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
摘要:近年来,随着液化石油气使用的不断增多,液化石油气槽车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引起泄漏,造成爆炸及火灾的事故日益增多。液化石油气一旦发生泄漏,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事故现场处置十分复杂、困难,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排险措施,彻底不留隐患地消除险情。文章对液化石油气槽车事故应急处置风险防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液化石油气;槽车事故;石油气泄漏;应急处置;风险防范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E97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1-014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31.071
液化石油气是石油产品之一。英文名称liquefied petroleum gas,简称LPG。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在一定的压力下(0.4?~0.6MPa)为液态的烃类物质。是由炼厂气或天然气(包括油田伴生气)加压、降温、液化得到的一种无色、挥发性气体。近年来,随着液化石油气使用的不断增多,液化石油气汽罐车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引起泄漏,造成爆炸及火灾的事故也日益增多。液化石油气一旦发生泄漏,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事故现场处置十分复杂、困难,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排险措施,彻底不留隐患地消除险情。
1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和理化性质
1.1 组分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C3、C4和少量的C5。由炼厂气所得的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同时含有少量戊烷、戊烯和微量硫化合物杂质。
1.2 理化性质
1.2.1 比重。液化石油气是混合物,其比重随组成的变化而变化。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具有气体性质。在气态时密度大于1.52kg/m3,比空气重1.5~2倍,易在低洼处会聚,沿地面扩散。
在液态时密度小,同体积的重量约为水的1/2。在常温下,它的沸点是-6.3℃~-47.7℃。液化石油气由液态变成气态时,其体积扩大250~300倍。
1.2.2 闪点低。闪点为-140℃~-40℃。
1.2.3 燃点低。着火温度为470℃~510℃。
1.2.4 点火能量小。为万分之几毫焦耳,最小引燃能量为0.2~0.3mJ。
1.2.5 爆炸下限低。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混合达到1.5%~9.5%时,遇有点火源即能发生爆炸。
2 液化石油气的危险特性
液化石油气具有易燃性、聚积性、扩散性、膨胀性、爆炸性、毒害性等。燃烧时伴随爆炸、破坏性大、火焰温度高,辐射热强、易形成二次爆炸、火灾初发面积大。
3 液化石油气汽车罐车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对近15年100例液化石油气汽车罐车事故原因的统计分析,可归纳为六种:车体失衡、碰撞刮擦、超高通行、设备老化、罐车超载、介质问题。
4 液化石油气汽车罐车事故的处置及风险防范
液化石油气汽罐车道路交通事故灾情大致可分为三种:受损未泄漏、受损泄漏、受损并燃烧。
4.1 未泄漏事故的处置
事故处置要以预防泄漏、转移罐体为主。结合险情,按照前期警戒、初步处置、起吊排险的主要处置程序实施处置。
4.1.1 前期警戒。第一批消防力量到场后,在事故现场的上风或侧风方向150~300m处集结,通过现场询问的基础上,由侦检人员深入现场进行侦检。如果公安、交警等部门还未到场情况下,警戒人员要在车辆集结处实施先期警戒,封锁道路,禁止无关车辆、人员进入。
4.1.2 疏散群众、消除火源。当侦检人员未检测出泄露后,警戒人员迅速将300m内的群众有计划、有目的地撤离到上风或侧上风安全地带,同时熄灭一切明火、电火、静电火花、撞击磨擦火花。
4.1.3 初步处置。在现场询问、侦检的基础上,消防指挥员应立即对事故灾情进行分析,确定风险程度和初步处置措施。同时向指挥中心或当地政府报告现场情况,请求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救援预案,调集相关力量赶赴现场协同处置。
4.1.4 冷却降温。若罐体受损较重罐内压力与温度急速上升,应立即出雾状水冷却,以达到降低罐体内压力的上升、防止罐体破裂。
4.1.5 起吊排险。相关社会联动力量到场后,立即成立现场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对现场进行评估研判,重新确定警戒区并制定排险措施。
未泄漏事故处置风险防范:(1)应严格控制处置区侦检、掩护、抢险等作业人员,使用防爆手持机、手语、旗语等应急通讯方式;(2)冷却降温时不能使用直流水,由于直流水与罐壁碰撞会产生静电。要均匀冷却,不能留下空白点,防止罐体因局部温度过高而发生破裂。对于满液位状态的罐车,不能对安全阀射水,防止安全阀冷冻结冰引起压力上升发生物理爆炸;(3)处置人员靠近事故罐车前应将地面打湿,防止摩擦、撞击产生火花;(4)调集车辆时,应优先从上风方向向处置区调集;(5)若事故发生在高速公路,交警部门需对双向道路临时封闭,保障应急通道;(6)处置作业时,要将汽车罐车尾部和阀门箱内的两根接地线引出埋入地下并浇上水,防止静电积累;(7)当罐内压力大于0.7MPa时,要利用阀门箱内的手动控制阀控制安全阀启闭泄压,若安全阀损坏或由于罐车倾覆被堵,则应加强冷却并及时进行倒液操作。
4.2 泄漏事故的处置
事故处置应以稀释抑爆、制止泄漏为主,结合险情的任务需求,按照先期警戒、疏散群众、消除火源、稀释抑爆、堵漏排险、起吊转移、驱散气体、消除隐患的主要处置程序实施处置。
4.2.1 集结侦检。第一批消防力量到场后,在事故现场上风或侧风方向150~300m处集结。如果公安、交警等部门尚未到场警戒,由警戒人员在集结处实施先期警戒。在调查询问的基础上,侦检人员穿防化服携带可燃气体检测仪依次由上风向、侧风向、下风向逐渐递进检测事故现场气体浓度范围,并划定警戒区域。
4.2.2 疏散群众,消除火源。侦检人员在划分出处置区、工作区和安全区的同时疏散人员迅速将疏散群众疏散到上风或侧上风安全地带,并熄灭一切明火、电火、静电火花、撞击摩擦火花。
4.2.3 稀释抑爆。如果现场水源充足,实施警戒后,在泄漏罐体下风方向部署水幕水枪稀释泄露气体,泄漏罐体周边部署水力自摆移动水炮或遥控移动炮喷射雾状水对泄露扩散液化石油气进行稀释、冷却。
4.2.4 堵漏排险。现场总指挥部成立后,立即组织专家咨询组进行决策研讨,制定措施,制止泄漏,应先进行关阀断料操作并对管线阀门泄漏处堵漏处置;若无法关阀或罐体发生泄漏堵漏无法实施,可采取引流控烧的方法燃尽罐内液化石油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放空排险。
4.2.5 起吊转移。止漏成功后,由起重工进行起吊扶正作业。完成后,由消防和交警部门安全监护至液化石油气储配站进行进一步处理。具体处置同未泄漏事故。
4.2.6 驱散气体、消除隐患。事故处理完毕后,要做好现场清理和移交。现场清理用喷雾水、蒸气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的液化石油气,确保不留残液(气),同时环境检测组对现场气体及水源进行检测。
泄漏事故处置风险防范:(1)若漏口出现在罐体下部液相部位,可通过向阀门注水或惰性气体的方式配合堵漏,缓解险情,同时对流淌出来的液相液化石油气,可采取筑堤导流的方法,将液体导入围堤,并用泡沫进行覆盖;(2)若附近区域无防爆电机、防爆烃泵等设备,不宜使用烃泵及压缩机倒罐法倒罐;(3)采取放空时要满足危险区域内的群众已被疏散完毕和现场有充足的水源支持能进行稀释抑爆两个条件。
4.3 泄漏燃烧事故的处置应用
事故处置在战术方法上要以冷却降温、防止爆炸为主,结合险情的任务需求,按照冷却降温、侦察警戒、排除险情、起吊转移的主要处置程序实施处置。
4.3.1 冷却降温。首批处置力量到场后,在事故现场上风或侧风方向200~300m处集结。现场水源充足,迅速占据水源出水力自摆移动水炮或遥控水炮喷射雾状水对罐体进行持续不间断的冷却;若现场缺乏水源,出喷雾水枪对燃烧罐体进行全方位、无空白的均匀冷却,供水组立即搜寻附近水源对现场战斗车辆转运供水。
4.3.2 侦察警戒。在冷却罐体的基础上,水枪掩护侦检组由上风向进入现场侦检查验。指挥员根据现场情况,重新确定警戒范围,同时向指挥中心或当地政府报告险情,请求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救援预案,调集相关力量赶赴现场协同处置。
4.3.3 排除险情。社会联动力量到场后,现场指挥部应组织专家咨询组迅速议定排险方案,由物资保障组调集所需装备,排险组负责实施。
4.3.4 起吊转移。当险情排除后,利用吊车和拖车将事故罐车脱离事故现场,由消防和交警部门护送至安全区域进行进一步处理。具体操作同未泄漏事故。同时,环境检测组对现场气体及水源进行检测,由水枪组配合对低洼、沟渠等处积聚的液化石油气进行清扫。
泄漏燃烧事故处置风险防范:(1)当罐体下方燃烧时,除必要冷却人员外,尽量减少处置区内人员数量;(2)冷却不能出现空白点,防止罐体局部过热变形,制定冷却方案时应根据罐车倾翻状态确定冷却部位,如安全阀处于罐体下部或侧面且出现液相泄漏,罐体冷却全过程应严禁对安全阀部位直接射水,防止因安全阀处吸热冻结使罐体失去泄压条件,而引起罐体超压破裂解体;(3)冷却监护控制燃烧时,若罐内液化石油气减少到一定程度,燃烧速度会明显减慢,此时为了防止回火可以扑灭火焰并通过由裂口或阀门向罐内注水,加快液化石油气泄放速度;(4)处置区内处置抢险人员要提前规定撤退方向。由指挥员密切注意各种爆炸危险征兆,当看到燃烧的火焰由红变白、燃烧处发出刺耳的呼喊声、罐体抖动及泄漏处喷气猛烈等现象时,要及时下达紧急避险命令。
5 结语
近年来,液化石油气汽罐车泄露爆炸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本文在对液化石油气组成成分及理化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液化石油气汽罐车泄露事故原因,提出液化石油气汽罐车应急处置程序,为今后消防部队处置此类事故提供参考,提高事故处置效率。
参考文献
[1] 冯力群.槽车安全阀与桥梁发生碰撞泄露事故的案例 分析[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8,(3).
[2] 莫耀东.液化石油气槽车事故的成因及预防处置对策 [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1).
[3] 李嫦娥.液化气槽车泄露事故处理[J].湖南安全与防 灾,2007,(3).
[4] 陈家强.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及其处置[J].消防技术 与产品信息,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