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宾
基于“动平衡、微调整、自适应”的高职教学研究
王海宾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河北 邢台 054035)
文章在充分肯定各种教学方法的前提下,进行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思考,提出一堂好课应在充分准备与设计的前提下,“不局限于套路,不拘泥于程式”。并以实践为指导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具体内容动态选择教学方法;课程组应该根据当年学生层次对课程设计中选择的方法进行微调整;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还可在框架下进行课堂的自适应,从而完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小步快进;任务驱动;教学质量;动平衡;微调整;自适应
笔者作为一名高等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已经近十年,十年来不懈追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十年中生源质量、生源层次、生源结构都在不断变化,笔者自身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总结。所在的高校有浓厚的职业教育研究氛围,能够得以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汲取养分,不断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与充实对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
笔者作为一名师范生,自大学就深深的认知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道理,并在实际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在一次校本培训中接触到了“行动能力导向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了解到高职教育和传统高等教育的区别。后来通过我院高职研究所刘庆华教授学习到“基于任务链、问题链的小步快进教学法[1]”和“示证教学法”,使笔者对教学的认知又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不断的教学研究与探索中实践着各种教学方法,体会到了教学方法的不断应用带来的课堂效果。课堂实践中也切实体会到“任务驱动”、“示证教学”、“小步快进”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但一定不能拿任何的教学方法当作武侠里面的“乾坤大挪移”,用其“包治百病”,因为任何教学方法的应用都应该有其特定的前提条件。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动平衡、微调整、自适应”才能保障课堂的充实、高效、丰满。也就是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是一门课程用一种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接收能力调整教学方法;同一堂课上可以根据教师自身情况和课堂情况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高职教育的改革大潮中,很多高职教育的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与实践,这本是好现象、好事情,无可厚非。但很多时候存在教学方法运用过当的情况,比如:开发“基于某种教学方法”的课程;出版 “基于某种教学方法”的教材等等。教学方法本身是非常好的,但一门课程、一本书中完全套用一种教学方法的做法很是不妥,教学方法应该因课程、因学生、因内容进行选择和改变。
笔者认为一堂好课应该不局限于套路,不拘泥于程式,其评价标准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
(1)只要心中有学生什么模式都行——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里所说的模式肯定是在正规课堂允许的模式框架之下,并且合理合法。因为课堂教学中每位教师的个人知识面不同,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肯定也不完全一样,但有一点最为关键,就是教师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始终以能够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教会学生为目标。在这些范围之内,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只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什么教学方法都行——教无定法。教学活动最终的受众应该是学生,学生能够学会应该是评价一堂课的核心标准,要使学生能够听懂、学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重中之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除了教师自身的素养和个人魅力之外,教学方法的动态选择是关键因素。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同的学生受众,按需选择教学方法,每节课都让学生充满期待,而不是在某一种教学方法的程式之下,无尽的重复去消耗学生有限的耐心和精力。
(3)只要达到课程标准,教材可以适当选择——教材是引导。教材的选择上,教师最好根据课程标准、课堂设计、课程内容、学生层次制作自己的讲义。如不具备条件开发自己的讲义和教材应该选择具有引导性的教材,课堂内容源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
表1 《C语言程序设计》部分内容教学方法节选
所谓课程中教学方法的“动平衡”指的是一门课程不能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因该门课程的具体内容而定[2]。比如:完全的“讲授法”容易使课堂气氛死板,学生积极性不高;完全的“任务驱动”会让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系统;完全的“行动能力导向”可能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获取的知识量不够,让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因此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应该根据其内容动态选择。接下来笔者以其实践了至少五轮学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谈一下该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动态选择,限于篇幅,这里仅列出了前四部分教学方法的选择,如表1所示。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驱动下,加快进行重点课程改革与建设。笔者认为,重点课程建设除了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之外,就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动态设计与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重点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整门课程进行了课程设计,并针对不同的知识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与选择,形成能够适用于该门课程的教学资源。但是课程的设计一般是针对目前在校生的层次进行的,当生源质量与层次发生改变的时候需要对课程设计进行“微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
以《C语言程序设计》中多分支结构的讲解为例,对学生质量相对较好的普高学生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任务“BMI健康指数检测系统”;但如果针对相对差一些的单招班,则需要将任务进行拆分,利用“基于任务链的小步快进教学法”;如果上课对象是应用类本科生,则可以使用“示证+讲授”,在课下布置完成“BMI健康指数检测系统”,针对不同生源的教学方法选择如图1所示。也就是课程在进行设计后,还要针对不同生源层次进行“微调整”。
图1 “多分支”的教学方法选择
在重点课程改革中,按照课程内容进行了“课程设计”,设计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研组在进行课程讨论的时候还要根据当前的生源状况进行“微调整”,从而选择适合当前生源层次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与后续的微调往往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但最终课程的开展与实施需要某一位或者某几位老师去完成。教师不同,教师的个人魅力、课堂把握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也不同。这里应该允许授课教师在适当的范围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自适应”,毕竟只有授课教师更明白当前学生的状态与需求。
仍以《C语言程序设计》中多分支结构的讲解为例。教师在进行实际课程授课时,本来计划直接上任务,然后小步快进,但当教师走进教室的时候却发现很多学生正在讨论一个“如何减肥”的话题,于是教师临时改变策略,加入讨论,然后采用“引导法”,为学生找到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健康指数是否合格,也就是到底胖不胖,该不该减肥;当学生了解了BMI是国际检测标准后,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法”,讲解BMI的标准,这时学生肯定非常期待了解这个标准;然后教师可以采用“欲擒故纵的行动能力导向法”,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拿笔和纸计算,学生自然可以根据标准计算自己的BMI是否达标。这时教师可以收回来,采用“任务驱动”,如何采用C语言,完成“BMI健康指数检测系统”,通过知识讲解,最终引导完成任务,学习多分支。这里教师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在大框架的基础上实现了自己课堂的“自适应”。
本文在充分肯定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了思考;对不分课程、不分内容生搬硬套某种教学方法的行为进行了质疑;提出一堂好课应在充分准备与设计的前提下,“不局限于套路,不拘泥于程式”。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具体内容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课程组应该根据学生层次对课程设计中选择的方法进行微调整;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还可在框架下进行课堂的自适应,从而完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1]刘庆华,路建彩.任务链或问题链小步快进式教学——《机械制图》课程的两次听课[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1-3.
[2]刘庆华.教学设计要处理好学习内容、学习任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单片机编程与实现》课程的两次听课[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1-3.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Dynamic Balance, Micro Adjustment and Self-adaption"
WANG Hai-bin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 Xingtai, Hebei 054035, China)
Under the premise of fully affirming all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reflection on how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and puts forward that a good lesson should be under the precondition of adequate preparation and design without limitation of frameworks and modes. It is demonstrated from three aspects guided by practices: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dynamic teaching methods; courses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micro group selection in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level of students; teachers can be self-adaptive in specific teaching process under the framework, thus completing the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small-step fast-forward; task driven; teaching quality; dynamic balance; micro adjustment; self-adaption
G712
A
1008—6129(2018)02—0001—04
2018—03—23
谭晓丹(1989—),女,湖南湘潭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