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双创教育与“工匠精神”,提升应用型大学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018-06-04 09:41刘伟慈梁瑞生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工匠精神

刘伟慈 梁瑞生

【摘要】应用型大学学生存在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够完善等困境。耦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应用型应用型大学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工匠精神;应用型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02

一、前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智造强国”,人民从追求产品的简单实际应用到越来越追求产品的品质及品味,“双创”与“工匠精神”成为了社会热门话题和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表明了“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是紧密相连的。“工匠精神”体现了职业态度及精神理念,要求不但具备严谨认真的职业态度、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和团队协作的优良作风,更是要有推陈出新的创新品质、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为了中国梦的伟大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也迫切需要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也要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意识,更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工匠精神教给学生的精神理念及价值观,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大胆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成功[1-3]。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并有机耦合工匠精神,将有助于我国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因此,耦合创新创业教育 与“工匠精神”,将极大地提升应用型大学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二、应用型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现状分析

据新闻报道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比重超过30%,而在我国仅为5%,远远落后与全球发展。高校自2002 年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试点,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困境与问题。我国应用型大学学生创新创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缺失“工匠精神”的内涵。现在的社会教育功利性太强,学生选择就读的专业或者工作岗位更注重的是“钱途”和“权途”,忽视了专业素养和内涵,如敬业、爱岗、积极工作、螺丝钉的精神等。

2.学生自身创新创业的意识相对薄弱:很多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消极理念,而不是主动学习以求创新为自己所用。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恒心和毅力、社会责任感弱、做事虎头蛇尾、遇事得过且过、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自己的要求低,在学习和工作中依懒性较强、没有创新,因此他们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亟需提高。

3.教学方法问题:一方面教学内容缺少专业性、系统性,表现形式单一,师生共同面临着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空白体验。另一方面有些教学方法还遵循传统,没有与时俱进,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大学生主要是生活在信息化时代90 后、00 后,不喜欢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的运用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方法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雨课堂等等,多采用板书加PPT 讲述理论知识,没有新鲜感,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激不起兴趣。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临时包佛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人数多几人一台设备,基本上教师操纵,学生以看为主,;动手能力比较差,无法保证学生的技术技能素质。

三、耦合课堂教学与“工匠精神”,提升应用型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为解决上述问题,个人认为必须对症下药做以下幾点整改:

1.重塑工匠精神

(1)首先国家要把学历文凭、技术技能职业资格纳入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中;其次社会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工匠”人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

(2)重新定位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培育“工匠精神”

(3)融入“工匠精神”,进行平台渠道优化。构建行、政、校、企多主体的协同育人平台,多维度进行应用型大学学生 “工匠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多要素实岗育人的效应。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做到覆盖全学程、融入全领域。

(3)优化教育教学,变传统课堂为以生为本,生生合作,师生互动课堂。

(4)强化教师“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能力,通过校内培训、外派研修、入企锻炼、职场竞技等手段锻造专业名师。通过柔性引智,营造智库,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2. 传承“工匠精神”,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工匠精神”不仅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百业兴旺、空前繁荣,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和“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开设专业课堂、第二课堂、图书馆与校园媒体等,让大学生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工业史,传承并强化工匠精神的民族基因,在学习和工作中渲染创新创业的社会风气,确立以工匠精神为本的,适应当前教育环境和世界环境的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

3. 深化“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和专业设置结合起来,提高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4. 践行“工匠精神”,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树立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

四、结束语

应用型大学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 “工匠精神”培育,不仅有助于其更快适应经济转型发展,也是满足企业、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让学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并具有“工匠精神”,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希望的历程,需要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学生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工匠精神”,促进“中国制造”逐步走向“中国智造”和“中国质造”,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

[2] 张立新.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使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4-09(3).

[3] 苏楠. 万钢: 培育工匠精神 促进创新创业[J]. 中国科技产业,2016(4):12-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工商学院2016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大学理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ZL20161206)。

作者简介:刘伟慈,广州工商学院讲师(528138),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技术、光纤通信、光电子技术及系统等。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工匠精神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