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武宏 邵鑫
摘 要: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行动得到释放。从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赛、“互联网+”大赛到大学创业园区、孵化园区的纷纷建立,创业从观念到实践逐步形成,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扩大,政策落地也越来越实在,但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经验、资金的不足,长期困扰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从部分案例我们需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提出相应对策,以更好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 自主创业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c)-0216-02
1 案列:一个学生创业团队夭折的前后
2016年,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与云南同方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院企合作探索,其中指导学生团队创业就是合作内容之一,即由学院动员、鼓励学生组建创业团队,由企业提供创业导师和提供创业所需产品等,采取学生创业团队先参赛,后进行项目公司化运作的模式,其最终愿景是以比赛促进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锤炼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企业选聘优秀人才,促进企业营利发展。
然而,这个学生创业团队经历三个阶段后夭折了。第一个阶段,2016年11月,院企双方达成合作框架后,由学校学院引导想创业的学生作为第一梯队,再动员一部分学生作为一般成员,实际上,创业团队的构成主要是2~3个想创业的学生和5~6个参加比赛的同学共同构成,取名伊洋斯创业销售团队。第二阶段,由云南同方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销售的副总担任创业团队的导师,第一步,以创业讲座的途径,从面上鼓励学生创业热情以及分析当前创业就业的条件、环境、优劣势。第二步,以创业导师的身份具体指导组建的学生创业团队,指导以面对面和线上沟通方式进行。以团队参加云南省“互联网+”大赛为契机,由创业导师具体指导商业文案的撰写和团队的内部建设,通过参赛的方式促进学生创业团队的历练,锤炼创业的基本素质和信心。第三步,参加互联网+大赛的校区初赛中,即以失败告终。第三个阶段,比赛失利后转入实质性的运作,合作企业提供相应的产品、技术和运营指导,但公司化运作还没真正开始(以注册公司为指标看),创业团队已名存实亡。
这是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真实案例,从合作愿景美好到实际操作失败的整个过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试图从这个案列的分析中反思大学生创业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以期作为后来者的参考。
2 创业失败的原因分析
2.1 创业目的边界不清晰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伊洋斯创业销售团队的创业路上,虽然有创业的热情和实践,但团队组建中,其目的性存在方向不聚焦,一方面是围绕比赛,另一方是进行实体公司化运作,两者之间没有协调一致性。团队成员对创业的认知内涵与外延,对创业目的的边界不是很清晰,部分成员只为比赛,部分成员只为尝试创建工作,创业的认知、理解和目的性影响后期的实体运作,自主创业也变成了半自主创业。
2.2 创业团队自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政策到创业指导,从政府到学校都逐渐形成一些配套的条件。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了较多的平台和机会,从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赛、“互联网+”大赛到大学创业园区、孵化园区的纷纷建立,创业从观念到实践逐步形成,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扩大,政策落地也越来越实在。但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特点来说,一是在校的特点,即没有完全脱离以学习为主的环境;二是大学生不缺梦想和热情,但创业经验几乎少得可怜,对整个市场环境的了解,对创业政策的理解都是极其匮乏的;三是团队成员动机不一,创业决心创业信心与实际创业所要求所具备的还有一定差距;四是对创业资金、创业时间成本、人员管理方面空白点较多;五是对合作企业的动机和了解不足。这些特点影响到创业团队组建的有效性和造作性,比赛之后出现的创业信心锐减、凝聚力下降都是明显的特征。
团队中每个都是初次创业,对于一些固定需要研究的问题都有许多问题从结构来看团队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负责和管理的事物,但由于问题太多,大家只能都拿出来讨论,讨论本是应该是团队之间的互助,但是问题过多,导致问题讨论多而不精,以至于每一个问题都有提升但没有一个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从而不断提出问题,却未能解决问题。最后,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都很多,而不能够主要精力集中到自己负责的板块,使得团队虽然有明确的分工,却不能真正做到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所以从各方面来看,团队团结,却乱作一团,也不能发挥作用。
认知不到位,团队的控制力和执行力大打折扣,實际效果锐减。再谈到团队,每个人仍然都有自己的想法,然而,想法变成行动中,懒于行动,拖延症、执行力差等问题牵绊着团队效率,没有充足的准备没有足够的资金等心态造成夭折的重要原因。想法、热情,在实际情况下,变得不稳定、较脆弱。在对团队成员追踪访谈中,这个创业一不为生存,而不为就业,三无愿景,团队要走得远的美好愿景落空也是情理之中的。
2.3 对合作企业及其产品认知不足
从院企合作的框架看,合作双方愿景都是美好的,初衷也是诱人的。但从学生组建的团队角度,对合作企业所期望的目标认识还是有限,合作企业目标明显,通过合作,一是发现和招募优秀人才;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依托学生创业团队销售更多的商品,实现低成本的效益;三是既有占领高校市场的商业战略,也有为进一步产学研紧密推进打下基础。尽管合作企业选派公司负责销售的副总指导创业团队。企业方面,市场运营的管理和经验是丰富的,但因这个团队是半自主性质的团队,一方面企业要指导学生参加大赛,完成一些积累,而企业在高校比赛环节不充足的认知和对大学生群体特点的不足够了解,促使指导团队的针对性和具体性上还有待改善。另一个方面,学生组建团队的创业意愿程度与企业预期的商业目的之间还是存在调和不一致的情况,间接影响靠热情和少许经验组建的团队运作。
对产品了解不够。实践过程中,创业团队主要以伊洋斯产品为载体进行创业,对伊洋斯系列产品到底需要什么要市场,需要什么要的客户,需要用什么样的营销策略,更多的是依赖零星的了解和直观的个人经验。如,在尝试推广产品的阶段,产品本身需要的更多是有车一族和对家具空气环境要求较高的群体,而团队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营销实践,碰壁的情况尤为凸显。同时,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找不到合理高效的解决办法,结果产品销售出去太少,团队成员信心受到打击,本不太稳定的团队危机重重。
3 破解创业失败的困境
3.1 對创业政策和条件的把握
目前,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越来越多,从宏观到微观,从资金到人力,从学校到企业,从比赛到孵化园,政策和配套条件增量上是显著的,大学生如何结合实际,从这些种类繁多的政策和条件中寻找到有利于创业的,还需要用心的寻找,咀嚼吸收,结合创业想法,寻找创业的突破口。
3.2 对行业的熟悉和产品的定位
大学生群体与市场运行的规律、与商业行情的了解,或多或少存在认知和把握上的缺失。如何结合在校、无经验等自身特点,怎样从想法到实践,确实需要细细打磨。如选择合适的产品上,创业时,对产品的选择要增强理性,少些盲动,再次选择创业载体时,应该选择适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从易到难,先小点试行在扩大范围,充分了解产品销售、营销的基本流程,甚至先打工实践,积累一定经验在真正创业,特别是从要创业的行业进行。行业的了解越多,对产品运营了解更多,对团队的创建更有信心和帮助。
3.3 对资金的理解和财务的学习
提到创业,资金总是绕不开的坎。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资金有限是拦路虎,而对资本以及资本市场的了解和把握更是需要具备的。如,天使投资及其条件,股权运作,合伙人制度,众筹等。大学生创业,无论是谁作领头羊,核心成员一定要有懂财务管理的人,至少要具备一定的会计和财务管理知识储备。懂资金会财务是创业的必修课。
3.4 对团队组建和管理团队的增强
一般来说,对大学生创业团队,最基本的团队组建,有几点是需要关注的。一是刚开始团队成员3~5人较为合适,随着创业实践的壮大,成员再增加,此时,可以把成员基本为:核心团队成员、主要成员和一般成员。二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以为创业成功人士或企业管理人士担任创业团队的创业导师。真正市场中走出来的创业人士,指导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建更具有针对性、实战性和风险性相对较低。三是团队创建之初,明确的目标,运行方案、人员配置、优劣势等需要反复斟酌,反复打磨,尽可能从团队创建初期,梳理风险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管理意识和收益意识。避免出现不为生存,不为收益,不为发展的,为团队而建团队的冲动行为,这是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
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形势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人对此态度积极。据调查,4%的人认为非常困难,形势十分严峻;37%的人认为比较困难,但仍然有机会;48%的人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具备,在政府支持下,创业还是一条光明的道路;11%的人认为创业形势一片大好,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最好的发展之路。“大众创业 万众创业”的燎原之势已扑面而来,期许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们,既坚定和执著于选择的创业之路,又要在创业的路上不忘初心,不断学习,规避风险,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创业实现自身的价值,以成功的创业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 “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 赵彩瑞.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中心曹殊研究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0):20-21.
[3]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R].中国经济网,201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