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英 罗娅靓
【摘 要】目的:针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17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例),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中医治疗方式辅之常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患者共8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治疗有效患者共6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1%。相对而言,以中医治疗糖尿病为主要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显著。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相对而言疗效更为确切,且效果稳定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5-03-0-0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受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其并发症可以影响到全身的各个器官,而且,这些并发症具有较强的隐匿性,早期极易被忽略,待病症显露,往往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和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得了糖尿病就意味着要与之终身相伴。当下,糖尿病已成为一种爆发性流行病,至2011年为止就约有3.66亿人患病,每年约有四百五十多万人因并发症而死亡。因此,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始终受到医疗界及至社会的高度重视,很多科学家临床医生们都致力于糖尿病的研究,并且不断改进治疗方式。但西医至今尚未找到糖尿病的绝对有效根治方法。中医学在我国已发展了几千年之久,我国劳动人民通过不断进行实践,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学经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学不断流传至今,为我国临床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样的,对治疗糖尿病也有着特殊疗效。糖尿病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表现,中医称其为“消渴症”,认为是五脏禀赋脆弱,复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诱因导致的脏腑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津液输布失常的一种疾病,以中老年人居多,病情严重者可并发心痛、眩晕、中风、麻木、痈疽、肺痨、雀目甚至昏迷厥脱等。中医不仅可降糖,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治疗效果尤为明显,运用中医整体观,因人制益进行综合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副作用,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现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出总结,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76例糖尿病患者,患者男99例,女77例,年龄37~81岁,平均年龄57岁,病程0.6~7年。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例),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中医治疗方式辅之常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1.1.1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 自古以来,中医治疗疾病最大的特点是中医向来将人体看做一个整体,不以病分类,而是对待每一个病体都进行因人而异的诊断和治疗。从中医角度来看,糖尿病病因为:饮食不节,结热伤津;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情志失调,郁火伤阴;房劳过度,肾精亏损;过服温燥药物,耗伤阴津。糖尿病以阴虚燥热为发病关键,病位主要在肺、脾胃、肝肾、尤以肾为核心。初期以积热伤阴,阴虚燥热为主要病机,病至中期,燥热伤阴可进一步耗伤阳气,出现气阴两伤,或兼痰浊瘀血内阻之病机,至晚期,阴损及阳,阴阳具虚,肝脾肾皆损,或兼痰瘀浊毒壅滞。治疗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为基本原则,根据燥热轻重、病变部位、伤及脏腑、气血阴阳不同,选用不同治疗法。不仅能防治并发症,还能控制血糖,改善症状。
1.1.2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糖尿病一般分类治疗,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等。(1)阴虚热盛:表现为烦渴多饮,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采用养阴清热治疗。基本方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或玉女煎加减,常用药:冬桑叶、芦根、黄连、栀子、天花粉、原麦冬、生地黄、石膏、黄芩、葛根、乌梅、甘草等。(2)气阴两虚: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采用益气养阴治疗。基本方选用生脉饮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玉竹、制黄精、生黄芪、制女贞子、枸杞子、沙参等。(3)阴阳两虚: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采用温阳滋阴,补肾固摄治疗。基本方:金贵肾气丸加减,常用药:附子、肉桂、山茱萸、鹿角霜、熟地、山药、茯苓、丹皮、何首乌、肉苁蓉、菟丝子等。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變,对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及兼有其他瘀血症状者,可酌加活血化瘀的方药,常用药:丹参、川芎、郁金、红花、当归、桃仁、赤芍等。
对照组采用胰岛素治疗,或使用口服降糖药与注射胰岛素联合治疗。
3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3.1 调节血糖
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血糖高,相对而言,血糖轻度升高的患者,仅仅使用中医药治疗并搭配合理的饮食和锻炼,即可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也有一部分患者,使用多种降糖药并不断增加剂量,仍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血糖,对于这类患者,往往是由于长期经受疾病的折磨,心理压力过大,或受生活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失眠多梦、心情抑郁、通便不畅等等现象,这也就是血糖难以控制的原因。对于这类原因,西药往往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加以改善,而疗效确切稳定的中药则能较好的控制住这些因素,从而降低血糖。
3.2 改善症状
中医学角度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对于患者多食多饮、四肢乏力、肢体麻木、失眠多梦、肠胃不适、视力障碍等等相关临床症状,与患者的病理病因以及人的体质特征甚至所处环境的季节、气候特征等等都是有关联的,也就是说,中医可以从患者本身乃至生活环境等条件入手,对患者的多种临床症状进行有效改善,从而缓解患者的病痛,促进患者的康复。
3.3 防、治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给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极大的影响,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中医可以从患者的个人体质入手,从根本上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根源,相对而言,与单纯使用西药进行治疗的患者相比,服用中药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明显要小,发生时间也相对延缓,这显示了中医对糖尿病并发症良好的预防作用。
而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药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恶化,促进临床指标逐渐趋向正常,并且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而导致的死亡率、伤残率也将大大降低。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有着显著疗效,对预防并发症、治疗并发症都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
4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患者共8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治疗有效患者共6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1%。相对而言,以中医治疗糖尿病为主要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显著,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P<0.05)。详细结果如下表所示:
5 结论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中医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为理论,通过灵活辩证,个体化的治疗,多靶点,多途径,多水平,整体调治,综合治疗达到治疗目的。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医学,运用天然药物调节人体机能,符合现代社会化生活中人们崇尚“回归自然”的身心需求。临床经验证明,长期或间断口服中药,可稳定血糖、血脂,降低胰岛抵抗和恢复胰岛功能,提高免疫力,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若能再辅以合适运动方式则其疗效更佳。运动“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为原则。运动的方式多选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运动强度不宜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但相对而言,常规治疗方法也有其可取之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应尽量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总之,中医对治疗糖尿病患者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且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并发症,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傷残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张清梅,陈泽奇,刘英哲,陈大舜,董克礼,叶仁群;1490例2型糖尿病临床辨证分型调查分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赵振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近况[J];江西中医药;2002年06期
王智明,魏子孝;从肝论治消渴(糖尿病)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乔富渠;Ⅱ型糖尿病发病“二本”学说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