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志方,王刚,刘丹丹
子宫肌瘤是一种女性生殖系统较为多见的富血管性、良性肿瘤,其中35岁左右的发病人数达到了40%左右,且通常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加、贫血等症状[1]。以往在子宫肌瘤临床治疗中,主要以子宫切除术、肌瘤剔除术为首选治疗方案,尽管这些治疗手段能够实现有效根治,但因其创伤非常大,并且育龄期妇女很难实现对子宫的完全切除,在将子宫切除之后,也非常容易诱发骨质疏松和更年期综合征。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手段要求随之增加,这使得无痛性介入治疗技术出现,并逐渐成熟。无痛性介入治疗不仅能够在保留子宫的前提下,实现对子宫肌瘤的治疗,加之治疗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使其受到了广泛关注[2]。现结合本院在子宫肌瘤治疗中,采用无痛性子宫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的实施方法及治疗效果作如下总结。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本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接诊的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患者。①纳入标准:根据子宫肌瘤诊断标准进行确诊,且经CT、B超以及妇科检查证实为子宫肌瘤;签订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接受治疗前有激素类药物服用史;合并有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疾病;合并有内膜不典型增生与恶性病变。根据上述标准,共纳入84例作为本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均为已婚,年龄26~52岁,平均年龄(36.25±3.14)岁;病史1~3年,平均(2.14±0.31)年;其中24例为单发者,18例为多发者;其中35例下腹疼痛且伴随有坠胀感,经期明显加重,38例经期经量增加、延长,19例表现出尿急、尿频以及直肠受压迫症状,8例无明显症状。实验组42例,均为已婚,年龄27~52岁,平均年龄(36.67±3.34)岁;病史1~3年,平均(2.11±0.42)年;其中26例为单发者,16例为多发者;其中31例下腹疼痛且伴随有坠胀感,经期明显加重,41例经期经量增加、延长,20例表现出尿急、尿频以及直肠受压迫症状,6例无明显症状。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逐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开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操作方法:取腹部小切口,逐层分离,对子宫肌瘤位置进行定位,充分暴露后切除瘤体,确认无误后,采用可吸收缝线逐层缝合子宫切口。
1.2.2 实验组 采取无痛性子宫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具体方法:①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在经期完毕后1周后安排接受无痛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术前对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进行检查,并对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测定。经B超对子宫肌瘤的大小、数量、具体位置进行确定;为患者提供诊断性刮宫处理,排除子宫内膜病变。②手术操作方法:取右侧股动脉以Seldinger技术穿刺,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引导下,取4F或者5F Cobra导管以及超滑导丝植入到髂动脉中,并对子宫动脉实施插管、造影,在明确供血血管以及肌瘤具体位置,属于紊乱性肿瘤血管影或者迂曲的子宫动脉之后,在透视条件下,取大颗粒聚乙烯醇栓塞剂710~1 000 μm进行注射,使用的剂量可结合肌瘤的血供情况以及大小来确定,在肌瘤供血血管逐渐消失后,子宫动脉中的血流明显减缓即可停止注入,按照相同的方法对对侧子宫动脉进行处理;术后进行常规制动,并实施抗感染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进行统计记录;②肌瘤变化: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瘤体积变化进行统计;③并发症: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对照组与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肌瘤变化比较 对照组与实验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肌瘤体积缩小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42例患者术后出现8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其中3例肠粘连,5例感染。实验组42例患者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这主要是由于栓塞肌瘤所导致的缺血性疼痛,大多持续时间为1~2 d,通过对症处理后,疼痛均得到了显著改善,针对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给予洛索洛芬钠口服用药后改善;术后18例患者表现出发热症状,体温波动为37.3~38.5℃之间,普遍认为是肌瘤坏死而导致无菌物质吸收,通过药物对症支持治疗以及物理降温处理后,18例患者3 d内症状均全部缓解;术后18例患者阴道有红色黏液或者少量出血情况,这主要是由于黏膜下肌瘤脱落坏死造成的,其中4例综合排除肌瘤组织脱落,通过给予患者对症治疗症状缓解。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x±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x±s)
表2 两组患者肌瘤变化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myoma[n(%)]
子宫肌瘤是一种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良性肿瘤疾病,根据统计,年龄在35岁及以上的女性中,大约有20%的人群患有子宫肌瘤。其中育龄期女性患子宫肌瘤的的几率可达到70%及以上,而其中30%的患者表现为经量增加、经期延长等临床症状,这使得女性的生存质量和日常生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3]。此外,由于子宫肌瘤较之其他疾病发展非常缓慢,并且发病的部位往往不同,加之其具有较高隐匿性的特点,不少患者终身都未发现。传统保守药物治疗,尽管能够实现对子宫肌瘤发病的控制,但却非常容易形成依赖效果,并引起较为严重的副反应,而传统手术治疗则会致使患者机体遭受到较大损伤。有研究者在1994年通过首次报道了针对子宫肌瘤采取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有效控制了术中出血,随后该项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运用,并成为了子宫肌瘤治疗重要方法[4]。
无痛性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主要为:子宫肌瘤主要是依靠双侧子宫动脉来实现供血,结合子宫动脉供血的具体情况可将其分为Ⅰ型、Ⅱ型以及Ⅲ型三种不同的供血类型。经由动脉穿刺引导导管进入到动脉中,再向其中注入栓塞剂之后,即可促使大多数的子宫肌瘤实现血液供应受到阻断,无法获得充足的的营养,进而逐渐萎缩、缺血,甚至最终随之消失,进而实现有效治疗[5]。子宫本身就具备了两套供血系统,并且其盆腔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血管吻合支,在对双侧动脉行栓塞处理后,就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侧枝循环代偿的建立,在不造成子宫坏死的情况下,安全有效的发挥治疗效果[6]。根据结果来看,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均较之对照组更短,且术后1个月、6个月患者瘤体持续缩小,缩小比例优于对照组(P<0.05)。
通过广泛运用和长期的观察,无痛性介入治疗最主要的优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①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无痛性介入治疗给患者带来痛苦较小、创伤较小、操作起来更为简单,且不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7]。但根据本研究结果来看,42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了腹痛症状,同时18例患者有发热症状,18例阴道有红色黏液或者少量出血症状,为此,必须加强术后的密切观察,及时针对并发症采取处理,避免引起严重后果。②无痛性介入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稳定性,通过栓塞处理后,体积会随之缩小且相对较为稳定。③无痛性介入治疗可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以及子宫正常功能,可改善患者治疗压力[8]。④介入治疗即便是治疗失败,仍然可采取其他治疗手段,并不会造成干扰。
综上所述,在子宫肌瘤治疗中,采取无痛性子宫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疗效确切,更利于瘤体持续缩小,同时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故值得推广。
[1] 杨彦粉,孟丽,张少静,等.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不同方案的疗效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2016,38(23):3598-3600.
[2] 王阳,潘洋,阚红莉.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3):623-624.
[3] 刘海艳,闫瑞强,李启民,等.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15,3(4):195-198.
[4] 于平,王哲影,杨艳萍,等.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单发及多发子宫肌瘤的近远期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20):1726-1729.
[5] 唐世伟,陈俊,王忠敏,等.介入栓塞术对比手术治疗有症状子宫肌瘤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24(3):200-205.
[6] 王江涛,曹刚,张根山,等.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10):1798-1800.
[7] 丁静,谢书琼,李英.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8):1046-1048.
[8] 史枫,王志敏,李阳,等.40例子宫肌瘤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1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