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重庆市工业企业为例

2018-06-07 02:17朱火弟吴华明胡梦龙陈孟婷
关键词:回归系数效率影响

朱火弟,吴华明,张 鹏,胡梦龙,陈孟婷

(重庆理工大学 a.管理学院;b.经济金融学院,重庆 400054)

在国内外经济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技术创新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它所赋予的高附加值使拥有者在市场中占据了战略制高点,掌握核心技术已然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逐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得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创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开始从事研发活动。根据2011年至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连续3年位居全球研发支出经费规模第二,仅次于美国①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企业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一环,既是技术创新的贡献者也是技术创新成果的受益者。对于企业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投入的研发资源能带来什么样的绩效。对此,绝大部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关注于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结论主要有促进论、抑制论、无关论以及滞后影响论等。根据相关理论,企业研发投入极大地促进和保障了企业的研发活动。企业研发投入所形成的知识资本在一段时间内或多或少将会转化到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成果、新产品等当中去,从而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个绩效。然而,企业研发投入不单纯是数量的投入,还涉及到各种结构以及效率等诸多方面,而基于多维视角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却鲜有研究。于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重庆市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规模、强度、结构及效率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及间接影响:一是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动态研究重庆市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研发效率现状;二是从企业研发投入结构的来源、性质及用途等方面剖析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三是充分考虑企业研发效率对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以及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滞后效应。

一、文献回顾

(一)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及强度与企业绩效的研究

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组织,即一个成功的企业的投入和生产活动往往围绕着如何取得最大化的业绩和效率,企业绩效就是企业通过生产经营取得收益成果的具体量化表现。企业取得的良好绩效需要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协同参与,如管理、销售、生产、研发等,这些活动毫无疑问需要各类资源的投入。其中,企业研发投入活动的展开同样也需要“人、物、财”等资源的支持,因此可以理解为人力资源对应的是企业研发人力方面的投入,而物、财资源所对应的是企业研发资金方面的投入,二者总体来讲都是企业研发投入的组成部分。如果从量和质的角度来划分,又可以分为研发投入规模和研发投入强度,这两个维度划分同样适用于企业研发的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此外,在当今经济新形势下,研发活动对于企业十分重要。通过研发投入,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的结合促使企业可以获得技术或产品上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扩大生产或取得额外利益,在与同行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学者热衷于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目前形成了以下几点结论:

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成正向相关性关系,如:王玉春等通过研究71家上市公司的数据验证了R&D投入与产出效果的关系,发现上市公司R&D财力投入与企业盈利能力及企业成长能力均呈正相关关系,但是R&D人力投入与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不相关[1];戴小勇等运用我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门槛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存在非线性影响[2];廖中举以浙江省312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其结论为:研发投入显著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并且新产品的开发及专利数起到了中介作用[3];吴建祖等基于间断平衡理论和注意力基础观,运用事件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结合2007—2013年中国374家上市公司数据,发现研发投入跳跃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高管团队创新注意力转移对企业研发投入跳跃的影响,以及组织冗余的调节作用[4]。

然而,也有部分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或者负相关。如:郭斌使用中国软件行业的数据检验发现,研发投资强度与企业利润率、生产率均负相关[5];Lin使用美国258家企业的专利与财务数据研究发现,研发与企业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6];喻雁以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在2010—2012年任意一年披露了研发支出数据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发现公司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与公司当期绩效显著负相关[7]。

还有研究关于研发投入对滞后期的影响作用的,如:梁莱款等、文芳、李攀艺等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企业研发活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正面推动作用[8-10],且这种推动作用能维持3年;孔东民等利用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的大样本数据研究R&D与 TFP之间的关系,发现:R&D对生产率的提升存在滞后效应,并且滞后效应在民营企业中尤其显著;R&D不但未能提升当期生产率,甚至存在负效应;市场竞争和人力资本通过研发对企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边际影响[11]。

(二)企业研发投入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研究

企业研发投入在企业研发活动中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投入前,企业研发投入所需筹集资金的来源结构不同;投入中,企业研发投入的用途结构不同;投入后,企业研发投入的研究性质结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结构对企业研发会产生不同影响,从而会影响企业收益。目前,直接研究各种研发投入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文献还较少,因此从不同研发投入结构视角来研究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很有必要。

企业研发投入来源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政府资助、企业自筹、外商投资、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其他资金。考虑到数据的统计口径及现实研究的意义,本文着重讨论政府资助、企业自筹和外商投资三大方面。有研究认为政府投入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具有诱导效应[12]、互补效应[13]以及替代效应[14];对于外商投入影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一种认为对企业研发创新有显著正影响[15],另一种认为不利于国内企业研发活动[16];企业因为现实迫切需求而去自筹资金,再加上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可以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从而对研发创新活动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因此,企业研发来源不同会直接影响企业研发投入活动的行为,从而间接影响企业绩效。

企业研发投入用途结构分类繁多。为了避免与以往相关研究的分类方法重复,本文将企业研发投入用途按照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获取的情况分为4个方面:技术改造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消化吸收经费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这样分类的依据是:现阶段,大多数企业为了开展研发活动,首先需要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购买,然后通过对引进或购买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或者改造,缩小与同行的技术差距,增强自身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绩效。如汪建成等就提出,我国应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培育技术吸收能力;企业应该引进跨国公司非成套技术,加以消化吸收,进而自主创新[17]。

企业研发投入的研究性质结构最后都可以归类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3个方面。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是技术进步的源泉,一般没有直接的商业收益;试验发展是发明新材料、新产品,或者优化产品、服务等,能够直接转化为产出收益[18]。因此,企业作为逐利的组织往往会对试验发展感兴趣,因为它能快速转化为利益,对企业绩效有所提升。

(三)企业研发效率与企业绩效的研究

企业研发效率是企业研发投入产出的效率值。较多学者对研发效率测量方法做过相关研究,其中主要分为因子分析法[19]、SFA参数估计法[20]、DEA法[21]、Malmquist指数法[22]。本文则选择基于非参数的DEA-Malmqusit法作为企业研发效率的测定,研发效率作为动态内生性模型的中介变量。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通过对研发效率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企业绩效[23]。

(四)研究评述

基于企业研发投入的不同视角,关于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研究,国内外学术文献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关于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及强度对绩效的影响。这类研究很多,但大体上可分为促进论、抑制论、无关论以及滞后影响论等;(2)关于企业研发投入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相对于第一类而言,这类要稍微少些,主要是单方面讨论研发投入来源结构、用途结构和性质结构等对绩效的影响。(3)关于企业研发效率对绩效的影响。这类研究更多的是涉及运用不同方法对研发效率的计量分析,而单独讨论研发效率对绩效产生影响的文献还较缺乏。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关于重庆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研究极为缺乏,同时,还没有文章从企业研发投入的多维角度,综合系统地分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因此,文章决定深入研究重庆市企业的研发效率现状,并基于研发投入多维视角来探讨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使用DEAP 2.1软件,通过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重庆地区的企业研发效率现状加以分析。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最早于1953年由Malmquist提出,是为了研究不同时期消费的变化。此后,该方法与Charnes等建立的DEA理论相结合,被研究者广泛运用于生产率测算[24]。相较于普通DEA法,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无需特定的生产函数和生产无效率项的分布假设,就可以利用多种投入与产出变量进行效率分析,从而更客观反映企业研发效率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动趋势及其引起变动的主要因素[25]。同时,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变化(TFP)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变化(TE)和效率变化(EFF)[26],具体表现为:

TFP=EFF×TE=PE×SE×TE其中,TFP>1表示从当期至下一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反之则相反;技术变化(TE)反映了生产前沿面的移动对生产率变化的贡献度,若TE>1,代表技术进步,反之则为技术退步;技术效率变化(EFF)是指在给定一组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被评价对象的实际产出与假设同样投入情况下的最大产出之比,反映在给定投入的情况下被评价对象获取最大产出的能力,若EFF>1,代表技术效率的改善,反之则为降低[27];纯技术效率(PE)大于1,代表技术应用的提升,反之则为下降;规模效率(SE)大于1代表规模经济,反之则为不经济。

然后,在了解重庆地区企业研发效率的动态现状的基础上,为了更客观地研究和便于比较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强度、结构及效率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及间接影响,本文针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不同视角,使用SPSS软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OLS分组和滞后回归分析。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样本以重庆市工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时间期限为2000—2015年,数据来源于研究年限的《重庆市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资料》以及相关网站政府报告,并进行了相互调整补充。

研发投入指标主要分为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力的投入。按照大部分学者的取值标准,研发人员投入规模(RYGM)选用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而研发人员投入强度(RYQD)则用R&D人员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比值来表示;研发资金投入规模(ZJGM)选用R&D经费内部支出,研发投入强度(ZJQD)选用R&D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

研发效率指标(TEP)不是用某个单一指标来表示,而是用研发投入产出效率来表示。具体计算是将研发人力投入规模和研发资金投入规模作为企业投入,将最终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相应研发过程中得到的企业产出,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计算得出TFP值,它是技术效率(EFF)、技术变化率(TE)、纯技术效率(PE)及规模效率(SE)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研发投入结构指标则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分别选取。从企业研发经费结构角度来看,主要涉及研发资金投入的来源、性质和使用3个方面。从研发资金来源的角度来看,研发投入结构包括政府资助(ZFZZ)、企业自筹(QYZC)和外商投资(WSTZ),可分别用研发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外商资金指标来予以表示。从研发投入性质的角度来看,研发投入结构可分为基础研究(JCYJ)、应用研究(YYYJ)和试验发展(SYFZ),分别选择研发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对应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指标表示。从研发资金使用的角度来看,产业研发投入使用结构包括技术改造经费(JSGZ)、技术引进经费(JSYJ)、消化吸收经费(XHXS)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GMJS),可以分别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获取情况中的技术改造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消化吸收经费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指标予以表示。

企业绩效(PERF)指标的选取不同学者不尽相同,如ROE、ROA、利润率等,其测量角度往往过于片面。为了科学系统衡量一个企业的绩效,本文决定采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它由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7项指标加权合成,涵盖了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产销衔接等诸多方面。

此外,为确保减小异方差,本研究采用的部分变量采用自然对数来表示,其具体情形和各变量指标选取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选取

三、实证分析

(一)重庆企业研发效率的计量分析

依据上文方法与变量选择,又考虑时效性的需要,仅对2005—2015年的样本数据进行 DEAMalmquist指数化处理,具体分析如下:

1.从时间维度进行分析

由表2可知,从时间维度来看,重庆市工业企业的Malmquist生产率(TFP)指数11年间的平均值为0.991,表明各地区企业研发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为负增长,说明重庆市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出对各种生产要素利用程度不是十分充分,利用效率在2005—2015年基本处于整体递减的状态。其中,技术效率贡献0.4个百分点,技术退步2.3个百分点,纯技术效率下降0.1个百分点,规模效率贡献0.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重庆市企业研发效率的下降主要是受技术退步的影响。

平均值的结果只能笼统解释主要现象,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具体变化趋势必须仔细分析每个时间段的情况。可以发现,并不是每年均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根据Malmquist生产率(即研发效率,TFP)指数变化趋势和拐点,这一期间可分为3个明显阶段:

(1)2005—2008年,重庆企业研发效率从最初的0.994到最后1.003,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该阶段的企业研发效率逐年改善。对TFP进一步分解,可以看到每年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是大于1,可见该阶段研发效率提升,主要是由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提升贡献的。

(2)2008—2012年,重庆企业研发效率呈现“U”型,从2008年初到2009年底,降到10年历史最低(TFP=0.982),之后又缓慢恢复。其原因可能是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的低迷造成研发投入产出效率的低下。

(3)2012—2015年,该阶段重庆企业研发效率基本上都大于1,说明企业对各种研发投入的利用率十分充分。只是在2012—2013年出现了小于1的情况,之后又恢复为大于1,这可能是中国经济刚刚迈入新常态时,企业进行调整所致。进入新常态后,企业意识到创新驱动优于资源驱动,于是研发效率大大提升。

综观整个变化趋势,可以发现2005—2015年,技术变化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基本同步,进一步证明重庆市企业研发效率的降低主要是由技术进步不足造成的,因此提高技术变化率可以有效提高研发效率。

表2 重庆工业企业2005—2015年研发效率DEA-Malmquist指数

2.从企业类型维度进行分析

为了具体研究不同类型企业的研发效率情况,将企业按照注册类型划分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具体结果由表3可见: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研发效率(TFP=0.994)小于1,表明其投入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技术效率(EFF=1.007)与规模效率(SE=1.01)都起了积极作用,而技术变化率(TECH=0.988)和纯技术效率(PE=0.996)都发挥了消极作用。

内资企业研发效率(TFP=0.995)小于1,同样是投入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技术效率(EFF=1.007)与规模效率(SE=1.01)都起了积极作用,而技术变化率(TECH=0.988)却起到了消极作用,但纯技术效率(PE=1)没有造成影响。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研发效率(TFP=0.985)小于1,表明其投入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技术效率(EFF=1)、规模效率(SE=1)与纯技术效率(PE=1)都没有造成影响,只有技术变化率起到了消极作用(TECH=0.985)。

外商投资企业研发效率(TFP=0.986)小于1,表明其投入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进一步研究分析,除纯技术效率(PE=1)没有造成影响外,还发现技术效率(EFF=0.990)、规模效率(SE=0.999)以及技术变化率(TECH=0.987)都起到了消极作用。

总体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研发效率均有待提高。但相较而言,内在企业研发效率最高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研发效率最低。另外,四类企业的技术变化率都小于1,进一步证明了重庆市工业企业的研发效率的下降主要是由技术进步不足造成的。

表3 不同类型企业生产率指数及分项平均值

(二)企业研发投入的分组回归结果分析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企业绩效最小值为0.871,最大值为3.031,差距还是极大的。其中,极值最大的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极值最小的是研发投入强度。另外,研发投入规模、境外资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的极值差距还是较大的,可见样本变化较大,其研究效果可能明显。

表4 变量描述性统计

基于多维视角,对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进行了回归估计(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模型1—12的F值都在1%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这些模型效果较好;并且调整后,R2除模型7和模型8大于0.8外都大于0.9,说明这些模型拟合效果好。深入分析各模型回归结果可见:

(1)从研发投入规模与强度回归结果来看,模型1中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系数为0.207,通过了5%水平下检验,说明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研发投入资金规模的回归系数1.47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增加研发资金投入规模能显著地提高企业绩效;而研发资金投入强度虽然通过了1%的水平下检验,但回归系数为负数,和Lin的研究结论一样。造成研发投入资金强度影响企业绩效的原因可能是重庆地区工业企业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使研发投入资金大量侵占了营业收入的资金,造成对其他更有利于企业绩效的资源减少。

(2)从研发投入来源结构回归结果来看,模型4中只有企业资金的回归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水平显著性检验,充分说明了企业自筹资金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另外,境外资金回归系数与模型1一样为负数但通过了10%显著水平下检验,表明外商投入资金反向影响企业绩效。

(3)从研发投入使用结构回归结果来看,模型7中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的回归系数为0.819且通过5%水平下显著性检验,模型8和模型9中回归系数为正数且通过了10%的水平检验,说明研发投入用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能显著提升企业绩效。

(4)从研发投入性质结构回归结果来看,模型10、11、12中仅有试验发展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97、0.952和0.81且都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从稳健性角度来看,充分说明研发投入于试验发展能显著提高企业的绩效。

(5)从研发效率回归结果来看,研发效率本身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但是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具有间接的调节作用。具体可见:从模型2、5、8和11中,研发效率的回归系数均没有通过显著性经验;比较模型1与模型2,各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与显著性均没有改变,但添加研发效率变量后各变量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变小了,说明研发效率对研发投入强度和规模与企业绩效存在负向调节作用;比较模型4和模型5,企业资金的回归系数符号与显著性没有改变,只是系数绝对值变小了,说明研发效率负向调节企业资金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同理,在模型8中对应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回归系数绝对值小于模型7中的回归系数,表明研发效率对吸收经费支出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又发现模型11中的试验发展回归系数大于模型10中的试验发展回归系数,说明研发效率对试验发展与企业绩效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6)从滞后性回归结果来看,研发投入存在滞后效应。具体可见:相较于模型1,模型3各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与显著性都没有改变,说明研发投入强度与规模存在滞后影响;且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与研发资金投入规模的回归系数大于模型1的,说明在这两个变量滞后影响大于当期影响;而研发投入资金强度滞后期回归系数绝对值略小于当期,表明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对当期的影响要大于滞后期。模型6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与显著性和模型4一致,说明存在滞后性;同样系数绝对值小于当期值,表明企业资金对当期企业绩效的影响大于滞后期。模型9中,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的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0%的水平检验,说明研发投入于技术改造在滞后期可以提升企业绩效;并且两个变量的系数在模型9中的都大于模型7中的,说明研发投入用于技术改造和技术消化吸收对滞后期的影响要大于对当期的影响。模型12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系数均为正数且都通过了1%水平下显著性检验,说明研发投入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当期可能没效果,但在未来时间段会有收益产生。

表5 研发投入分组回归结果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重庆企业研发效率下降主要受技术变化率的影响。从动态时间序列效率来看,企业研发效率总体呈波动趋势,技术变化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基本同步;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研发效率都没有超过1,同时,技术变化率也都没有超过1,但相较而言,内资企业研发效率最高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研发效率最低。

(2)企业研发人力投入强度、资金投入规模均对重庆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最终需要落实到人力资源的转化上,并不是每个参与人员都拥有较高的研发创新能力,因此一味地增加研发人员的数量不一定能提高绩效,还需要提高全体研发人员的素质。这也是造成研发人力投入规模不能显著提升企业绩效,而企业研发人力投入强度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的原因。相较于研发人力投入规模的影响不显著,研发资金投入规模却能显著提高重庆市企业绩效,其原因是研发资金投入规模会给予研发人员更好的研发环境,促使企业可以获得技术或产品上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扩大生产或取得额外利益,在与同行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另外,造成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负相关的原因是,企业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研发投入对营业收入的占比,导致研发投入资金大量侵占营业收入的后果,进而减少其他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的资源(如融资、管理、营销等方面)。

(3)重庆企业研发投入结构中,企业资金、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及试验发展对当期企业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首先,企业资金能显著促进企业绩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企业资金是企业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追逐利润最大化而去自筹的资金,而外商投资和政府资助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不一定是基于市场的信号的。详细来说:与企业自筹资金不同,政府资助一般会要求企业从事某些特定条件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而这些成果通常难以被直接商业化,同时政府资金的用途会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管,这样政府资金不能灵活地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配置,导致对企业绩效影响不够显著。外商投资虽然通过技术转移提高了公司的科技水平,但也减少了公司自身研发的需要,从而进入研发依赖的陷阱;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增加了研发的风险,这些都会造成外资对企业绩效不显著。相较于外商投资和政府资助,企业自筹资金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受到相关利益方的掣肘少一点,可以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从而充分调整自身的研发计划。其次,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当期显著促进企业绩效而其他因素不显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一是西方国家对华技术封锁和垄断高端市场,导致国内企业引进技术多以已经淘汰的低端技术为主;二是盲目跟风投资市场热点需求和为了抢占市场先机,造成企业技术多次重复引进或购买;三是重庆市地处西南,现阶段经济发展还未偏重于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研发所引进的技术当期还未完全消化吃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前两点是造成技术引进、改造、购买的经费对企业绩效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后一点是造成重庆企业在增加技术吸收经费能显著提升企业绩效的原因。最后,试验发展能显著提升企业绩效的原因是:试验发展的投入是直接作用于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做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能够快速产生收益,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投入是为了获取知识,短期内不能直接商业化。

(4)重庆企业研发效率对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研发投入规模与企业绩效、企业资金与企业绩效、吸收经费支出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均存在负向调节作用,而对试验发展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其原因是研发效率越高意味着企业绩效越好,也就是说,企业即使没有充分利用所有资源去进行研发创新也能收到良好效益,在这种没有危机感和生存感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往往会对进一步优化研发投入的数量和结构的决策产生懈怠,又存在边际投资效率递减的规律,所以会出现负向调节的现象;而对于试验发展本身来说,研发效率高本身就是新产品商业化优异的表现,所以对试验发展与企业绩效存在正向调节作用。

(5)重庆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存在滞后效应。企业研发创新是一个持续的长期投入过程,它会在研发过程中陆续出现成果,而且出现成果也需要一定时间转化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因此企业研发投入对绩效存在滞后效应。另外,诸如技术改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这些活动,都不是短期内就能使企业产生效益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转化过程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因此研发投入在滞后期的影响效果要显著大于当期的影响效果。

(二)对策建议

根据本文所得结论,结合当地实证结果,为了更好提高企业绩效,从研发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升企业的技术变化效率。应适当加大研发投入规模,继续发挥技术进步对生产率提升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强和优化该地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管理与协调,宣传和引导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着力提升技术变化效率,从而促进当地企业研发效率的整体提升。

(2)加大对研发人力投入的规模与强度,合理配置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规模和强度。建立长效的引进人才机制吸引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提高研发人员的专业技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高质量的研发人才队伍,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适度增加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额度,但需要严格控制企业研发资金所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值,建立科学灵活的预算制度,以防投入过多、资金分配不当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或资源冗余。

(3)优化企业研发投入结构。从研发投入来源方面看,应该拓宽企业自筹资金渠道和合理规划自有现金流的用途,减少对政府资助和外商投资的依赖。从研发投入使用方面来看,不能盲目重复进行技术引进和购买国内技术,应该大力提高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配套资金比例和加强技术改造,注重技术吸收和创造为己用。从企业研发投入性质方面来看,应该继续保持对试验发展的投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可以适当向这方面倾斜如加强产学研合作。

[1] 王玉春,郭媛嫣.上市公司 R&D投入与产出效果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6):44-52.

[2] 戴小勇,成力为.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11):1709-1735.

[3] 廖中举.R&D投入、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经济绩效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3(1):19-23.

[4] 吴建祖,肖书锋.创新注意力转移、研发投入跳跃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6(2):182-192.

[5] 郭斌.规模、R&D与绩效: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6(1):121-126.

[6] LIN B,LEE Y,HUNGS.R&D intensity and commercialization orientation effects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679-685.

[7] 喻雁.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J].会计之友,2014(36):58-61.

[8] 梁莱款,张永榜.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与绩效现状调查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2):47-58.

[9] 文芳.R&D投资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9(6):71-77.

[10]李攀艺,陈名石.互惠性偏好、知识共享和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基于重庆民营企业的实证检验[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5):83-89.

[11]孔东民,庞立让.研发投入对生产率提升的滞后效应:来自工业企业的微观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4(6):69-90.

[12]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3(6):45-53.

[13]姜宁,黄方.政府补贴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政策与管理,2010(7):28-33.

[14]吕久琴,郁丹丹.政府科研创新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挤出、替代还是激励?[J].中国科技论坛,2011(8):21-26.

[15]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6(2):44-55.

[16]张宇,蒋殿春.技术外溢的地区差异与门槛效应——基于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07(5):101-111.

[17]汪建成,毛蕴诗.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机制[J].经济管理,2007(3):22-27.

[18]陈钰芬,黄娟,王洪刊.不同类型研发活动如何影响 TFP?——基于2000—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J].科学学研究,2013(10):1512-1520.

[19]戚宏亮,王翔宇.黑龙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3):51-54.

[20]叶蓁,刘志迎.中国高技术产业各行业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9):22-27.

[21]姜彤彤.“985工程”高校科研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4):38-43.

[22]戴魁早.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对生产率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4):66-74.

[23]李中,周勤.内生性约束下研发投入、研发效率与企业绩效——中国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的样本[J].软科学,2012(7):11-14.

[24]姜南,专利密集型产业的R&D绩效评价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的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99-106.

[25]刘佳,陆菊,刘宁,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效率时空演化、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J]资源科学,2015(12):2381-2393.

[26]马海良,黄德春,张继国,等.中国近年来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J].资源科学,2012,34(5):794-801.

[27]常建新,姚慧琴,毛颖.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5):81-86.

猜你喜欢
回归系数效率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多元线性回归的估值漂移及其判定方法
电导法协同Logistic方程进行6种苹果砧木抗寒性的比较
多元线性模型中回归系数矩阵的可估函数和协方差阵的同时Bayes估计及优良性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