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27期省管干部进修班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的关键时期,审视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格局,最可依托集聚创新要素的平台在高新区,最有条件扩大先发优势的板块在高新区,最具潜力构建创新高峰的地区在高新区,高新区板块在全省创新发展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地位举足轻重。2016年度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全省48家省级以上高新区以4.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25%的地区生产总值、32%的工业总产值、3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40.6%的出口总额,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1倍,劳动生产率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3倍。如何进一步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主阵地作用,为打造江苏科技创新高峰提供重要引擎,是全省高新区发展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加快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学习借鉴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等高新区发展经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高科技园区,努力探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苏南模式”。一是高点定位培育龙头。建立实施高新区国际国内“双对标”促进机制,重点锁定全省18家国家高新区,稳步提升在全国“156+1”个国家高新区中的综合排名,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推进苏州高新区进入前10强、南京高新区进入前20强,积极支持苏南板块创新核心区符合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整体提升高新区板块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二是分层推进形成体系。聚焦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推进苏南板块协同发展,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统筹推进五城联动的产业科技创新网络,支持南京、苏州、无锡等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合作、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江宁高新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等创新核心区,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三是系统统筹提升效能。构建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结合园区功能定位、资源禀赋,高标准规划建设核心区和管理区,统一组织管理体系、产业规划定位、载体空间配置和信息资源数据,建立创新生态环境、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创业活力等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发布江苏高新区“双创指数”,进一步提升高新区创新水平。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四个对接”要求,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新技术研究,集聚一流高校、创新平台、科学家团队,增强创新源头供给。一是发展大科学装置集群。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主动跟进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培育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研究团队,布局一批前沿交叉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抢占新一轮创新竞争的制高点,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颠覆性技术创新重大突破,在借鉴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经验的基础上,争创江苏1—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二是支持全省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江苏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试点,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多维度投入机制和评价体系,力争1-2所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三是汇聚顶尖科研专家团队。借鉴上海张江、武汉东湖成功经验,打造“人才来去自由、落户便利”的国际人才自由港,支持高新区在国际创新资源密集区设立引智中心,持续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为海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
推动高新区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和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充实壮大实体经济。一是塑造“一区一战略产业”格局。借鉴武汉东湖光通信、贵阳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统筹省级以上高新区产业规划布局,着力改变园区内产业配置分散、园区间产业竞争无序的现状。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按照“1+1”产业布局,每个高新区集中做优做强一个主导产业,规划布局一个未来产业,集聚上下游创新资源,力争用3—5年时间,在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江苏的竞争优势,培育以若干标志性产业为龙头的引领型高新园区。二是培育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加强高新区创新型企业培育,注入原生优质创新基因,支持高新区围绕产业细分领域打造一批高成长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瞪羚”、“独角兽”等创新型领军企业。三是提升国际化合作水平。支持全省各高新区与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合作,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园区和基地。支持高新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并购、参股国际研发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创新联盟,抢占國际竞争制高点。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将高新区打造成为集创业工作、生活学习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宜居城区,建成科研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生活服务完善、交通出行便捷、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深厚的科学城。一是打造集成服务的“核”。依托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在苏州、盐城、扬州、泰州四家地方分中心的基础上,选择产业基础较强、知名度较高的高新区,建设一批分中心和行业中心,形成有形与无形、线上与线下互联、互动、互补的技术转移与产权交易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全国领先、国际有影响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3.0版本,集成创新创业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二是构筑集聚服务的“圈”。建设众创集聚区、科技服务业基地、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集中配套人才公寓、商务、休闲、科技金融等功能,引进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机构,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流程创新创业服务。三是建设集约发展的“城”。营造适应国际国内开放创新的文化氛围,规划建设一流的国际学校、一流的医疗机构,提供一流的公共产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创业社区”,集聚创新人才,开展“双创”大赛等各类创新活动,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形成创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的“物理空间”和“化学空间”。
当前,江苏正处于创新转型发展的新阶段,顶尖专家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这里汇聚,大院大所、高新区和科学城在这里融合,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基础设施、特色创新集群在这里诞生。要进一步发挥高新区的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执笔人:祁豫玮,中共南京市江宁区委副书记、区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