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垒
【摘要】数学知识相对抽象,小学数学教育中引入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能够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同时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联系,是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质量与效果的有效措施。那么如何应用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关注点。为此,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渗透路径。旨在加强小学数学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创建体验度更高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情境 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140-02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效果
小学数学教育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是保证教学效果,突出学生学习本位的必要措施。但是数学概念相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设计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元素,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并直观的表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以生活情境为参考,更加能够吸引學生的关注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效果。
(二)培养学生联系实践的数学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而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督促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掌握数学知识应用方法的教学目标。当学生能够完全意识到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后,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发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模式的能力,进而突出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方面的实质性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渗透路径分析
(一)设计生活情境的运算应用题
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中的重点内容,小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也可以将运算知识作为主要的运用方向。生活情境的渗透,需要考量学生的接受与理解效果,将形象化的题型元素,作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原始动力。并在设计应用题的过程中,充分结合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以现实参照物作为描述生活情境的主要方式。例如,在传授学生加法运算的过程中,可以将“超市购物”作为实际生活的参照物。学生将教师提供的采购项和个数一次放入购物车内,最后通过学生的个人运算累加购物车内的商品数量。这时告诉学生现金并不充裕,需要减少购物车内的商品。那么在这样的教学情境设置中,学生充分的理解了加法运算与减法运算的实际应用条件,同时将“人民币”的概念作为参照,便可以由学生自行完成基础运算,并掌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产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主观认知。
(二)开发生活情境的图形构思题
生活情境不仅可以通过运算题渗透到小学数学教育中,同时可以在图形结构的认知环节上,提高学生的图形信息的判断力。以三角形为例,如果单纯画出三角形很难向学生描述其稳定性。而将生活实例引入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之所以稳定的形成条件,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筷子”作为教学工具,用橡皮筋分别将筷子连接成四边形与三角形。指导学生自行推动两个图形,当四边形的筷子发生形变后证明其并不稳定,而三角形的筷子并未发生形状变化,那么可以说明三角形更加具备稳定性。此时,以最为常见的筷子作为教学工具,便可以形象的表达数学图形知识,也更加容易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联系实际问题,因此能够有效创设并渗透生活情境,达到直观阐述数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直观性。
(三)补充生活情境题型讨论机制
将生活情境类的题型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中,无论是运算还是图像信息的解读,都能有效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但是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具备了较强的联想力,激发学生的联想力需要采取讨论机制。在小组讨论中,某一位学生的突发奇想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其他学生的想象空间。而这样的想象空间也是拓展学生拓宽思考维度的有效方式,也会产生运用生活情境解析当前问题的假设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都需要在现实维度予以解析,而小学数学课程中引入生活情境也是提高学生理解效果的必要措施。而学生由生活情境进入教师布置的数学思考空间,主动思考并形成对于数学问题的兴趣爱好,并在不断与生活情境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的现实应用能力。因此,其渗透路径可以在运算、图形、以及讨论环节中有效开发,并最终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郑瑶.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亚太教育,2016(31):18-19.
[2]于洋.浅议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基本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