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东 程玉龙 张春明 马腾博
摘 要:单靠政府是无法有序完成公共事务的管理的,同时,公共事务的管理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以及企业社区的共同支持。这是因为,作为公共服务的公共事务管理工作,体现着集体理念和公共服务理念。因此,唯有集全社会力量,才能体现公共管理特点。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结构,国有企业既是国家组织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社会力量的一部分。在参与到公共管理中,需要积极发挥领导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国内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是新时期公共服务理念的根本体现。本文围绕公共管理内涵及国有企业本质分析,掌握在具体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化学事故 应急处置 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X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c)-0124-03
Abstract: The Capabilities of Chemical Accident Emergency Rescuehave been presented in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organization and command, personnel protection, reconnaissance and survey, hazard control, decontamination, rescue et al. How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inemergency mechanism, expert consultation, technical standard, equipment construction, are analyzed.
Key Words: Chemical Accident;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化学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是指完成化学事故应急处置任务所需的本领,是队伍或人员通过对知识、技能、经验、技术、装备等的综合运用完成化学事故应急处置任务的能力。能力建设是一个根据任务、化学事故现场处置特点、公共化学安全需求、技术发展水平、人员素质、指挥协调机制不断调整适应、发展进步的过程。近年来,重特大化学事故频发,国家应急队伍救援装备和核心能力不足,區域分布结构不均衡,化学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仍存在短板弱项。
1 化学事故现场处置能力内涵
综合技术和指挥因素,化学事故现场处置能力可分为组织指挥能力、人员防护能力、侦察监测能力、危险控制能力、洗消去污能力、救护能力和其他应急保障能力。
1.1 组织指挥能力
即指挥、控制和协调化学事故应急响应行动的能力。包括:通过各种途径及时获取信息(包括专家意见、专业分队行动信息),分析、判断情况,提出处置行动建议;下达应急处置行动决心;接受上级应急指挥机构指挥及指挥、控制各专业分队(班、组)行动等。其直接制约和影响救援行动的成败,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员组织指挥素质、指挥手段、指挥训练、指挥体系等。
1.2 人员防护能力
环境危险是化学事故危害的典型特征,人员的安全防护是实施化学事故应急处置的前提和根本保证。防护能力指在各种化学危害环境中保护人员的呼吸器官、眼睛、面部、躯体、手、足等,避免或减轻人员受到危险化学品的毒害及其燃烧、爆炸而造成的伤害,确保救援工作顺利实施的能力。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员防护素质、防护装备水平、防护训练组织等。人员防护素质是指人员实施自我防护确保执行任务情况下个人安全,及对危害区公众、其他救援人员进行防护指导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含实战经验)和身体、心理素质(包括战斗精神)。防护装备水平由防护装备功能、性能、数量及保障情况综合决定。防护装备功能是指装备能防护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浓度、物质状态(气、液、固)及防护部位、防护危害因素、能构成的防护状态等级等。防护装备性能包括装备的防护时间、使用性能、环境适应性等。防护装备保障情况指消耗补给、充气保障、故障检测、维修情况等。防护训练组织包括防护训练计划、训练实施、训练保障三个方面。训练计划是指对训练科目、内容、时间、考核标准等的计划安排;训练实施是对计划的落实;训练保障指训练场地设施、教材等。
1.3 侦察监测能力
化学事故现场对危险化学品的侦察监测是化学事故应急处置的重要工作内容。侦察监测能力是指对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危害程度、危害范围等进行报警报知、检测、监测和分析的能力。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员检测素质、检测装备水平、检测训练组织等。人员检测素质是指支持人员履行检测分析职责的素质。检测装备水平由检测装备功能、性能、数量及保障能力综合决定。检测装备功能是指装备能检测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数量、物质状态(气、液、固),具备的报警、定性、定量、分析化验能力及检测精度、检测浓度范围等。检测装备性能包括装备的使用性能、环境适应性及自动化水平等。检测装备保障能力指耗材补给、故障检测、维修等能力。
1.4 危险控制能力
化学事故通常伴随有危险化学品的泄漏、释放。危险控制能力指从源头上控制危险化学品的持续外泄、释放或燃烧的能力,具体又包括泄漏源控制、泄漏物处置及危险化学品火灾控制和灭火的能力等。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员危险控制素质、危险控制装备水平、危险控制训练组织等。人员危险源控制素质是指支持人员履行危险源控制职责的素质。危险源控制装备水平由危险源控制装备功能、性能、数量及保障情况综合决定。危险源控制装备功能是指装备能封堵的孔洞形状、大小,泄漏部位、泄漏压力,对大量液态、气态泄漏物的扩散控制、收集、转运等功能。危险源控制装备性能包括装备的作业能力、使用性能、环境适应性等。
1.5 洗消去污能力
化学事故往往伴随人员、物品、空气、水、土壤、道路、建筑等的污染,洗消去污是化学事故现场处置的重要工作内容。洗消去污能力指去除体表、物品表面、建筑及环境中残留的危险化学品,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化学品的危害作用的能力。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员洗消素质、洗消装备水平、洗消训练组织等。人员洗消素质是指支持人员履行洗消职责的素质。洗消装备水平由洗消装备功能、性能、数量及保障情况综合决定。洗消装备功能是指装备能洗消的危险化学品种类、受染对象、受染空间等。洗消装备性能包括装备的作业能力、机动性能、使用性能、环境适应性等。
1.6 救护能力
化学事故对人员伤害情况特殊,通常化学毒伤、机械伤、烧伤、烫伤等多种伤害形式并存。救护能力指对伤员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护治疗,包括搜救、转移及必要的现场急救,以挽救生命、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减轻痛苦的能力。对于非医疗专业力量而言,现场救护的主要任务是搜索伤员、转移伤员,根据情况采取必要的急救及防护措施。
1.7 其他应急保障能力
其他应急保障能力是指在应急情况下,确保救援工作顺利实施所需的充气、气象、供电、照明、警戒等自我保障能力。
2 现场处置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化学救援能力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一案三制”框架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在区域范围内建立了运输在线监控网络,在部分行业建立了在线预警报知网络,依托消防特勤、大型危险化学品企业、军队等专业力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化学事故救援队伍,配备了系列国际先进的特种装备,研发了针对不同事故类型的评估软件及辅助决策系统等。但是,随着公众化学安全需求不断提升,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向纵深推进,对化学救援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结合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等重特大事故救援实践,救援协调机制、咨询决策机制、相关应急技术标准、应急装备建设仍是整体化学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短板”。
2.1 进一步明确任务区分,理顺协同机制
与其他突发事件相似,化学事故应急处置遵循“统一领导、分級负责”的原则。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安监、消防、环保、医疗、危险化学品企业等共同参与,军队是化学事故应急处置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应急处置工作。不断在实践中明确细化任务,提高各参与力量间的协调机制运行顺畅程度是机制建设的长期课题。军地协同机制往往是整体化学事故应急处置协同机制的难点。特别是在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时期,军队内部结构和规模力量重塑,原有化学事故应急处置协调和具体处置任务的相关机关、部队撤并、移防、职能变化等情况较多,需要重建军内和军地化学事故应急处置协同机制,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2.2 进一步完善辅助决策和专家咨询机制,提升现场处置组织指挥能力
化学事故处置的技术性、时效性强,现场处置需要快速获取并运用大量信息,提出解决方案,实施并进行风险控制。辅助决策和专家咨询是现场处置的基本做法。危险化学品危害、传播扩散特征、技术装备性能等可量化信息,可以依托计算机及数据库技术,建立辅助决策系统,为指挥决策提供精确化数据支持。对于不完整或不能及时获取的信息,加工转换运用对经验的依赖度很高,应进一步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利用专家经验,与现场指挥员互通有无。各应急力量分别在各自行业领域内积极探索辅助决策和专家咨询机制,但从整体看,辅助决策对现场指挥员的数据支撑还不够精确,评估结果与实际危害范围吻合度不高,专家咨询时效性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区分事故类别、结合装备性能指标和力量编成的辅助决策,理论计算与实时监测相结合的快速评估,在线的区分领域的专家咨询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2.3 加快建立和推广相关应急技术标准,提升技术能力
在重特大化学事故救援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分区救援、分级防护、分类洗消等经验做法,但是,分区对现场处置行动的指导仍是初步的,防护、洗消要求仍是原则性的,各参与力量分析平台、方法不一致,检测数据可比性不强,难以满足精确化处置需要。应综合危险化学品毒理学效应和公众及应急人员化学安全需求,区分化学事故类别和规模,建立统一的化学救援分区标准,以列举或推荐等方式明确各个分区内的主要行动内容。应综合防护装备发展水平和现场作业强度,建立针对化学救援的分级防护标准及其等级转换规范;在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标准与战场防化保障标准的中间地带,建立适合化学救援的伤害浓度标准,以标准形式发布推广。应综合侦察监测技术发展水平和现场检测任务,按主要分析原理或平台,建立标准化作业程序,并在不同原理和平台之间确立和规范结果比对方法。应综合洗消技术、装备、对象、数量等因素,区分毒物类别和染毒程度,建立明确的分类分级洗消程序,加强对作业程序洗消效果的评价和配套保障措施,夯实化学救援的技术能力支撑。
2.4 加速化学应急专用装备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建设,各化学应急力量配备了系列专用装备,其中不乏红外遥测、无损检测、应急掩蔽等技术先进装备,降低了人员风险,提高了处置效率。但是,也普遍存在对未知危险化学品的现场快速鉴别分析手段不足、多等级防护装备储备不够、专用装备不成规模、装备间互联互通程度低等问题。应推进化学应急装备体系论证工作,区分任务和层级,提出化学应急专业装备配备标准。对于基层分队,配备系列防护装备和必要的任务装备,以满足较大以下化学事故应急处置和较大以上化学事故先期应急任务,针对危险化学品种类多的问题,侦察监测装备可以在各分队间互补配置,使用时快速调配。对于国家和省级化学应急队伍,应在整体和化学检测、防护、洗消等主要技术领域全面推进专业装备体系建设,形成功能、数量相互匹配,技术先进、系统配套的化学应急专用装备,以满足较大以上规模化学事故应急处置和对基层分队的支援任务。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Z].2017.
[2] 何敬和,郭季平,王寻.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组织指挥的程序和重点问题[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6,7(4):389-392.
[3] 朱军文,吴东,吴旭斌.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行动组织指挥探析[J].现代兵种,2013(10):50-52.
[4] 王岩.化学事故应急救援[D].北京:防化指挥工程学院, 2009.
[5] 孟圆圆,邱娟,石念星,等.危险化学品登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山东化工,2015(7):169-171.
[6] 王鑫.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安全,2016(8):52-53.
[7] 盛虎.当前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7):32-34.
[8] 李驰原,代涛.基于移动终端WeChat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灭火救援数据支援系统[J].消防技术,2015(1):87-90.
[9] 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Z].2006.
[10] 刘子立.基于动智能终端的消防辅助决策指挥系统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10):182-184.
[11] 王连鸳,朱海燕,程振兴,等.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氰化物洗消效果检测的重难点技术研究[J].防化学报,2016(2):24-27.
[12]严春晓,胡晓春,汤华民.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救援个人防护实践[J].防化学报, 2016(2):28-31.
[13]张进,梁靖,王岩.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救援中的化学侦测[J].防化学报,2016(2):32-35.
[14]王玉超.对提高消防部队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能力的思考[J].防化学报,2014(1):30-31.
[15]曹文高,苏毅,何正平.武警部队参与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问题探讨[J].现代兵种,2013(10):56-57.
[16]姚柯如,邵高耸,林炳勋.消防部队洗消剂使用与储存现状及改进建议[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6(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