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艳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5-03--02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动脉穿刺置管更多的应用在临床中,动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有创的操作。穿刺成功后可对危重患者进行血压监测。进行反复动脉血气、其他生化检查标本采集。更快反映患者病情,为临床抢救危重患者提高依据,节约抢救时间,减少患者痛苦。
1.适应症:危重患者住院期间需要反复采集动脉血气标本者;需要进行大手术患者;呼吸衰竭患者;心肺复苏后继续治疗患者;不能间接测量血压患者,如全身烧伤患者,过度肥胖患者等。
2.禁忌症:局部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动脉近端梗阻;脉管炎;雷诺现象患者。
3.留置部位:桡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等,小儿患者可选择颞动脉。其中桡动脉为首选,易于检验;足背动脉穿刺成功率高,血栓发生率较桡动脉低。
4.穿刺前选择质量合格、型号合适的留置导管。消毒液浓度、消毒范围要达标。操作中一定要遵循无菌原则。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做到操作轻柔、熟练,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勿反复穿刺,减少患者血管损伤和疼痛。
2、 并发症:血栓、局部血肿、增加感染机率、动静脉瘘、动脉痉挛、趾端缺血、动脉内空气栓塞等。
其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血栓形成。影响因素有动脉置管穿刺时管壁受到损伤。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导管过粗或质量差。反复穿刺。重症休克或低心排量患者。从而导致血管阻塞。血管阻塞又会引起趾端供血不足,缺血缺氧等情况。
3 护理
3.1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注意各管道连接正确、衔接紧密,防止漏液,甚至出血。加压袋加压至200~300mmHg。每间隔4小时进行冲管一次,冲管可用0.9%生理盐水行。
3.2 置管成功后,应标识清楚开始留置时间,透明敷料固定的时间,用红色标识标示清楚,禁止进行静脉补液。透明敷料无菌,能更好的观察穿刺点情况。应每天进行更换,减少感染机会。
3.3. 做好交接班工作,每班随时认真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清醒患者是否诉疼痛,穿刺点周围有无皮下血肿,置管侧肢体皮肤温度、供血情况等。若穿刺点有渗血或者渗液应拔出导管,后续观察渗出情况。
3.4 观察压力换能器、监护仪的变化。测动脉压力时换能器的“0”点位置应平腋中线第四肋间,并根据患者体位及时调整,以保证血压读数的准确性。密切观察监护仪上动脉波形的变化。波形异常时,检查管道是否折叠、堵塞、有无气泡。
3.5 采集动脉血液标本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抽取血标本时应 5%碘伏消毒接头后方可抽血液标本。采血结束后完全冲管,若遇到连接管道内有血凝块时,要将血凝块抽出扔掉。采血完毕后采取脉冲式冲管。
3.6 留置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7天时间越长感染机率越高。一般麻醉科动脉穿刺置管以配合手术需要为目的,一般情况手术结束便可拔出,拔管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拔针后局部用紗布或者棉球压迫止血,压迫后仍出血不止者,应加压包扎至完全止血,以防血栓形成。
4总结
动脉留置导管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快速对患者病情进行可靠的分析,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通过此技术大大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节省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轻了反复进行动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痛苦。但是在穿刺过程中我们应该熟练掌握其适应症,禁忌症,熟练掌握穿刺技巧,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随时观察患者肢体远端供血情况。
参考文献
王安素,秦成诚,张莉,李茜茜 动脉留置针机械刺激致血管损伤的病理学改变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4.25
陈华琴,蒋红霞,谢晓莉,朱琳 外科危重病人动脉留置针的应用技巧及护理探讨 2009.2.10
曾凡,李利芳,李春苗,赵琳 不同留置部位在新生儿动脉留置针中应用与护理 2015.4.16
王冠虎 ICU危重患者动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