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我国许多老师在落实《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主要以简单的知识灌输,这一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过于被动,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文立足于这一实际情况,以信息时代之下《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为立足点和核心,对相关的手段改革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的教学效率及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信息时代 建筑力学 课程教学 方法与手段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0-02
一、引言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力学》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有着关键的作用及价值,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之中,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一直以来,老师以简单的课堂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与老师之间的传授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为了能够有效地突破这一不足,建筑力学老师必须要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革新,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研讨
1.发现问题
作为教学环节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发现问题是整个课堂中的精髓以及基础,在提出相应问题的过程之中,老师首先需要分析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切入点保障问题设计的合理性,鼓励和引导学生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全方位的掌握所提出的各类问题,其次老师还需要注重对问题难易程度的控制,以此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分析问题
素质教育明确强调老师需要积极的利用问题式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水平,在落实该教学环节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以分析问题为基础,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实践教学时老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分组讨论以及技术研究的形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解决技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老师可以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采取有效的思维模式。作为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分析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弥补自身在想象力以及逻辑判断力上的不足。在信息化以及科技化时代之下,《建筑力学》的学习模式以及学习范围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问题分析能力仍然是学生综合思维水平的重要考察标准,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提问式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水平,使其将所学习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结合个人的经验积累进行主动的分析以及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个人的成长以及发展。
3.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老师需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结合具体问题的难易程度加强对学生解题过程的引导,要求学生自行地完成相应的问题思考,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保障课堂效率。《建筑力学》所涉及的内容相对较为复杂的,同时学习难度比较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以及障碍,老师除了需要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分析以及理解,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寻求科学的问题解决办法。其次在整个思维以及研究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在恰当的时间段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创造,通过不断的研究以及自主分析来更好地弥补个人在思维逻辑上的各类不足。
4.深化结论
在信息化时代之下,《建筑力学》的内容及环节更为复杂,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在新世纪之下更好地掌握该课程学习之中的精髓以及核心,老师需要立足于前期教学环节落实的实质情况,加强这一阶段的深化以及总结。与其他学科相比,《建筑力学》对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老师需要综合地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對各类专业问题进行内涵以及外延的深入分析以及讨论,从充分地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及价值。其中简单的总结主要是以各种物理意义的适用条件以及适用范围为立足点,积极地通过对结论的延伸来引出新的方法以及新的概念,在对问题进行内涵以及外延的分析和探讨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分析学生的思维模式,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理解,通过这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结论的深化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因材施教的形式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知识背景有所区别,老师不能够采取满堂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是需要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制学习需求,通过对《建筑力学》课程大纲的深入解读,抓住该课程的重点以及难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实现不同的成长及发展。
三、结语
随着科技化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建筑力学》的授课模式以及授课理念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关注该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了能够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以及不足,该专业的老师必须要充分地考虑个人影响因素,不断地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江怀雁.高职《建筑力学》课程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3(04).
[2]葛富文.学好《建筑力学》的几点体会[J].考试周刊,2010(26).
[3]陈春梅.提高高职建筑力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2008(03).
[4]章鸿雁,韦东生.谈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06).
[5]胡兴福主编.建筑结构[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2017Y15)
作者简介:陆近涛(1979.6-),男,汉族,江苏南通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桥梁与隧道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