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茹娟
园本研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业务能力的必经之路,理应是教师们所渴求和盼望的。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尽管管理者、组织者非常用心地带领教师进行研究学习,但大多数教师却缺乏研训内驱力,专业成长速度缓慢,收效甚微。深入分析,问题主要在于:缺乏适宜的研训内容,不能满足需求。研训的主题与他们的实际需求不相吻合,虽说研究的主题大多来自于经常发现的问题、园本课程建设的需要,但均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较少关注教师内在的需求。缺少适宜的研训目标,不能激发动力。统一的研训目标,一刀切的研训内容,有的吃不了,有的吃不饱,不能满足教师的个体差异,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教师在最近发展区范围内得到发展。缺失互动的研训评价,不能畅所欲言。研训前没有方案告知,很多老师没有任务意识,参与率不高。研训中很多老师“不敢说,怕说错”,不敢大胆发表意见或见解。研训后没有跟进和反馈信息,效果评价不显现。缺少创新的研训方法,不能减压驱负。对于研训目标和要求,每个人的期望各不相同,而一贯制的活动形式,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不能激发参与的能动性,导致对研训的目标误解和研训氛围沉闷。
为使园本研训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针对以上问题,运用“基于需求、甄别需求、有效设计、满足需求”的研训模式,综合园所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需要,提出“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专业发展长期目标,实施以下研训改进的四条策略,提升了研训实效。
一、上下联动策略——根据问题定主题,实现研训需求化
研训主题确定时,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传递本园的课程理念,提出园所发展的目标,让每位教师对幼儿园的发展阶段和研训方向有所了解。再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征集——分类——筛选”三个步骤,上下联动,将教师需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融合起来,激发“我要参训”的欲望。
1.步骤一:征集
通过调查和问卷,让教师将内心的需要、想法、困惑表达出来,或采用方便记录本方式,及时记录问题,上传到本园QQ群或教科室。看到教师真正感到困惑的问题,不断调整研训内容与方式。
2.步骤二:分类
将教师的需求、问题集中,先由年级组长进行梳理,他们能解决的就直接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按问题的类别递交到不同的部门。如行政管理的递交到园长室,教学困惑的递交到保教室,科研困惑的递交到教科室。这样,通过逐层的梳理将研训主题凸显出来。
3.步骤三:筛选
将问题归类后,研训活动策划者试着思考一下问题(已有经验、先进理念、现实问题、发展趋势),按类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平衡的基础上确定研训主题。
例如,2014年上学期末,我们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了解到教师对区域组织比较困惑,具体表现为区域活动的目标与指导很难定,对幼儿的关键经验考虑不足,缺乏有效的观察与指导等。于是我们又通过自上而下的决议,最后将区域活动的创设、区域观察与记录、现场指导策略作为本学期的研究主题。这样的研训主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需求性,有效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
二、分层攻坚策略——根据水平定目标,实现研训个性化
(一)构建研训组织,保障研训落实
为使研训真正符合教师的实际水平,最大限度地促使其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我们根据教师在园本研训中的不同职责和水平,分为“指导教师”和“一线教师”,因人而异,确定了相适宜的研训目标和方式。
(二)确定研训目标,选择研训方式
每个参训者都可以对照研训目标和要求,寻找到适宜自己发展的层次,决定自己发展的速度和路径。
1.指导教师
(1)年段蹲点导师:(学科带头人以上)培训充电——搭台引领——深度反思
要求六位行政领导分别在六个教研组蹲点指导教科研活动。因为他们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必须要优先、超前地发展。幼儿园要求他们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向更高的层次和目标迈进。通过培训充电(与专家对话,与前沿接轨)、搭台引领(名师工作坊、示范辐射)、深度反思(一课一报告、成果推广会)等方式,达到在“学科教学中独具特色”。
(2)年段教研组长:(教学骨干以上)专题研修——实践指导——交流提升
努力提高教研组长的教研策划、组织能力,通过专题研修(组建园本研修领导小组、每月进行一次培训,明确研修方向),实践指导(蹲点导师协同组织教研活动),交流提升(每学年一次教研论坛评比,促进相互间的学习与提升)。近年来,本园的团队小组研讨成效显著。有“一日活动的有效组织”“‘不一样的我主题审议”“‘我从哪里来主题研讨”“基于核心经验、为理解而教”等十多个研讨项目在省、市级展示,获得专家、教师一致好评,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2.一线教师
(1)新手型教师(1至3年):提供范式——发掘特长——三课锤炼
针对在教学常规工作尚不清晰,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方式方法的新教师,我们的研训目标是——“在规范中渐成方圆”。通过提供范式(一一对应抓规范)、发掘特长(五项竞赛练技能)、三课锤炼(亮相过关汇报月月清),努力使他们站稳讲台,融入群体,并在岗位上展露头角。
(2)胜任型教师(3年以上):好书推荐——心得交流——经验传授
针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老师,但视野不够开阔,缺少理性认识的问题。确定研训目标是:在“积累中多生技巧”。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感悟别人为什么这么做?我还可以怎么做?能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通过好书推荐(拓展视野),心得交流(思维碰撞),经验传授(榜样示范),参与幼儿园的结对帮扶活动,讲成长经历,传授教科研经验体會,参与研磨课堂教学,观摩半日活动、修改论文课题等,在每一次的经验传授与同伴互助中,感受自身的价值,获得快乐与提升。
(3)骨干型教师(获得县级荣誉以上):梯队对话——个人专修——独立创新
骨干教师的研训目标为:在“拓展中创生思路”,提供梯队平台,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研训方式为研究共同体研习。通过梯队对话(与特级教师、专家或本园名师,定期开展答疑解惑的“梯队对话”),个人专修(确立各自的发展方向,自主寻找相适宜的导师),采用“同质性”和“差异性”错位互补的方式,取长补短,独立创新(以竞赛、比武、交流等平台充分亮相,大胆创新),切实提高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的能力。
三、优化设计策略——多元反馈加评价,提升研训质性化
如果说,以上两点是保证研训的需求合理和组织保障,那么做好研训项目设计则是提升研训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科研引导研训,融为研训刚需
我们根据园所发展目标和教师专业提升的自觉要求,近年来以“立体式绘本活动链的实践”为主导课程,根据绘本课程之主题课程、半日活动、区域活动,确立了相宜的研训内容。例如,2015年围绕教师对幼儿区域游戏缺乏观察与指导能力的问题,设计了研训项目“故事解析:学会观察与指导”。分别设置为“回归活动现场,捕捉教育契机——区域故事分享”“解读儿童、有效支持——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策略”两个模块,并根据研训的推进,关注了“区域故事的来源、观察方式、记录方法、指导的多种方式、评价维度”等八个要点,真正实现了项目来自于教师的真实问题、成长需求,自然地将研训成为园所发展、教师发展的重要推手。
(二)关注过程管理,实现内驱自觉
在整个项目实践过程中为了激发教师的参与性,我们把给教师任务变成让他们自己“要任务”,采用了“预约主题——收集案例(捕捉、记录、整理)——交流研讨(分享、研讨、梳理)——后续跟进(环境、幼儿、教师)——反思提升”这样的实践模式,层层推进,有效深入。
(三)及时梳理反馈,形成评价多元
项目确定前征集教師的意见,设计研训方案。项目开展前进行方案解读,让每位参训人员进行任务认领。项目进行中的每一次研训节点,进行反馈整理信息,确立改进事宜,不断优化研训过程。如负责蹲点的导师反馈小组研讨的质量和问题,提出教师们的困惑和难题,在组织和材料支持上需要怎样的帮助。负责大组教研的老师反馈各园区的研训情况,教师的参与度和主题活动质量,组织形式要不要改变,如何让每位教师充分发言等。负责项目的老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方案,设计好每一次的培训主题和指导方向,并进行考核和评估。项目培训后,每一位参训老师对此项目进行评价,并提出意向。期间既有项目对参训者的考核与评价,又有参训者对项目实施和执行者的评价,更加立体多元,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研训是为教师成长服务,为园所发展服务。
四、人文关怀策略——减压驱负促激励,实现研训人本化
为改变教研沉闷、压抑的氛围,我们将集中的研训散点化,通过各种途径创设自由、分散的研训环境,让教师们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感受到研训带来的快乐。
(一)搭建多元平台,推优出新激励
近三年,随着研训成果的不断积累和出新,本园与浙江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浙江省名师研修班各级导师、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多方联络,建立长期的合作与联系,有效发挥本园的教研特色和研训力量。连续承办了桐乡市级以上各类项目培训和研讨任务近40次。在一次次的研训展示中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也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台。不仅仅在本县市取得极好的声誉,而且通过“国培计划”在全国推广绘本教学特色和研训成果,有300多人次参与了展示。由此,推优出新的机制,使得中青年教师、新手教师迅速获得专业成长和提升。
(二)调适氛围形式,灵活生动育心
研训的氛围营造得好,也可以调适人的心境,我们通过温馨小茶社(利用会议室和专用活动室,进行精心布置,或摆上几张小桌,或在每张桌上放些点心和各种花茶,让教师随时到这里坐坐。在茶社里教师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围坐一桌,谈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工作室研习(一般以年段或领域工作坊为单位,该年段或领域的教师对自己关注的问题以小课堂的方式自由结伴开展研训)等方式,让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研讨、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开展研训。
(三)创新激励方法,多维评价怡情
教研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内在需求,而且也需要适当的外部刺激加以激励。为了鼓励教师成长,激活每个教师所长,我们采用以下方法:
1.互助资源库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我们,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智能强项,为此,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园内的智能强项开展同伴资源共享互动。首先推荐教师自学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而后思考:为什么说学习别人经验是一种创造?你最想向谁学?学什么?如何学?根据个人意愿写一个,最后幼儿园汇总意见,安排出具体的计划。这样百花齐放的“专家引领”,拓展了专业引领的广度,及时解决了研训中遇到的难题,被入选的老师就有了被认同的自信与价值存在感。
2.好话大放送
针对普通教师出大成绩难的问题,推行“好话大放送”专栏,用伯乐的眼睛挖掘教师的点滴进步,加之放大,及时送上一句表扬、赞许的话语,让教师们从细节中发现自己的优点,通过微信推送,使其得以展示,充分体验了研训带来的快乐和自信。
3.“我行我秀”奖
针对教师的能力、特长等不同,专门制定了个性化的“园本教研”激励机制。在县、市级各类奖项激励的同时,还增设园级成果奖,园级骨干教师评比、园优秀班主任、书香教师等奖项,每学年评比一次,开辟专栏进行告示,增加受奖面,使不同能力的教师均体验到研训的成功感。
遵循“基于需求、甄别需求、有效设计、满足需求”的研训思路,围绕让“教师成为最好的自己”研训理念,经过近几年的立体式研训实践,形成了具有园本特色的研训主题网络和实践方法。从“课堂研磨、课程研发、专项培训到优化教研机制”,全力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主动发展、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