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洛哥孔子学院的众多“第一次”

2018-06-07 08:52魏志龙
今日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第一次摩洛哥非洲

魏志龙

从接到国家汉办调剂的电话到仓促出发也不过一个月的时间,从准备到菲律宾再次感受东南亚风情到远赴摩洛哥接触完全陌生的第三世界,这短短的一个月弥足珍贵。第一次踏足非洲,也迎来了我意料之外的非洲之旅。

第一次跨越亚欧非大陆。从西安出发,先飞到祖国的心脏北京,然后一跃到浪漫之都巴黎,最后降落在摩洛哥的首府拉巴特,一条完美的曲线,一万两千公里,二十三个小时的长途飞行。至今还不能忘怀与八百里秦川的壮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的灯火阑珊和非洲的赤红千里。从“天朝上国”一下子掉进了“贫瘠”的摩洛哥,第一次有种“夕阳西下,流浪者亡命天涯”的感觉。

第一次生活一团乱。刚到住所,杨院长就带我们去了当地最大的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在蔬菜区,我看到了像我们家丢掉的烂菜一样的“新鲜蔬菜”,于是我只勉强买了几斤大米,一盘鸡蛋,一块面包和零星几片火腿肠。回到摩国的家中正准备捣腾点饭菜,却发现没有煤气,索性我就将一块面包和几片火腿肠吃了三天。不能做饭,自然也没有热水洗澡,就只能忍着鸡皮疙瘩冲个凉水澡,因此,第一周就“顺利”地生病了。原先准备的定制手机在摩国不能用,我的无线网卡也用不了……第一次与家人失联一个礼拜。忍不住自嘲,我来非洲干嘛来了,当时肯定脑子让驴踢了。

万事总是开头难,吃不上热腾饭菜的日子并不可能持续下去,在孔子学院同事和当地学生的帮助下我的生活很快回到了正轨,第一次感受到在非洲能够生活下来是多么的幸福。

第一次感受到摩洛哥人对汉语的喜爱。在开始工作的第三天我们就去了两所兄弟大学和一所贵族大学的中国文化俱乐部举行的新一年的纳新大会,活动办得非常成功,不到一个半小时就招纳到了几十号新会员。一张张异国的面孔因为汉语文化活动而聚集在一起,他们脸上涌现的兴奋和惊喜让我感受到在摩国的汉语推广工作颇具成就感。

精彩的第一次课。将近一年的时间没有给外国学生上课,我对第一堂课充满了期待,所以提前半个小时就到了教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都上课十分钟了,还没有一个学生,难道是我走错教室、记错时间了?茫然之际,一个漂亮的摩洛哥女孩儿走进了我的视线,之后知道她中文名叫韩晶,我们班出勤率最高的学生,也是我们班的第一名。同学们陆陆续续地来了教室,紧接着每个人在我的号召下都逐一进行了自我介绍,我诧异的是他们居然都可以用比较流利的汉语和我交流,不愧是该校中文系的第一届毕业生,名副其实。结束课前几分钟,我就教了他们当时风靡中国的流行歌曲《时间都去哪了》,学生唱得意犹未尽。

第一次初步了解摩国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发现学生学习汉语的问题。教学有了一个多月的时候,我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很多汉字的声调不对,我就让他们写生词的时候必须写拼音和声调,然后在课堂上及时纠正,这个问题很快被学生们基本解决了。二是汉字书写存在多横少点现象,而且很多书写的笔顺不对,这与他们的英文书写习惯有关,为此,我就给他们举例说明汉字书写的重要性,如已和己,未和末等差别,途中也经过了多次的纠错,可是直到他们毕业了还有部分学生在写方块字的时候存在问题。

第一次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语言的背后一定代表了一种文化,而文化则是通过语言这种媒介得以传播,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如同车之两轨,鸟之两翼,不可偏废,所以,我把文化输入到课堂管理、作业以及考试各个环节中。比如,教学生松树的时候我会讲它四季常青、坚挺的文化品格。再如外国学生在课堂上比较随意,如何不失风雅地表达自己要出入教室的急迫需求,对上厕所的表达我就讲过“我要去洗手间”“我要去卫生间”“我很着急,我要去方便一下”,甚至延伸到“我要去解手”等。譬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了解李白生平、介绍西安、介绍摩洛哥的主要城市等。考试涉及到“文房四宝”“花中四君子”背后的文化,通过这些学习和积累,我班学生在后来的汉语桥比赛中都表现很出色。

第一次设计专业的听力试卷和口语试卷。因为我是我们孔子学院唯一一个本科专业是对外汉语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日常考试中能接触比较正规的汉语考试,也为汉语水平考试及汉语水平口语考试做好准备,经过学习和摸索,我第一次尝试把自己的声音录成试题的听力材料,乃至于后面再出听力试卷这方面已经做得心应手。而学生们在口语考试中更是一次次的突破,從一问一答到成段的表达,到毕业的现场即兴表演,学生汉语的进步越发明显。

第一次尝试建立学生的汉语思维。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没有汉语思维能力,就如一个士兵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一样。因此,我始终认为建立汉语思维十分重要,坚持在课堂上全汉语教学,以及用汉语解释汉语,不使用中介语,在课堂上逼学生说汉语,拒绝当地语言。借助红包、中国带来的礼物以及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等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

第一次认识并思考摩洛哥文化,将摩洛哥文化和中华文化完美地结合。援引当地文化到汉语教学中去,对比两国文化,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将我国的乒乓球文化和摩洛哥的足球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去感受中国的乒乓球和摩洛哥的足球。再如,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和摩洛哥古代都存在着等级制度和重男轻女现象。又如,新中国成立和摩洛哥民族独立的时代要求和必然结果。这些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也拉近了学生和中华文化的距离。

第一次将话题教学引入到汉语课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个人的教学风格一向就是听说为先,读写为辅。汉语作为一门语言,语言首先就是口口相传的,而且,对于多数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讲,能听会说即为最终学习目标,所以,只有张开嘴巴去说才可以把汉语学好。而要想说就得先听明白,所以就得练习听力,进而引起一系列的语言反应,使汉语表达越来越好。所选取的这些话题大多来自国内综艺节目以及网络热门话题,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些看似没有标准答案的话题,学生们却讨论出了标准答案,比如,“妈妈和女朋友掉到河里,先救哪一个”,他们的答案是理智的,哪一个离得最近就先救哪一个,在讨论的过程中时常为两国的思维方式拍手称赞。

第一次在摩洛哥进行汉语教学调研活动。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学生。进行了语音、介词、量词、全身反应法、话题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语法归纳法、体态教学法、以旧带新法、实物展示法、同义词反义词法、影视法、视听法、电影教学法、对比法、情境导入法、全真模拟法等教学方法的调研尝试。这些调研确实对学生的帮助很大,比如,全真模拟法使学生在汉语水平考试中表现不错,其中我的一个学生在汉语水平四级考试考到了两百五十分以上。

第一次主动地生活,努力让自己过得舒服 。从刚来的面包片加火腿肠到现在的热饭热菜,从最初的西红柿鸡蛋炒面到现在肉馅饺子,甚至还包括当地特色小菜“dajin”,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这是一段心酸的学习历程。从上班穿得西装革履到下班穿着当地的服饰,既能体现对工作的认真、严谨态度,又能表现尽量融入当地生活的那种随意,这一切让我感觉很好。

在非洲的日子还有很多很多的第一次,只有亲身经历过了,才能感受到那种真实和喜出望外。带不走的是过往,能带走的只有回忆,就让这众多第一次留在非洲吧!梦想与非洲同在,与摩洛哥同在。

作者单位:重庆复旦中学

猜你喜欢
第一次摩洛哥非洲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摩洛哥椰枣年创收20亿迪拉姆
“一带一路”文化使者采风摩洛哥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北非印象·摩洛哥
非洲的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