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葛红梅
幼儿园课程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对于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教师有充分的自主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更应该慎重地选择教学活动的内容。那么如何来选择活动内容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因此,教师要了解幼儿,根据他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感兴趣的内容以及他们的原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来选择活动内容。例如,在盥洗室里,幼儿喜欢将玩具、纸片放进盛满水的盆里,其实这是他们在探索沉浮现象;在玩弹力球时,幼儿将它们压扁又恢复,并且乐此不疲,这时教师就应因势利导,拓展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
另外,教师还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选择适合幼儿的教学内容,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育活动内容时,要遵循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规律。例如,最近我们观摩了一节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规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创设了“菠萝西瓜玩排队” 这一情境,并为幼儿提供多元的排序材料,引导幼儿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规律的排序方法。但是,中班数学学习阶段的目标是引导幼儿仿照“ABB”的规律给物体排序,并能发现规律,知道接下去该排什么,中间漏掉了什么。而多元的排序显然是超过了中班幼儿的理解水平,这就好比让幼儿去做一件他们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又怎么可能会有效呢?
因此,在正确把握整体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适宜的、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教学内容,为有效教学提供前提条件。
每一次教学活动就好像是带着幼儿去旅游,在旅游前你会精心选择目的地,准备好一切所需物品,带着美好的心情憧憬着与幼儿一起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但如果在旅途中我们吃不好、睡不好,还晕船、晕车,身体不舒服,等欣赏到美景时,效果也一定是会大打折扣的。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是快乐还是痛苦,是主动还是被动,并且如何让学习过程充满快乐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选择最容易达成目标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尤为重要。目前在幼儿园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有利用实物、挂图、图片、幻灯片、录像带以及自制教具等。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法、观察法、谈话法等。在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的,并能在活动中给幼儿美好体验的。例如,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面条舞”中,通过创设情景,组织幼儿观察实际煮面条的过程,并让幼儿品尝面条。在观察煮面条的过程中,通过动作表现等手段,让幼儿体验到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了幼儿直观的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幼儿对活动的感觉和印象更为深刻。在活动中还设置了音乐游戏“煮面条”,通过让幼儿扮演厨师和面条,将音乐与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幼儿置身于“玩”的过程,以最自如的方式抒发情感、表现自我。在这种状态中学习,幼儿是享受的。这种方式的学习也变成了幼儿的最爱!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计算机辅助幼儿教学也越来越普遍,计算机教学可以解放教师的双手,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的声像和视听等特点,更利于帮助幼儿释疑,解决活动中的重难点。因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要支持幼儿想说、敢说、会说、有机会说,并积极应答,多给予鼓励。”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老师在课堂中称幼儿为弟弟妹妹,在和幼儿一起投入故事中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愁容满面,完全不像老师,俨然就是幼儿中的一员。只有把自己当成幼儿,才能和幼儿打成一片,才会以“同伴”的角色走近幼儿,吸引幼儿。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例如,大班幼儿在听《愚公移山》的故事时,一个幼儿认为山是不可能被搬走的。教师没有制止幼儿的这种反应,而是注意倾听他的话,并追问道:“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幼儿说:“因为山太大了,他一辈子也搬不完。”另一个幼儿说:“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神仙。”面对幼儿的问题,教师及时发现了更有价值的互动话题。于是,引导幼儿讨论:“如果你家门口有座大山,你又搬不走,你会怎么办?”幼儿们开始兴奋起来,有的说用大机器来搬;有的说把家搬到平地上去;有的说在山里修一条好路,这样就可以开车出去了。这样的讨论无疑比单独进行一个故事更具有教育价值。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了教师在集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过程自然流畅,也更为有效率。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是否偶尔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教学活动很顺利、一气呵成时,我们也很喜悦,很有成就感;可当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心中难免感到困惑。作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或多或少地会有这两种心境。但一个活动的结束不代表教学就此画上句号,而应在体会心境之余,抓住时机,将心中所想记下来,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剖析、反思,并在平时的点滴积累中不断调整与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组织活动,而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再创造,提高自己对教学活动的驾驭能力。教师要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观察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兴趣程度、对投放材料的反应,以及设计的提问幼儿是否能理解、教学互动的方式是否适宜等等。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幼儿以及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和共同特点,从而科学合理地安排每一个教学活动。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将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教育活动质量的全面提升。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就如同汽车驾驶员,在行驶中把握着活动发展的方向,决定着活动进行的速度,影响着活动开展的质量。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还要关注幼儿体验,实施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仅要营造宽松的氛围,形成良好的互动,还要有许多学习、实践和反思。教学是一门艺术,集体教学活动更是一线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实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我们幼儿园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努力、探索,集体活动才会“因有效而精彩”!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