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基人

2018-06-07 09:57赵映林
唯实 2018年5期
关键词:曹丕司马懿诸葛亮

赵映林

历史上人们往往把司马懿与曹操同视为欺侮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者”的典型。这其中有个原因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关。但就所作所为以及对历史的影响,曹操与司马懿却不乏相似之处。

《三国演义》褒诸葛亮贬司马懿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讲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空城计。而历史上的诸葛亮一生谨慎,怎敢冒险用空城计退敌?

编造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始作俑者,是三国末西晋初的郭冲张冠李戴的结果。三国时确发生过空城计一事,但不是诸葛亮。据《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注引《赵云别传》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运军粮至北山下,黄忠率军夺粮,赵云前去接应,途遇曹魏大军,赵云寡不敌众,退至围地,曹军紧追不懈,沔阳长张翼欲闭围拒守,赵云入营后,却下令将围门洞开,偃旗息鼓。曹军见状,怀疑赵云内有伏兵,遂退去。赵云立即指挥军士鼓噪,雷鼓震天,并以强弩射击曹军,曹军惊恐万分,争先恐后逃跑,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淹死者无数。赵云以空城计击退曹魏大军,刘备到后兴奋地连称:“子龙一身是胆!”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意图很明确:褒诸葛亮贬司马懿。于是将赵云的空城计依照郭冲之说置于诸葛亮身上。所以,鲁迅批评《三国演义》是“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那么,真实的司马懿是怎样的呢?

谨慎择主而事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南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被朝廷任命为上计掾,这只是个小吏。曹操得知后,既念及司马懿之父司马防于己有恩,也有网罗人才之需要,便征司马懿到府中任职。东汉末群雄奋起,鹿死谁手尚不可知,司马懿还不愿拴在曹操这棵树上,于是装病婉拒。曹操是何等样人,自然不信,派人侦察,却未发现破绽。装病迷惑主子,这种手法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断上演的。而司马懿这一装病,装了整整七年。期间,有一年,家人为司马懿晒书,忽然间风雨大作,司马懿猛然从床上跃起,冲进雨中身手矫健地收书。这哪像个病人?这恰巧被家中丫鬟目睹。司马懿妻张春华,时年不足15岁,惧其泄露司马懿装病之事,亲手将丫鬟杀死,从此以后,张氏亲自下厨做饭菜,家中不用仆人,以免泄露“天机”。真是知夫莫如妻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在发生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再次强征司马懿:“不来,就把他抓起来!”而这次司马懿到是爽快,到曹操府中做了曹丕的属官文学掾,负责用经学教育曹丕。因为这时的天下大势已经明朗:曹操胜利在望,贤臣择明主而事也。这年司马懿29岁。在教育曹丕之余,积极指引曹丕注意结纳朝中重臣,久之,司马懿与陈群、吴质和朱铄同被称为“太子(曹丕)四友”。

虽说司马懿为曹操起用,但并不受信任,一个重要原因是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也就是脑袋能转九十度角,用眼睛的余光看到背后的东西。按相术上的说法,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曹操曾警告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虑汝家事。”曹操几次欲加害司马懿,对此,司马懿却佯装糊涂,只是更小心翼翼,察时知世,审势慎行,进退有度,应对机变,终获得曹丕信任,每遇曹操不满司马懿时,曹丕总“每相全佑”。曹操死后,曹丕让司马懿担任了丞相府长史。在这个位置上,司马懿为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出了大力。特别是在军事上为曹魏西抗蜀汉,南挡东吴,东灭公孙渊,居功厥伟。而平定孟达之乱,抵抗诸葛亮北伐,剿灭公孙渊割据势力三大军事行动,终成魏国重臣,渐渐控制了魏国政权。

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

诸葛亮北伐之前一年,即魏太和元年(227年),司马懿奉魏明帝曹叡(曹丕独子)之命驻守宛城(今河南南阳),都督荆州、豫州军事。就在此时发生了孟达反叛。

宛城的西边上庸地区(今湖北西北部一带),包括上庸、新城、房陵三处,同为一郡,太守孟达负责镇守魏蜀交界的这一地区。

曹叡继位后,孟达暗中与诸葛亮联络,还给诸葛亮送去玉玦一块,表明自己归顺蜀国之意已“决”。诸葛亮为了做到万无一失,特派郭模前去诈降曹魏,助孟达一臂之力,并交待郭模要尽力劝说上庸地区另一土豪申仪一同行动。可是申仪在郭模离开后立即将孟达要反叛的事密报司马懿。为了稳住孟达,司马懿特地给孟达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说您要反叛那是敌人的离间计,朝廷不信此事。与此同时,司马懿一面向朝廷報告孟达要反,一面迅速厉兵秣马准备征讨孟达。可谓三管齐下。

司马懿驻扎宛城,离洛阳有800里,离上庸有1200里。孟达认为司马懿报告朝廷再发兵前来,这一来一回得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然而,兵贵神速,司马懿是先斩后奏,不待朝廷旨意下达,亲提大军直扑上庸。倍道兼行,马不停蹄,一路急行军1200里,仅仅八天,司马懿大军已抵达上庸城下,将上庸围了水泄不通。与此同时,司马懿另派两军在上庸附近的安桥、木阑塞两处驻防,以防蜀汉援军,并命申仪带本部人马协助木阑塞防守。司马懿突然出现在上庸,用兵之神速,完全出乎孟达的意料。被孟达看作是固若金汤的上庸城,很快就在对手的里应外合中失守,孟达被斩首。属于孟达势力的7000户部曲,全部被司马懿强制迁徙到河北的幽州,彻底清除了当地可能再萌生的潜在割据因子。司马懿驻防的宛城离上庸城1200里,从行军到破城削平叛乱,清除割据势力,前后仅24天。司马懿大获全胜,胜利而归。

蜀魏对峙时期,共发生了18次战争,其中,诸葛亮北伐6次(其中两次出祁山),曹魏对蜀发动战争3次,姜维北伐9次,共计18次。

蜀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二出祁山,开始第五次北伐。司马懿受命将驻地由宛城移到长安,负责魏国西部的防务,开始了司马懿与诸葛亮的首次对战。魏蜀两国实力悬殊,对魏作战,粮食短缺一直是蜀国的短板。但蜀军在诸葛亮的训练下,士兵战斗力高于魏军。故司马懿坚壁不战,以时间消耗蜀军粮草迫其退兵。可手下将领坚决要求与蜀军决战,无奈之下,司马懿极不情愿地同意主战首领张郃出战。结果魏军大败,损失士兵3000、铠甲5000副,角弩3100张。蜀军取得了自228年开始北伐以来最大的一次斩获。此战之后,再也无魏军将领敢轻言出战了。六月,蜀军粮尽,诸葛亮不得不退兵。而司马懿却命张郃追击,中蜀军飞矢而死。司马懿不动声色地借刀杀人,除掉了不与他合作的曹魏老将张郃。从此以后,无人再敢捋司马懿之锋了。

蜀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运粮,调动10万大军,出斜谷北伐,吴国孙权应约也发兵10万击魏。诸葛亮到达郿县,屯于渭水之南。司马懿引12万军渡渭,背水为垒以拒蜀军。这是赤壁之战以来动员兵力最大的一次战役,三方共计32万兵力。司马懿对诸将分析道:“(诸葛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武功西十里),诸将无事矣。”司马懿于是派郭淮屯北原,背水扎营,下令郭淮死守,不得后撤一步!迫使诸葛亮西屯五丈原。诸葛亮见到蜀军出武功,依山东趋之路已被司马懿堵死,不得已,屯于五丈原。

司马懿的方针仍是坚壁不战,逼诸葛亮粮尽退兵。魏蜀对峙百余日,诸葛亮不断挑战,司马懿只是充耳不闻。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人服饰以激怒司马懿,司马懿愠而不于色;反从中了解到诸葛亮积劳成疾,已是油干灯枯。为稳定军心,司马懿修书朝廷,请皇帝同意出战。魏明帝曹叡当然清楚司马懿的真实意图,下令胆敢请战者,军法从事!并派辛毗前往监军。对司马懿的这套把戏,诸葛亮看得很清楚,他对部将们说:司马懿本就不想应战,之所以请战,是做样子给魏军将校们看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真要出战,哪有千里请示的?司马懿的坚壁不出,让这一仗打了大半年都不见分晓。诸葛亮终于没能熬过这年八月,“出师未捷身先死”,时年54岁。司马懿担心中计不敢追击。当地百姓编了歌谣讽刺司马懿:“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自我解嘲:“我能料活诸葛亮,但不能料死诸葛啊!”

公孙渊是东汉末盘踞在辽东地区的地方军阀,他依仗地理上的形势,外结孙吴,曾在辽水一战中击溃曹魏军队,自立为燕王,正式建立割据政权。

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受命征讨辽东。

司马懿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顺利渡过辽水。通过“引蛇出洞”击溃公孙渊主力,自东汉末割据辽东50多年的地方势力被彻底铲平。

三国鼎立时期,司马懿三次用兵皆不相同,足见司马懿之杰出军事谋略。在平定孟达之乱的战争中,孟达是兵少粮足,故司马懿千里奔袭,一举荡平孟达叛乱,而不打持久战,这就为后来的蜀魏战争赢得了先机。诸葛亮以复兴汉室为号召,六次北伐,然而,蜀国毕竟是偏居西南一隅之地的蕞尔小国,不论经济、军力都不能与魏国抗衡。司马懿正是利用蜀国的这一短板(尤其是缺粮),经济力量难以支撑持久战,在与诸葛亮军事对抗中,坚壁不出,既使诸葛亮用兵奇谋无法发挥作用,又最终迫使诸葛亮缺粮退兵,从而保卫了魏国西部边疆,形成一道抵抗蜀军的不倒长城。对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用兵完全不同于前者,公孙渊是兵多粮不缺,故司马懿一开始就明白这场战事不可能很快结束,开战后重视消灭敌军有生力量,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或引蛇出洞,或声东击西,或围魏救赵,三设伏兵,最终一举荡平盘踞辽东半个世纪的割据势力,无形中消除了日后中国走向统一的一支阻碍力量。孙权评价说:“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这个评价还是客观的。也正是这三大军事战功,使得司马懿威权日重,几无人可匹。

后发制人为晋一统天下

奠定大业

司马懿掌握军权,威望如日中天。曹丕死时,司马懿是顾命三大臣之一,列名曹真、陈群之后,位第三。魏国军权转归大将军曹休执掌。曹叡死,八岁的曹芳继位,此时,曹真、曹休、陈群皆病故,司马懿与曹真之子曹爽同为辅政大臣,曹爽为首辅,各领兵三千宿卫朝廷,内外大权悉归二人。两人却在暗中各自蓄谋建立自己的班底以独掌大权。曹爽虽是后生晚輩,才识平庸,但他是皇族近亲,在政治上比司马懿优越。所以,司马懿在与曹爽的斗争中,采后发制人的策略。辅政不久,曹爽以弟曹羲出面奏请转司马懿为太傅,明升暗降,实削大权。同时,陆续将自己的心腹安排到关键的尚书省,控制朝中行政权力,将司马懿集团的骨干以各种借口,或病免或罢免。曹爽还奏请将支持司马懿的郭太后移居永宁宫,这是曹爽要驱逐司马懿独断朝纲的信号。从表面上看,曹爽集团取得了全胜。可是,政治斗争从来都是锋芒毕露者亡,善于韬光养晦者胜。在曹爽的步步紧逼之下,司马懿以退为进,称病伪装成将亡之人。对司马懿再次上演的这套把戏,还是有人看出来了,大臣何晏建议曹爽派人去“慰问”司马懿。于是,即将上任荆州刺史的李胜奉命前去“慰问”。李胜见到司马懿,大吃一惊,睡在床上的司马懿老态龙钟,眼皮耷拉,目光散滞,缺牙的嘴巴微微张着,讲话是答非所问,侍女喂食稀粥时,司马懿的嘴都闭不上,半开半合,粥的残汁顺着嘴角往下流。李胜见了这位曾征孟达、抗诸葛、平辽东的叱咤风云的人物,垂暮之年竟是如此衰弱,不胜欷歔。曹爽得报后,仅余的一点戒心也荡然无存,完全放松了警惕。可大司农桓范对曹爽的麻痹很不以为然,他对曹爽说:“大将军总理万机,您的兄弟掌管禁军,可也不应该一起出洛阳城。倘若有人关闭城门,谁在里面为内应?”曹爽朗声道:“谁敢这么做?!”与曹爽这种自以为大权在握的狂妄形成反差的是,司马懿不露声色地让儿子在洛阳城内悄悄蓄养了3000死士,等待时机突然出枪。这个时机终于来了!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三,司马懿父子利用曹爽兄弟与魏帝曹芳前去谒祭高平陵(魏明帝曹叡墓)之机,以皇太后名义关闭洛阳城门,掌握了中央禁军,派兵截断洛水浮桥,堵住曹爽兄弟回洛阳之路。同时,采用欺骗手段,指着洛水发誓,哄骗曹爽只要交出兵权就可以回到侯府安享富贵。曹爽信以为真,对大家说:“司马公是为了夺我的权。我能回到侯府,还不失为富家翁。”曹爽政治上的天真终于让曹爽遭到夷三族的命运。从此,魏国大权悉归司马懿。

之后,司马懿亲自带兵镇压了反对司马懿政变的太尉王凌(其父即是用貂蝉设美人计杀死董卓吕布的王允)在淮南的起兵,王凌兵败自杀。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故,享年73岁。继其兄司马师之后控制曹魏政权的司马昭代魏之心此时暴露无遗。甘露五年(260年)五月,魏帝曹髦下定决心要铲除司马昭,他召集王沈等几位大臣,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坐受废黜耻辱,今天当与你们去讨伐他。”不料王沈等人却向司马昭告密,等曹髦带领几百老弱的宿卫兵去攻打司马昭时,司马昭早已布置中护军贾充带了3000死士迎战。可这群人见到皇帝,踟蹰不敢前,贾充大呼道:“司马公养你们,正是为了今天用你们,也是你们建功立业的时机到了。倘若司马公家事失败了,你们哪能活命?何不出击!”鼓噪之下,曹髦被杀。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完成魏晋禅让,追尊司马懿为高祖宣皇帝。继263年灭蜀,280年灭吴,三国鼎立结束了,中国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统一时期——西晋王朝。

(作者系江苏省工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曹丕司马懿诸葛亮
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诸葛亮喂鸡求学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老谋子司马懿
老谋子司马懿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司马懿晒书露马脚
曹睿给曹丕上的一堂亲情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