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明春
传统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世间的一切都处于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
传统是人们用来界定人类发展经验的一个定性词语,指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道德、文化、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等。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在现有基础(思维模式、知识、物质等)上,对现有东西的改变、更新或创造新的东西。
传统与创新是一个相对的关系,创新总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出现,绝没有完全凭空的创新,所以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出来的东西,是已有的东西了,相对于新的创新而言,它又成为了传统。人类社会就是在传统与创新的相互交织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所以,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的实质,是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传统中仍生命力旺盛和健在的,要继承和传承;对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已经落伍,甚至窒息新事物发展的部分要坚决摒弃、革除和更新;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传统要件中没有的,要创造,要创新,以不断适应新时代的新需求。
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无不是传统与创新的交织,生物进化是如此,社会变迁是如此,人的发展也是如此;当然,作为人类社会的遗传工程,实现人类再生产的教育也同样如此。对人类社会而言,教育是永恒的,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必然存在。作为教育的最重要的形式、平台的课堂教学,当然不能和它的母体——教育相提并论。教育是永恒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永恒的。在教育之初,是没有课堂教学的,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了。所以课堂教学没有伴随教育从一开始就有之;至于课堂教学有没有福分伴随到教育的最后,我没作专门的研究,不敢像有些大胆的论者那样口吐莲花,我这里不作论断。但我知道,在未来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现在学界热议的未来教育、未来学校里,课堂教学都是一定会存在的。因为,智能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无论怎么高明,也不能替代人与人的情感化、社会化的互动和教育。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授受,更是人格、情感的培育,人与人之间的交道和交往,这是由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终极目标决定的。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尤其是互联网的冲击下,课堂教学也充满了变数。课堂教学该怎么变,学界和实践一线都充满了困惑和期待。2017年9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吹响了“课堂革命”号角。陈部长提出,要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要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要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空前地强调了课堂革命的意义:课堂一端连接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这样强调课堂教学和课堂革命的地位和意义,我的印象中,好像还是第一次。
陈部长讲的教育要坚持四个回归,含义十分丰富,意义非常深刻。四个回归既是指导“课堂革命”的要求,也是进行“课堂革命”的方法论,是关于传统与创新关系的辩证阐释。
“课堂革命”要回归常识。我以为,“课堂革命”要回归常识,就是课堂教学要理直气壮地继承,坚持千百年来人类在教育探究和实践中所积累、形成的理论、经验、做法,就是要坚持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遵循教学自身的特点,不要被一些看似花哨、夸夸其谈的所谓理论所迷惑。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陶行知创造教育、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几千年来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创造了大量教育财富,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是我们发展和创新教育的宝贵资源和基础,是不能革掉命的。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基础教育首届)有五项特等奖,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申报的《情景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对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育,基础教育界的同仁们都很熟悉,没有什么高深的、玄而又玄的理论,都是些常识。但就是这些常识,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获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的第一名,这就是常识的力量。回归常识容易,但几十年坚持常识就难了。
“课堂革命”要回归本分。本分就是本身分内的事,回归本分就是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互联网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教育的开放度也越来越高。一时讲究课堂的热闹,推崇各种各样的花招,公开课的花样越来越多,成为了一种时尚,似乎不这样上课就不成其为课了。一句话,课堂教学也不甘寂寞,追逐各式各樣撩人眼帘的形式,而课的本真却越来越少。其实,教育是最实在的,就是如何使人身心得到发展;课堂就是师生互动,身心共同成长的地方,不需要那么多的花哨。课堂需要宁静祥和,需要静思默想,需要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需要顿悟后的快乐,需要在课堂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本分。课堂不回到这个本分,就没有实实在在的质量,学生、家长、社会都是不会接受的。
“课堂革命”要回归初心。唯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育是干啥的,就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本身充满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的内容、形式、途径、手段、方法等等,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认识的深化而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育,养子使作善也”的目的、初心,是永远也不会变的,因为,这既是教育的传统,更是教育的价值所在,是教育的根本。恒久不变的传统,往往就是事物的根本。根本是不能动摇的,一旦根本动摇了,必然地动山摇。
“课堂革命”要回归梦想。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是使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人的信仰。教育不仅要发展人的智力、体力,还要发展人的精神,丰富人的灵魂。没了精神,没了信仰,没了灵魂,就没了梦想,人就成了地球上的行尸走肉。没有梦想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是寸步难行的。
四个回归的本质意义就是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回归就是要回到传统中的优秀部分去,就是要传承人类历史优秀的遗产,坚持教育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坚持四个回归,就是要求教育者必须要有定力,要有主见,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在有定力、有主见、坚持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有价值、有动能,能推动教育和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创新。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教育教学的观念、内容、形式、手段等都要发生革命性变化,教育教学必须在观念、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所以陈部长说课堂革命包括心灵革命、观念革命、技术革命、行为革命。但是课堂革命不管怎么变,课堂革命的总原则是始终不变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是教育教学必须坚守的,这就是“课堂革命”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