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妙
时下数学绘本进课堂是数学拓展课程研究的热点,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发展数学学习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以图画、图表、数、算式等元素,将数学的学习内容在故事叙说的过程中呈现出来,儿童只要能掌握数学绘本中所要传达的数学知识、解题线索或核心数学概念,就能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开心学数学,并经历一段段精心设计的学习旅程,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
图画和文字构成的故事和传递的数学概念是数学绘本的主要内容。童话的笔触、趣味的线条,具体呈现出所要表现的数学信息和抽象概念,使得在视觉的辅助下,更易于接受与理解。如此引导学生从图画来了解文字的意蕴,再深究不同理解层次的数学概念,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绘本的图、文运用,应着眼于促进数学的读与学,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素养。
因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数学绘本引进数学课堂,我们不能全盘为了绘本去“教绘本”,而应“用绘本”来教,对绘本的图文需进行合理的挑选对比、取舍剪辑、创造改编等,以突出数学核心内容,从数学绘本的生动到数学学习的本质,为学生数学的“学”助力。
教学中教师常以拨钟方式,让学生认识钟面的长短针和指针所在位置代表的时刻,以及借由钟面的变化,了解时间的流逝。使用教具钟代替真正的钟来认识时间长短,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没有真实或虚拟真实的情境体验,这可能使得学生对时间流动的概念似懂非懂。
《金老爷买钟》是一本呈现时间单向流动概念的数学绘本。故事以金老爷对几个空间中的时间差异感到不解的情境,将时间的单向流动特性,以具体的情境表现出来,引发了学生想了解后续发展的好奇心,只要将书中金老爷看到不同的钟面的时间不同的几个图文都挑出来,就能聚焦绘本的主要问题,借此与学生讨论:为什么金老爷会怀疑钟坏了?金老爷的几个钟都坏了吗?为什么金老爷在客厅、阁楼、房间……看到的时间都不同?让学生通过刻意营造的问题,看到生活中一直存在却未被凸显的时间流逝现象,从而学习抽象的时间概念。
绘本《鼓鼓和蛋蛋的梦想》讲述的鼓鼓狼和牧羊女蛋蛋之间的故事,通过故事情节让学生学习10的分解。绘本中随着蛋蛋把10只羊分成5和5、6和4、7和3后,骗过了狼,接着绘本直接呈现10的所有分解(无序)(见图1)。
图1
如让学生直接阅读绘本,学生获得了10的多种分解知识,却缺失有利于思维方法提升的机会。于是我们对绘本进行了两处改编、设疑:改编一,如蛋蛋把10只羊分成5和5、6和4、7和3后,骗过了狼,猜猜第四天,蛋蛋可能会把10只羊怎么分,才能巧妙地骗过狼?这样学生不仅会想到10分解成两个数,还可能分解成多个数。改编二,呈现绘本上10的分解后,追问:10的分解有这么多种情况,怎样帮鼓鼓狼理一理会更好记呢?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这样对绘本进行创造性使用、改编,设置开放性并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凸出数学的本质问题,引发学生数学思考,优化提升数学思维。
绘本中蕴含数学元素,也就是之所以被称为“数学”绘本的理由。我们在使用数学绘本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时,应该善用这些图文进行对话、讨论、操作实验等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能聚焦于书中所传达的数学概念,确实从阅读活动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增进对数学的理解。
通过阅读绘本中的图文,融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根据自己对图文的初步理解进行操作实验或验证,由阅读到实践,可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实现知识的建构。
如绘本《奇数和偶数》(《汉声数学》系列)中的关键图文如下:
绘本中通过创设生活中常见的摆放鞋子,凑成双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数学概念。让学生看看图,猜猜发生了什么?读读字,想想读懂了什么?再根据看懂的和读懂的,用圆片代替鞋子,摆一摆、说一说,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学生边摆边圈边说:像6,8,10……这样,刚好2个2个数,就是偶数;像5,7,9,11……这样,2个2个数圈后还多出一个,很孤单的数,就是奇数。
学生通过阅读绘本中的图文,再用圆片代替鞋子摆一摆、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即让学生经历“阅读、理解、感悟、表达、解释”这样的学习过程,自主达到对奇数和偶数概念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绘本《数学摇滚日》认识平面图形,解决“平面图形是怎么来的”这一核心问题时,教师创设数学摇滚日,学生穿上有图形的T恤参加演出汇报的情境,T恤上怎样才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呢?教师不急着给学生阅读绘本,而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借助手中的学具亲自经历创作的过程,如有的画出三角形,有的借助学具盒子描出正方形、长方形,有的拓出圆……接着教师再引领学生阅读绘本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哪些做法你想到了?哪些是你没想到的?
如图③④,在正方形、长方形里通过添加对角线,就创造出三角形,这是学生难以想到的。此时,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实践,然后进行阅读,可对学生的原有经验进行验证和补充,完善认识。教师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助这个关键图文进一步追问:正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如两个怎样的三角形可拼组成一个正方形?图④长方形里有几个三角形?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图形之间的转化等,使数学的学习从生动到深刻,促进深度学习,实现思维拔节。
在绘本《鼓鼓和蛋蛋的梦想》教学中,随着故事情节鼓鼓狼和牧羊女蛋蛋之间发生的故事:鼓鼓狼要取10只羊,第二天蛋蛋把羊5只5只分开,骗过了狼;第三天,蛋蛋把羊6只和4只分开,又骗过了狼;到了第四天,蛋蛋又会怎么做?狼会上当吗?请学生和同桌合作,一人当鼓鼓、一人当蛋蛋,续编故事,并进行角色表演。
以上课例,让学生代入角色,仿佛置身于绘本故事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并表演,可强化儿童对数学绘本的切身体验,全身心沉浸在数学绘本学习之中,激发其数学思维,想办法对数10进行不同方法的分解,以防止羊被狼吃掉,有的把羊分成3和7或9和1等两个不同的部分,还有的甚至想出了分成3只、4只不同的部分,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绘本《鼓鼓和蛋蛋的梦想》时,当学生读到“回到家的鼓鼓心情很不好,这时他看到脚下有几个圆圆的小石头。鼓鼓两只手各拿着5个小石头,然后把两堆合在一起,这不正是10个吗”时,教师引导学生:这么长长的一段话,可以用数字和符号来记一记。师:对比这一大段的文字和用数字符号的记录方式,你有什么想法?生:用数字、符号记录好简洁,很清楚!
又如在绘本《猫画被盗》的教学中,共有多少条不同的逃跑路线?绘本中文字描述如图2,学生读后,觉得信息多,有点糊涂了,难以知道答案,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字将路线图画下来,如图3。
图2
图3
具体的图像呈现,可以简化文字的描述,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一看就懂;文字说明不易理解,但只要转化成图,学生就能明了。将不易用文字解释来清楚表达的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较容易理解的视觉沟通方式,简洁、清晰,数形结合,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也培养了学生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
一本好的数学绘本,图文不只是单向的传输数学知识,而是可以引发讨论且具有值得被讨论的素材,教师应将绘本作为引发对话、沟通想法的媒介,让学生从绘本中不只读到语文,更重要的是读出数学,进而察觉生活情境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并能无痕感悟一定的“儿童哲学”。
如在笔者改编的数学绘本《奇数和偶数》中,创设了如下激发矛盾争辩的情境:
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停止争吵,心服口服呢?请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绘本:①拔河比赛:人数是偶数好还是奇数好,为什么?②投票选择(去看电影还是去乐园玩,A组4人,B组5人)哪组投一次一定能做出决定?人数是偶数还是奇数?为什么?
学生通过对绘本中图画的观察,惊喜地发现习以为常的生活中竟然到处藏着奇数和偶数的运用,开阔了视野,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结。而通过辨析讨论,再阅读绘本中的文字“比赛的时候,把两队的人数加起来,通常是偶数”。“投票人数是偶数可能会出现同票,难以做出决定;投票人数是奇数,可以避免同票,很快做出选择”。学生通过对图文的辨析讨论,得出:奇数和偶数都各有优缺点,都很重要,要辩证地看问题!
在原创数学绘本《谁是正方形丢失的另一半》的教学中,当平面图形找到直角梯形,通过验证发现它是正方形丢失的另一半时,平面图形们都开心地旋转着跳起舞来:这些平面图形旋转起来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想象吗?把你想象到的样子画下来或写下来。
学生随着律动的音乐,在脑海里展开充分的想象:圆旋转成了球的样子,梯形旋转成了杯子、台灯或果冻的样子(即梯台的形状),三角形旋转成了圣诞帽、冰激凌等模样(圆锥形状),长方形旋转成了柱子、饮料罐的模样,等等。有的学生还写下了文字发现:原来平面图形绕着一个点或一条线可以旋转成立体图形(规则或不规则的)。
绘本的图直观形象,可视性强,学生容易理解,被吸引,但一味只停留于欣赏阅读,只是被动接收,久之也会形成视觉与想象依赖,导致思维的惰性,故有时如以上课例所述,通过绘本图文的适当留白,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想象、创造的时空,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数学绘本的“关键图文”是影响学生深究主要数学概念、延伸多样数学学习活动的要素,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数学绘本时,应妥善用好绘本的关键图与文,使数学绘本的功能从阅读的提升,跨界到数学的增能,突出数学核心内容、凸显数学学习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以此实现从读数学绘本的生动到悟数学学习的本质,真正为学生数学的“学”助力。
参考文献:
[1]陈洪杰.更丰富更多元更跨界更有价值[J].小学教学研究,2016(1).
[2]高丛林.小学数学绘本教学价值研究与实践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