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的选择、实施起着顶层指导作用。通过对国家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人才供需结构改革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解读,对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指导。在学校内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学校管理体制的实施,说明以校长为首的教学行政管理层是学校推动教学改革包括课堂教学改革的领导主体。决策主体根据国家、政府层面对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宏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和学校内外环境以及学生素质的变化,制定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战略,明确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在宣传课堂教学改革思想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引导、激励教师们主动参与到改革中来,积极探索更具实效性、更具针对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抓住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校内环境。这样既稳定了政府相关政策在新建本科院校的顶层指导地位,也形成了对校内教学改革局面的宏观控制。

2) 以二级学院和教师为代表的执行主体。政府、学校等领导层面制定出课堂教学改革基本目标和战略计划之后,还需要各二级教学单位及广大一线教师来贯彻落实。没有后者的落实,设计再完美的改革构想也是空谈。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各二级教学院系和一线教师是在以校长为首的教学改革领导决策层的指导下,根据二级教学单位下属各专业的特点、课程特点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执行主体。他们的课改配合程度能够保障学校层面教学改革战略、决策的落实。二级学院在学校教改政策的精神指导下根据下属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商定各专业内部的课程要素、课程结构以及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并结合适当的监督机制监督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教学效果。一线教师通过课程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反哺课堂教学,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和师生观;通过理解学校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要求,结合任教课程的性质、特点,积极探索任教课程课堂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通过与学生、同辈教师等的沟通交流,掌握新生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知识学习等的基本特点,结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寻找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改进的突破口。两大主要的决策执行主体通过各自的落实行为使得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有效进行,并借助决策的实践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调整学校教学改革战略中的细节,以保证教学改革的规范落实。

3) 以教学专家、合作单位为代表的智囊主体。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保障改革的效果和质量,需要重视校内教学专家、校外合作单位等社会力量的参谋作用。校内教学专家一般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对课堂教学的本质、内容、方法等有深刻的领会,利用教学学术力量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决策和执行进行指导,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另外,随着学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推广,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无缝衔接,需要保证校外合作单位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话语权,将社会需要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现行自上而下、以领导决策为核心的科层化倾向,彰显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合作意蕴以及人文内涵。

4) 以学生、社会力量为代表的反馈主体。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效果的反馈主体是多元化的。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受众,有权利和义务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同时,以家庭、用人单位等为主要代表的社会力量也需要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去,对其客观地进行评估和反馈。家庭可以通过家校问卷、电话回访的形式给予反馈。用人单位可以借助问卷、走访调查、电话回访等多种形式了解。在当前的情况下,社会力量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影响力还处于弱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督意识的薄弱和监督成本的考量,他们很少能够或者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去。

1.2多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分析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的多利益主体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应该是间性的,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多主体间互动的生态思维,既要考虑课堂教学改革决策者的行政意志,又要尊重决策执行者的学术权威和改革受众的主体身份,同时还要承认并给与社会力量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权利空间。四类主体的利益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都能基本得以体现的情况下,改革才会取得实质的效果。因为任何一种改革本质都是利益的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不同利益主体作为客观实在,其对改革的态度、热情、意志等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他们在改革中的地位以及利益满足的程度。所以课堂教学改革中关注四类主体实在,体现出尊重、合作的生态思维范式。

四类主体虽然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都有存在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却不是平衡的,是有主次之分的。其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处于优势地位。因为他们是改革方向的决定者和执行者,处于改革的主动位置上。倘若没有科学、合理的改革决策,没有一线教师们的积极践行,学生们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受众,其接受改革的热情的调动和激发也是很难想象的。所以,处于主动位置上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是改革的第一大主体。同时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对象和评判主体,其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改革意愿也对改革推动者的工作效能产生反作用,影响着改革的实际效果。但是处于成长阶段中的学生,由于其具有向师性、发展性,受教师的课堂价值观、师生观、教学观的影响还比较明显,所以相对于决策者、执行者来说,处于被动位置上的学生是改革的第二大主体。

最后,随着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力量作为改革的智囊和参谋主体,也逐渐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来。但是社会力量作为非专业力量,其作用仅仅是建议和参谋,不能决定改革的方向。因此,他们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三大主体。

总之,在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秉持的价值期待和利益追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表达站队。利益共赢和矛盾冲突并存。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实质上追求的是人才供给主体、人才需求主体以及人才本身之间的适切对接。这种对接达成的基础应该是多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的实现和利益滿足的适当,因此这就导致了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多利益主体间矛盾冲突的产生。

2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多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及影响2.1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多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按照协同治理理论和共同体理论的思想,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应该统筹兼顾多利益主体的需要和诉求,特别是以往忽视的边缘主体的利益和诉求,实现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制衡,以达到善治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来说,四类主体在现实工作中,除了具有共同的利益交集以外,出于特殊利益的考量,他们还具有特殊的利益期待和价值选择。这样,不同利益主体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应对,使得改革的推进不能同时有效满足四类主体的需要。因此,利益冲突的产生不可避免。利益矛盾根据认识标准的差异可以得出不同角度的认识结论。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

1) 多利益主体在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间的选择和冲突。根据利益属性的差异,利益存在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之分。所谓有形利益是指伴随着转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利益主体从中可以获得的经济利益(物质利益)。无形利益是指利益主体从改革中获得的精神利益,诸如专业发展、个人或社会声誉等。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到的四类主体,以校长为首的决策主体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利益追求更多体现在无形利益上,即欲借助高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学校高水平、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此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院校排名。故学校管理层极力地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相对于决策层以学校声誉为核心的无形利益的追求,教师作为执行层应该说利益的追求是双重的,既追求有形利益,即欲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获得一定的物质满足,也想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并获得同行、专家的认可。正是因为利益追求具有双重性,所以当学校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利益激励的配套措施不完善时,或者说教师不能清晰地掌握“我改革”与“我将得”之间的对应关系时,教师们的改革热情就会受到影响。以用人单位为代表的智囊利益主体,他们的利益焦点更多体现在有形利益上,即欲借助高质量的高校课堂教学培养出更多为他们所用的人才。但是目前这类主体参与改革的空间极其有限,导致其参与改革的热情不高。最后,以学生为代表的反馈评估主体应该说主要追求有形利益,即想在课堂教学中掌握更多有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保证他们具有较强的就业、择业的竞争力。现实中学生们对课堂教学,尤其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排斥,反映出传统“授受式”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局限。

2) 多利益主体在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间的选择和冲突。理论上讲,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交集,希望通过改革实现自身目标。但是在共同利益的掩盖之下,各主体间的利益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决策主体的自身利益是想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包括制度的制定、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以实现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由此对外传递一种“积极进行应用型转型改革和发展”的讯号,以获得外界,主要是上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教师作为被动的执行主体,其主动参与和主体话语权往往被忽视,更不用说学生和其他的主体利益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决策主体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绝对控制和垄断权威。教师作为执行主体,自身利益除了物质的满足以外,更多的是想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种价值追求体现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特性。目前,这种教学学术专业权威的尊重恰恰与决策层掌握的行政权威形成了不太兼容的态势。用人单位为代表的社会智囊主体的利益诉求更多体现出用人单位的用人功利性。与教师作为执行主体追求自我发展不同的是,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更多是寄希望于学校能培养出直接能为其服务、带去利润的人才,利益实现途径具有间接性。但是受传统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用人单位作为社会智囊代表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面还是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学校为其预留的空间太过狭小。作为改革受众的学生,他们对改革关注的问题不在于学校怎么改,而在于改革之后他们能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多利益主体在共同利益之下的利益矛盾使得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面临一定的考验。

3) 多利益主体在现时利益和未时利益间的选择和冲突。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不是立竿见影的,具有滞迟性。利益主体在改革过程中的利益满足也不是同步的,存在现时利益和未时利益之间满足的冲突。决策主体由于其领导任职期限的限制,更注重改革的现时利益,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变化和政策制定。因此,学校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频繁出台一些规定、采用一些措施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是教师作为执行主体,相对于决策主体来说,由于课堂是他们的地盘,或者说课堂教学是教师们的看家本领,所以教师们更关注的是改革之后的未时利益,即实施改革之后,他们能否获得更大的专业发展空间。如果教师们预测不到未来他们的专业发展机遇,他们就会对改革持应付的态度,极易诱发学校“轰轰烈烈推进改革”,教师“扎扎实实维持原样”的状态。当然,对用人单位而言,之所以现实中他们没有更高的热情介入人才培养,与其说参与的机会少、空间小,倒不如说他们所需要的人才不能立竿见影地培养出来。用人单位作为盈利组织,他们要在投入和产出之间考量,如果产出不能及时地显现出来,那他们为之投入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其实,对现实利益的追求不仅是决策主体、社会智囊主体的特性。受功利思维影响,当前的学生在对待课堂教学的态度上也是更关注现时利益,即通过某门课,他们能学到哪些在未来工作中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课程学习对学生其他素质养成的影响。

4) 多利益主体在既得利益和未得利益间的选择和冲突。课堂教学改革推动的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都得到某种满足,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相比较而言,决策主体的利益满足较多,教师和学生次之,用人单位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最少。决策主体在获得既得利益满足的同时,对未得利益仍然充满兴趣,力争获得更多的社会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和支持,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其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供给。教师在获得一定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在努力地通过教学委员会等民主机构维护既得利益,同时争取更多的未得利益。用人单位和学生等主体要想获得更多的未得利益,需要行使适当的监督职能,通过监督保证更多利益的满足。在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满足不能同时实现的情况下,一方利益的过度满足一定会造成其他方利益的损失,甚至放弃,这就导致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

2.2多利益主体的矛盾对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影响与应用型人才相配套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往往导致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出现偏差。前面所述的矛盾冲突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缺乏共享的价值观。共享的价值观是组织场域中多元主体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复实践,而形成的共同认可、接受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意义,借助文化机制对行为主体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约束。当前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中存在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偏离的问题,从根源上看,关键是缺乏共享价值观的建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发展。但是,实际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决策主体表现为一种外控式的、彰显行政权威的价值取向;执行主体表现为一种追求专业发展、维护既得利益的价值取向;智囊主体表现为一种追求合规的人力产出、保证更大收益的价值取向;而学生作为代表的反馈评估主体则表现出一种通过改革来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职业适应力的价值取向。这四种价值取向由于发挥作用力的方向不具备一致性,因此导致相互之间出现了牵制和矛盾,建立共享价值观乏力。

2) 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缺乏坚韧的执行力。任何一种改革,科学、合理的决策只是改革的开始和归宿,而不是唯一。改革决策的执行是保证决策落地的关键。而决策执行主体的执行力更是关键中的核心。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一方面受传统的教学价值取向的束缚和教学习惯的影响,对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情有独钟,对研究性课堂教学和实践性课堂教学以及互动式课堂教学等教学模式缺乏关注、学习和实践,出现为了创新教学形式而形式的趋向。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决策过程中缺乏有效参与,导致教师们内在的改革意识和责任缺失,改革动力不足,由此对改革牢骚满腹、态度冷淡甚至消极抵制。

3) 课堂教学改革成效的评价缺失有效的社會性。社会力量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见证者、评价者,从理论上讲,应该全程、全面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论证、实施到评价反馈,以此保证人才的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近年来,随着校企合作、中外合作等社会化办学模式的引入和推广,学校在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虽然也在有意识地让社会力量参与到改革中来,一定程度上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但是从社会力量参与的群体规模、层次深度,到社会参与的互动反馈、机制内容的完善都远远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改革成效评价缺失社会性。这种社会性的缺失主要还是因为学校和社会力量之间的信息传导机制不顺畅。大学仍然被作为一个“单位”进行封闭的科层式管理,对社会的监督和参与愿望迎合不够,且自身信息对外披露也存在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因此,畅通新建本科院校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信息传导机制,增强对社会参与的响应能力,引入社会监督评价和建议机制,势在必行。

3完善课堂教学改革主体间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策略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会引起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摩擦。但是这种利益摩擦具有非对抗性、非破坏性和可整合性的特点。如罗尔斯所言,作为制度化安排的公共政策所坚持的公平正义,不是在利益分配上绝对平均式的正义,而是尊重利益主体需求基础之上的差别性分配的正义,以此达到既能控制成员之间利益差距,又能获得大多数人理解与认同的结果。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虽然多利益主体都要兼顾性地满足其利益诉求,但是又不能平均主义分配。需要建立各利益主体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规范体系,约束各方的行为,为主体间的活动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为框架和活动空间,缓解和减少各利益主体间的行为矛盾,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环境。

3.1更新觀念,促使各主体心理解冻

观念新,有助于辨别方向、理清思路、优选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念是一种“眼力”[2]。根据勒温行为改变的三阶段论,即解冻期、改变期和冻结期[3]。心理解冻是促使主体行为改变的起始环节。解冻的目的在于激励个人或群体正视改变,看到改变的需要。在转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促使主体正视改革,看到改革的需要,首先需要更新观念,破坏已有的标准、习惯和传统。就力场分析观点看,当驱动力增加或遏制力减少时,心理解冻就会发生。因此,促使课堂教学改革多利益主体更新观念:一需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课堂教学改革思想的宣传,总结传统模式的弊端和局限,高调肯定应用型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和必要性,即对改革中的主体进行思想的灌输和“洗礼”;二需要逐渐打破以往课堂教学模式的社会支持。如果不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社会支持,基于主体行为的惯性和路径依赖规律,成员受学习效应、成本效应和从众效应的影响对新的行为模式接受起来就比较缓慢,甚至排斥。因此,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支持体系,包括制度支持、物质支持、精神支持。通过支持体系的建立,加快主体思想观念的更新。

3.2强化激励,促使目标行为定型化

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一个应景式的工作,而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持久的工作中,通过外在制度约束促使主体行为发生一时的改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是要促使新行为变成模式行为,融入个人的个性、习惯,完全按照新的模式行事,离不开强化激励。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是推进改革的有效动力[2]。所谓强化就是指当主体发生预期行为,达到预期要求时给予的必要奖励和肯定,以此激励主体能认识到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很快地适应新行为,并将新的行为保持长久。故强化激励的直接目的是行为定型化。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有必要实施强化激励,对此,一方面需要了解不同主体的需要差异,根据需要的差异对需要的满足进行合理分析,有选择地进行满足。这样既体现出对主体参与、主体劳动价值的尊重,保护主体参与改革、执行决策的积极性,也能了解到主体对改革的目标要求和价值期待。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明确改革行为与所受奖励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通过文本制度或程序制度的建立将激励机制定型化和制度化,特别是要明确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力量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权责边界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扩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开放性和社会透明性。

3.3加强沟通,保障利益各方的话语权

多元主体从利益摩擦到利益共赢,离不开顺畅的沟通。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多利益主体间的沟通,一是要转变各方的观念,形成共建共享的价值认识。这对学校决策层来说,需要摆正角色,从以往“等待合作的被动角色”逐渐转换成“争取合作的主体角色”,对教师和二级学院的执行层来说,需要从“被动执行上级决策”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主动创造性执行决策”的主体;对学生来说,要从以往的“知识容器”转变为“知识过滤器”,学会选择、学会发声;对社会参与力量而言,需要从“边缘人”角色逐渐成为“共同体”成员。加强校校合作和校社(企)合作,拓宽课堂教学空间[4]。二是要加强沟通平台的建设,借助互联网、人际关系等手段,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互动网络。三是建立咨询、论证和反馈制度,充分发挥智囊主体、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四是建立主体协商制度,用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各方利益的摩擦。五是建立监督、问责机制,强化社会力量、学生、家长等主体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的问询和质疑。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地位与利益:教师教育改革的两大制约因素[J].当代教师教育,2009(3):16.

[2] 徐青.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需要解决四个“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2728.

[3]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247.

[4] 黄建雄.基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浅谈[J].百色学院学报,2013(2):133135.

Type,contradiction and coordination among multiple interests subj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n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Fang Min

(History and Social Management School,Dezhou University,Dezhou,Shandong 253023,China)

Abstract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achieving th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in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The essence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s reform is a process of interests′ equilibrium among the related subjects.The interests′ principal includes decisionmaking subjects,execution subjects,brain power and feedback subjects.Among them,there are conflicts between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benefits,common and special interests,present and future interests,vested and unavailable interests.These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lead to the lack of shared values,executive force and effective social participation.Therefore,we should renew the idea to release the psychological thaw,strengthen the incentives to encourage behavior standard and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to ensure speaking rights which aims to sound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mong related subjects.

Keywords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multiple interests subject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
微课模式支持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及反思
大规模开放课程的发展对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分班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及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基于CBET模型教学效果调查
公安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