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双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领域中明确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在向我们透露:生活就是数学教育的源泉与归宿。但是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更多地是在正规的课堂上进行的。教师以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了集体数学教学方案,精心准备了一些操作材料,老师“教过了”,让幼儿“操作过了”,幼儿就学会了数学。其实,这种数学教育脱离了幼儿的现实生活,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使幼儿感到数学是强加给他们的概念,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这就导致了幼儿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的现象。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我园的数学教育与数学操作也基本划上了等号,眼看着幼儿在教字图片、操作盒等学具中一天天失去了学习乐趣,怎样让幼儿数学教育回归幼儿的生活就成了我思考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数学教育的时间局限在集体教育活动的时间,把数学教育的空间局限在课堂上,而忽视了生活中的数学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其实幼儿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外,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感知、学习、使用数学,所以,生活才是数学活动的大课堂。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强调将数学教育活动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幼儿的一日生活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专门的课堂学习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幼儿的发展中都具有特殊的价值,都是实施数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中,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数、量、形、空间、时间总是以一定的形状、大小、位置和数量的关系呈现在幼儿面前,关键要看老师怎样引导幼儿去感知,去发现。老师要在一日生活中抓住时机,开展随机的数学教育活动。例如,让幼儿数数家里有多少人;说说自己的班级号、鞋子号码、体重、身高、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通过看日历,感知年、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在一日生活中感知数学现象,既可让幼儿轻松自如地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又可逐步提高幼儿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幼儿入园时,我们引导幼儿数数来了几个小朋友、自己是第几个来的;在散步时,我们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大小、高矮……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巧妙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环节,就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幼儿在反复观察的过程中自然能从中感知相关的数学知识,并能时时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存在。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我国古代的哲学家、数学家就十分重视“学以致用”“知行统一”。虽然幼儿的数学知识还比较粗浅,但是有许多还是可以在生活中运用到。例如,认识了人民币,在买东西时他们就可以知道应该付多少钱;认识了数字就可以自己打电话;学习了等分就知道一块饼两个人怎么分……本来,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所以,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更好地体现数学的现实生活意义和重要的社会价值。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呢?应从活动内容入手,注重联系实际,运用贴近生活的事例,把生活经验引入数学教育活动。 但以往,我们往往只顾依据教材安排活动内容,而忽视了幼儿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内容。现在我们开始关注幼儿的经验,将生活中的一些内容也带进了数学活动,使数学活动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我发现班里有的幼儿在玩拍手游戏时发生了争执,一个幼儿叫对面的幼儿先伸左手再伸右手,可总觉得对面的幼儿伸得不对,而对面的幼儿坚持说是对的,为此,他们争论不休。针对这一情况,我生成了一个新的活动“左左与右右”,让幼儿明白面对面的两个人眼中的左右是相反的。由于这个内容是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是幼儿当前想要知道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幼儿就能感受和体验到数学教育对自己的意义,就能激起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但如果活动设计形式脱离生活,就容易使活动程式化。以前我们的数学活动就形成了集体讲解、幼儿操作、活动评价这几个固定的步骤,虽然整个活动各环节、步骤清晰,但缺乏生活气息,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那怎样在数学活动中还幼儿生活中的本色呢?我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为了避免生搬硬套,创设了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改编了教材原有内容,使教学活动源于幼儿生活和兴趣点,引导幼儿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体验数学的魅力。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场景,使活动形式源于幼儿生活,让活动走近幼儿,而不是把幼儿拉向活动。例如,小班下学期的数学活动“我会变”, 是让幼儿在拼图形中体验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初步感知相同的图形可以拼出另外一种图形。以前我们组织这类活动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首先是集体讲解,教师会出示各种图形,让幼儿说说有哪些图形;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把两个相同的图形拼在一起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呢?接下来是幼儿操作,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图形,让幼儿尝试自主拼图;最后是活动评价,让幼儿介绍自己是用两个什么图形拼出了新的图形,并让幼儿互相看各自的作品。在这种形式下,幼儿好像都是教师操控的机器人,教师提要求,幼儿按教师的要求来操作,完成任务。但是这次活动就没有这样的感觉,整个活动被设计成铺路这样一个生活化的事件:首先,由情景表演《小兔走路摔跤了》来引出问题,让幼儿发现小兔摔跤是因为路上有许多各种形状的坑;然后,给幼儿提供各种形状的“石块”,看看两个相同的形状放在一起可以拼成哪些图形;最后,让幼儿根据坑的形状来选择图形,试试哪些图形拼在一起正好可以把路补好。虽然活动目标是一样的,但是用幼儿熟悉并且喜爱的童话把各环节贯穿在一起,就淡化了这次活动的“课”的成分,幼儿好像是在做游戏。就是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不知不觉就学到了数学知识,掌握了数学技能。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儿童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且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直观教学和幼儿的实践活动对数学学习尤其重要,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幼儿学习过程的展现。同样在数学活动中,幼儿也是通过操作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以往我们都是利用图片、操作盒等数学专用的操作学具来让幼儿操作的,久而久之,幼儿对这种单一的操作材料就缺乏了兴趣。所以,我们正尝试在丰富的生活资源中寻找适合幼儿进行数学操作的材料。例如,在数学活动“开火车”中,活动目标主要是让幼儿根据物体的不同属性来进行交替排序,教材上是利用各种图片,如:大狗小狗交替排、红气球黄气球交替排、高矮桌子交替排……如果让幼儿也这样排,就要准备人手一套这样的图片。这时,我发现班级中的“资源回收站”里有幼儿带来的大小不同的盒子、高矮不同的瓶子、粗细不同的罐子、颜色不同的包装袋,利用这些东西的不同属性也能进行交替排序。在活动中,幼儿摆弄这些生活中的物品,使他们得到了真实、感性的操作经验,进而使数学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以上这些是我们在前一阶段的研究中进行的实践与探索,事实表明,生活化的数学教育活动更能提高吸引幼儿的参与度。当然,我们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包括两个问题:(1)在研究过程中对数学环境的创设还不是很到位;(2)对正规的数学教育活动和非正规的数学教育活动之间的权衡关系处理得还不是很好。
我们不怕问题,就怕发现不了问题,今后,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继续进行研究,沿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道路走下去。真正实现让幼儿数学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1] 肖湘宁.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 王志明.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
[3] 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