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版本的数学教材中都设有一个“你知道吗”的教学内容,但因其教学目标内隐,几乎没有进入测试内容,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其实,这一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有数学知识方面的,有数学史话方面的,还有介绍某方面的发展历程的……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因此,教师要“知”: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引领学生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略人类的文明智慧,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趣而厚重。教师还要“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好这一特殊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体会人文世界与数学世界之间的交融,为他们数学素养的提升提供平台。
1.借助“你知道吗”激趣导入。
教材中“你知道吗”的呈现形式一般图文并茂。教师如果能以有趣的故事情境导入“你知道吗”的内容,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些“你知道吗”的内容转化成情境故事,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六下《面的旋转》一课,可以先用多媒体出示教材第4页“你知道吗”的内容(如图1),创设故事情境:
(图1)
师: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师:同学们,这是2003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给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颁奖词。请看神舟飞船的形状(PPT展示),你还了解多少航天知识?
师:在数学领域,我们学习了点、线、面、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面的旋转》)
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教学中,将“你知道吗”与新知教学有效融合、无缝链接,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提升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2.借用“你知道吗”加深理解。
教师要用心研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很多“你知道吗”的内容与新授知识联系紧密,是例题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你知道吗”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延伸,引导学生优化学习过程、解决问题、领悟数学思维的独特魅力。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六下《比例尺》一课,教师让学生观察一组比例尺的前项,学生有疑惑:难道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后项是1行吗?这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教材第23页“你知道吗”(如图2)中的知识:比例尺可分为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其中,放大比例尺的后项通常是1,一般用于设计图纸。在科研或精密仪器的生产中,为了便于操作,通常将某些比较小的精密仪器或零件放大一定的尺寸进行观察、研究。这种比例尺的前项(分子)越大,比例尺就越大,内容也越详细,精度也越高。
(图2)
通过这个“你知道吗”的补充介绍,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的理解自然就深刻多了。“你知道吗”教学内容的恰当融入,把“你知道吗”变成了学生的“知道”,使学生丰富了知识积累,开阔了视野,进而体验到了数学的特殊魅力。
3.借力“你知道吗”拓展提升。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只有理解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知识,我们才能对孩子应该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做出更好的判断。”因为篇幅局限,教材中的“你知道吗”一般是点到为止。我们可以将“你知道吗”作为一个切入口,组织学生对某个内容进行延伸,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针对“你知道吗”内容的特点,广泛收集相关课程资源——数学史、数学趣事、数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数学等,用心挖掘其内涵,从数学文化的角度进行筛选、重组及创设,以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价值。我们可将其延伸、放大,创生成一节数学文化课,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的美。
例如:依托北师大版六上第79页“你知道吗”对于“黄金分割比”的介绍(如图3),可设计《数学的美》一课,向学生介绍“黄金分割比”,让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美、感受美、鉴别美,进而以美的规律、方法去获取数学知识,引领学生在欣赏、描述、想象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奇妙,体验数学的美及价值。
(图3)
数学中一些定义、概念、法则的形成要经历相当漫长的过程。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哪些知识适合学生探究,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读史了解。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可以选用一些“你知道吗”组织教学,把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应用到活动中去,以加深学生对数学观念、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帮助他们厘清数学发展的脉络,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知;也可以对“你知道吗”进行课程化处理,编写相关的数学延伸课程,供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阅读与开展活动使用,让“你知道吗”成为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不竭源泉。
虽然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只是浩瀚数学世界中的一粟,但它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当成一道“地方风味小吃”,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用好它,彰显其内在的文化价值,让学生乐于知道、都能知道,从而获得更加全面、丰富的数学“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