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图是几何直观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经常运用。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还能帮助学生架设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正确读图、准确画图和灵活用图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思考。
用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是几何直观中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读懂线段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效率。
1.提前铺垫。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一些题目中会出现线段图,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读图方法,渗透读线段图的意识,可以借助低段的实物图和线段图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已知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线段图与实物、图形、符号一样,都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体会线段图表示数量的简洁性、概括性的特征。经过这样的提前铺垫,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应用线段图的意识,让学生对线段图不再有陌生感,为后续娴熟运用线段图打下基础。
2.有序引导。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一些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经验,先仔细读图,理解题意,再完成数量关系式。这个读图的过程由教师的点拨引导转向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解答,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读图的能力。
在苏教版教材中,三年级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时,才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学习画线段图,这就要求教师相信学生,不怕画错。
1.敢于尝试是前提。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为了节省时间,都是自己画线段图或直接呈现准备好的线段图,省去了让学生自主画线段图这一重要的环节,学生成了旁观者,他们并未真正参与到线段图的形成及数量关系的建构过程中去,这样会导致学生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舍得放手,充分相信学生,激发学生画线段图的主动性。
2.示范指导是关键。
线段图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之一,有助于学生提炼、分析数量关系,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法。但画好线段图对于学生而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示范指导。比如,教师可以先画图,再让学生模仿。在画图过程中,说一说线段图中的信息,比一比线段图中的数据,明确“为什么这样画”,逐步提高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
3.把握关系是重点。
学生要想内化各种画线段图的本领,就需要深入理解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准数量间的对应关系,这是培养学生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重点。从“数”到“图”的对应性,“图”与“图”的一致性,再到线段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都要在此过程中不断磨炼,不断提高。
1.内化策略。
在解决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进行检验,让学生感悟画线段图的优势,并自觉地将之内化成一种策略。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东东和同学聚会时从超市买了两瓶营养快线,他们先把第一瓶喝掉了,接着把第二瓶打开后,又喝掉了满满的4小杯,然后把两瓶剩下的合起来,正好合成了一瓶完整的营养快线。算一算,一整瓶营养快线正好可以倒满多少小杯?
这里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条件也比较隐蔽。因此,首先要求学生画图呈现两瓶喝掉的量和剩下的量之间的关系,由“两瓶剩下的合起来,正好合成了一瓶完整的营养快线”可知,两瓶喝掉的合起来也正好是一瓶完整的营养快线,即第二瓶喝掉的4杯刚好是整瓶的那么一整瓶营养快线正好可以倒满的杯数是4×3。通过画线段图,数量关系清晰,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优势。
2.寻找错因。
在分析问题时,常常需要根据题目把题意“画”出来,数与形相结合,往往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启发我们全面分析问题,便于从不同角度去看图与思考,巧妙地解决问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540千米的A、B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甲车行了全程的,乙车行了全程的这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许多学生列式(千米)。这样解答是否正确呢?不妨通过画线段图来检验。
通过画线段图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所求的却是甲车比乙车多行的路程,并不是两车相距的距离。可见,通过“画”出的线段图可以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3.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线段图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给学生以引导、鼓励和帮助。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师还应综合学生当前的思维发展水平,并根据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因材施教,有目的、分阶段地培养学生借助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悟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总之,线段图是几何直观中一种重要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它具有半抽象半具体的特点,既能呈现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又能形象地揭示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数转化为形,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能力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