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探

2018-06-06 05:27张丞
卷宗 2018年7期
关键词:信息服务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其实质是运用互联网平台,对传统行业进行拓展,以优化、整合资源,形成全新的形态,进而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互联网+”不仅能够引起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同时还是一种颠覆式的创新范式。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图书馆信息服务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基于此,就需要积极探索、创新信息服务,以“互联网+”思维为着眼点,从理念、服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着手,以实现管理革新,促使图书馆的健康、稳健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图书馆;信息服务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各行业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图书馆管理中,传统管理模式的滞后性开始不断凸显出来,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这种环境下,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还需要运用“互联网+”模式,来提升管理有效性,并进行服务模式的转变,尤其是信息服务,更是要加快创新的步伐,从多方面着手,科学、高效的运用互联网技术,从而推动图书馆的持续性发展。

1 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1)管理较滞后。在传统图书馆管理理念上,其服务主要以确保文献信息的完整性为主,定点、定时的为相关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从其特征看,服务模式较为单一,只能为读者提供简单的现有信息服务,无法将科研、学习及娱乐、社交等有效整合起来,导致信息服务缺乏立体式特征[1]。同时,电子信息资源仅能够单向获取,无法进行互动、贡献。另外,由于工作人员定时、定点服务的限制,导致服务缺乏主动性,无法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相关服务。加之服务内容主要以馆内现有资料、文献为主,其信息相对分散、单一,无法满足当前读者的个性化、深层化信息需求。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间虽然已经开展了相应的馆际互借以及合作参考、信息共享等活动,但由于缺乏行业整体服务指导,使得各图使馆之间还相对独立,未形式有机整合。

2)体系不健全。从当前图书馆的结构体系看,还不能真正适应“互联网+”的相关要求。由于传统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主要以信息载体形态分布为主,例如文献类型地点差异,可分为报刊阅览室、图书借阅室以及光盘借阅室、电子阅览室等,使得同一学科、同一专业的相关文献通常会由于载体的不同而分散在不同区域,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利用。虽然这种传统的馆藏结构能够优化管理,然而会大大增加读者的信息源查阅时间,不利于服务质量的提升[2]。同时,电子信息资源的管理,通常会结合数据库来源而分成自建数据库以及购买数据库,并结合语言差异为分为外文数据库以及中文数据库,由于这些数据库之间没有相应链接,导致各个数据库成为孤立点,不能真正实现馆内资源的网络链接,也无法实现高效利用。

3)制度缺完善。在以往图书馆管理中,工作人员需要按时到指定地点开展业务工作,并严格依据《图书馆文献管理暂行条例》、《读者公约》及馆内借阅规范等,为读者提供相应的服务。也正是由于此类制度的限制,使得工作人员的灵活性大大降低,忽略了各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虽然这种管理模式是从文献信息的管理角度出发,但由于过度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因此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缺乏创新,并在整体上影响了图书馆社会价值、服务质量[3]。

1)无信息技术支撑。“互联网+”要求某系统或领域构建一套自上而下,具有实时性并贴近用户的开放式平台,因此与“互联网”有着较大的差异。当前现有的图使馆虽然已经实现了互联网技术的整合运用,并具备一定的集成管理平台、云共享机制,然而,由于基础性网络的局限性,无法真正满足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的开放化、整体性需求,也不能进行跨领域、跨专业的整合。且所运用的软件、平台、智能设备等,均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形成行业规模化的平台,因此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2 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策略

1)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要实现图书馆数据资源的高效整合,还需要运用科学管理模式,并以科学化技术发展、项目管理相关要求等作为导向,在学科化服务以及嵌入式服务中,结合图书馆实际发展需求,建立非结构化以及海量半结构化的服务管理模式。同时,要从多方面考虑,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让文献资源得到完整管理。在技术应用方面,要确保技术结构的有效升级,并对关键性数据进行高效管控、处理,依靠不同的元数据运行模型,来对数据、跨学科数据予以系统化处理,让数据分析更加的科学化,进而提升数据管理效率,让软硬件得到结构上的有效融合,并实现跨领域以及跨学科的数据资源整合[4]。当然,还需要依靠组织融合,来对图书馆现有的资源进行集中、深度管理,让数据模型真正实现共享、细分。而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也可以借助政府及科研機构、地方公益机构等,构建系统、完善的信息互动网络,以确保数据传递实效性、完整性,真正实现组织间的跨界合作。

2)信息服务的数据关联。为了保证数据关联技术在科研、教育活动中发挥其应用的价值,要有效运用不同数据进行融合管理,并构建“互联网+”信息服务模型,让管理机制得以贯彻落实,并结合管理现状,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让数据实现有效关联。虽然当前的科学化检索、数据化分析已经受到普遍认同,但图书馆要真正构建数据分析机制,为科研人员等提供直观数据信息,还需要管理人员在数据处理、分析机制等构建过程中,结合图书馆自身的馆藏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化数据分析体系,以提升数据间的映射以及连接效率[5]。同时,需要认识到的是,当前图书馆与各个科研机构之间还缺乏互动、联系,导致其合作模式无法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图书馆要从元数据描述、数据连接体系等作为出发点,建立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处理措施。在图书馆“互联网+”的优化处理与数据分析中,要对数据采集、管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对数据进行规范化、严格化的处理,进而提升数据版权管理效率,权衡各方的利益,让市场、数据开发资源稳定性维持在一定的维度,并进行信息服务项目优化升级,让服务框架实际效果得到有效提升[6]。

3)信息服务的分布式发展。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互联网+”项目构建、运行中,要结合现存问题予以集中化处理及管控,以提升分布式存储效果。由于以往的图书馆馆藏资源管理缺乏共享性、重复使用性,因此服务质量偏低。而在分布式的管理机制中,需要以机构合作机制为基础,对设备开销模型以及数据存储软硬件予以集中管理,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组织结构、数据维护的依赖性。同时,要整合分布式的数据发展模式,以实现图书管理的最优化,让政府、公益机构间的互动参数得到有效提升,在落实管理机制和合作模型的同时,保证服务受众体系以及科研用户之间的信息完整性。

4)服务内容的有效创新。图书馆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共享空间,为相关用户提供高效的信息自助服务,通过整合互联网技术、在线信息教育、数字参考咨询、个性化学习服务、信息资源管理等业务,构建新型信息服务空间,以真正实现信息网络推送、信息自主获取、信息自助交流等。同时,要以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撑,便于用戶的在线阅读、书目浏览,并拓展阅读分析、交流情感等功能,以提升信息服务吸引力。另外,在信息服务的功能方面,要适当增加信息推送、咨询、自助服务等功能,其中,咨询服务可以以在线咨询、现场咨询服务为主,而信息推送则需要结合用户需求状况,为其推送适当的资源,自助服务则由用户自主选择下载、浏览的信息资源[7]。这种信息共享空间,是对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延伸与扩展,注重的是对多媒体资源与电子资源的整合运用,能够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检索、阅览以及下载服务。

5)信息服务的高效增值。在“互联网+”时代,原有的用户信息行为已经受到了较大的转变,而是已从简单的文献、书刊借阅,题录检索以及文摘浏览不断向着信息资源知识性、价值性、完整性转变,以通过信息资源来高效解决相应的问题。所以,当前图书馆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进一步优化信息服务的层次,为用户提供更加高级的增值服务。与此同时,图书馆也需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信息需求特征,予以信息资源的重组,转变以往图书馆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让馆藏资源结合学科、专业、主题等,进行组合、关联,从而构成不同结构、形式、检索方式的数据库,以满足用户、市场的预期要求,为其提供跨界、跨学科以及垮知识库的信息增值服务。而在信息数据库的构建中,要选取可扩展元数据的解决方案,并遵循相应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对每一知识单元予以注释,从而将馆藏内分散且异构的源代码、公式、观念、数值、专利号、分子结构等分解后抽取,再经过分析、归纳、鉴定、关联、重组等,实现信息资源的重组,让封闭式数据资源转变为开放式数据资源,构成具有元数据扩展能力及持续能力的关联、衔接机制,实现馆藏资源的有机整合。而在“互联网+”思维下,还需要将不断更新的知识元整合起来,构成知识组群,通过显示各组群间的联系,来更加直观、有效的展示出组群结构特征,热点、动向、专业,让各信息资源构成连接,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从而大大提升文献资源利用效率,让隐形知识不断向着显性致使转变。

6)馆员信息服务的能力提升。为了构建信息服务品牌,图书馆要有意识的提升工作人员信息服务能力,能够高效运用各类传播载体,对信息资源进行高效利用。而图书馆工作人员除了要进行文献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工作,还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从繁杂的资源中提取有用信息,予以高效鉴别、处理,制成目录、索引、数据库文件等等,并运用互联网平台传输给用户。当然,图书馆工作人员也要积极提升自我综合素养,扎实掌握各种数据资源整合方法,具备较高知识导航、一键检索技能,能够对馆藏信息资源予以聚类、区分。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也要提升自身的信息服务链整合能力,让各服务链实现无缝衔接,以缩短用户检索、查阅、获取信息资源的响应时间。除此之外,馆员要学会高效运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图书馆门户之间的交融性、共享性,促进信息的交流、创建、共享,并开展相应的网上实时咨询服务、网页推送服务,分析用户的文献查阅倾向、路径,以进一步分析其潜在的信息需求,构建用户信息需求档案,以便针对性的开展业务。

3 结束语

图书馆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提升信息服务质量,还需要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在服务项目的构建、运行中,结合现存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管控体系,并构建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构建以社会、文化、经济、服务联动机制,以实现数据创新驱动,让数据共享性、时效性、融合性得到有效提升,确保信息服务质量,真正促进图书馆的综合、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军.“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37(12):139-141,145.

[2]崔伟,徐恺英.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构建研究——以法律图书馆为例[J].情报科学,2017,35(01):56-61.

[3]侯志萍.“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研究——以黄淮学院图书馆为例[J].河南农业,2017,(03):10-12.

[4]张亚,秦晓燕.“互联网+”环境下创新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信息服务,助力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发展[J].科技视界,2017,(07):201-202.

[5]罗淑娴.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影响[J].情报探索,2016,(02):101-104.

[6]郝哲.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咨询服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8(08):206-208.

[7]张美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跨界服务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09):204-207,198.

作者简介

张丞(1988-)女,汉族,四川南充人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及图书馆学。

猜你喜欢
信息服务互联网+互联网
公共图书馆科技创新服务探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