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菁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教育界所重视,自然也就必然需引起幼儿教育界的关注。目前来说,我国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远远不够,尤其是当前二胎政策下孩子数量的急剧上升,许多孩子面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基于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有限,无法大规模地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替代性方法。基于此,笔者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梳理,提出了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4.034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4-0122-04
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出生开始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0-6岁则是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当中,大中小学阶段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普遍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教师以及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而在学前教育这个阶段,对幼儿健康教育的认识更多得停留在生理上而非心理上。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对人的一生都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并在健康领域中列出“情绪安定愉快”这一目标,并提出“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和“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這两大建议。《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也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儿童受心理虐待的问题在中国家庭乃至幼儿园普遍存在,抚养人或教师对孩子的过度指责和情感忽视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最近频繁报道的虐童事件,不仅仅显现出一些不称职的幼儿教师素养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映射出幼儿教育领域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一种自然、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方式介入的,是适合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方式。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知识。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使幼儿获得保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态度,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预防和矫治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幼儿健康教育内涵广泛,主要包括面向全体幼儿所实施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幼儿专门制定的补救性心理咨询方案与辅导两方面内容。笔者主要关注的是前者。
(二)内容
幼儿教育总目标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风向标。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方面受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制约,另一方面也考虑幼儿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刘文(2008)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划分为爱心教育、探索周围世界的教育、交往教育、自主自理教育、积极的自我意识与主观幸福感的教育这五个方面。姚本先,邓明等人(2004)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帮助幼儿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包括丰富幼儿情绪体验,学会调控情绪,培养积极情绪以及合理发泄不良情绪,学会应付对策;二是帮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技能,包括感知和理解他人情感,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以及恰当地自我评价;三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建立科学、规律的日常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有研究表明,幼儿期形成良好的情绪和社会能力,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而心理素质对良好行为习惯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三个方面。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幼儿构建各种知识和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主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幼儿获得各种经验,掌握一定的技能,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所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全体幼儿所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在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一)在教学活动目标中渗透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也都是从这三个领域考虑来确定活动目标的,其中情感领域本身就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儿童是发展着的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逐步解决幼儿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这也就意味着要在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设置不同层次的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不同个体幼儿面前,对其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所不同,需要教师把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心理健康的目标和任务要纳入各项活动的目标体系,要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活动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热情和投入是学习的基础,特别是要重视幼儿情绪、态度和能力的培养,把它们纳入各项活动目标的重心,从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转向关注幼儿喜欢并乐于参与各项活动。如瑞吉欧科学探索活动“我的影子朋友”,从画影子到看影子,再到探讨影子为什么和脚连在一起、如何让影子消失,之后延伸到利用影子的特点去进行创造性活动。这项探索性活动可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孩子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二)融入教学活动过程当中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例如可以采取角色扮演、讲故事、榜样示范、行为强化等不同的形式,使幼儿能够切身体会,从经验中获得认知与情感的需求。在师生互动时,要注意寻找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赞扬,帮助幼儿发扬优点,弥补缺点,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保障幼儿的幼儿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给予幼儿充足的自由活动和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注重幼儿身心愉悦。同时,要为幼儿提供参与活动的条件和机会,創设适宜的环境,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多动手、动脑与动口,在具体操作中增强幼儿的能力,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三)在教学活动评价中渗透
在评价环节,首先应注重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需要抛弃传统偏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倾向。应更多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方法及从中获得的体验,以激励幼儿为出发点,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与努力,关注幼儿的优点,帮助幼儿进一步发扬优点,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有机渗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于幼儿园教学活动当中,意在强调知识与情感并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性以及在学前教育这一阶段对于培养孩子健全的心智的重要性都决定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是必要的选择。幼儿教师可充分利用教育活动的内容以及相关环境因素,寻找渗透的切人点,不能够为渗透而渗透。虽然幼儿园课程中蕴含丰富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但并非所有内容、任何时刻都可以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尽管社会活动中饱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也并非所有内容的展开都能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部渗透。现实中,幼儿教师过于追求渗透效果,导致课堂秩序无法掌控,使教学活动效果事倍功半。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内部渗透贵在顺其自然,是在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展开的,是有机融合的。因此,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顺其自然,尽量避免渗透的生硬化。
(二)适度渗透
在教学活动中目标有主次之分,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应适时有度。所谓适时,意指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本着渗透的原则,也就是说以教育活动要以实现的预定教育目标为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为辅,不要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致使活动偏离了原定的教育方向,难以实现目标。有度,包括三个方面,即注意渗透的程度、梯度,以及效度。所谓的注意渗透程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宜占据太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也并不代表要忽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注意渗透梯度,即需要深入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及个别差异,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注意渗透效度,即教师要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真正让幼儿参与进来。
(三)灵活渗透
教学活动的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目前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活动目标的情感部分千篇一律,大多数都集中表述为“体验参与的乐趣”。目标的设置不宜过于呆板,要根据具体活动设置符合主题的具体的目标。从活动内容看,各大领域渗透方法应当有所不同。如社会领域结合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活动,恰当选取素材,科学领域则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耳濡目染,而艺术领域关注幼儿直接的情感体验,注重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可以是孩子的内心倾诉,可以是孩子在游戏中的体验,可以是一首歌的感染,等等。总而言之,教学设计的取向要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的参与性与情感体验。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等。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可以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养成教育法和补偿性教育法。养成性教育包括角色扮演法、榜样示范法、行为实践法等,其中榜样示范法又叫情境教育法,能够较好地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补偿性教育法包括行为矫正法和游戏矫治法两种方法。根据活动的内容利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加以渗透,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
(四)及时渗透
除了将事先准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外,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生成性课程是幼儿园课程中较为提倡的课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生成性课程的设计及展开离不开教师的观察与及时干预。而及时渗透,需要教师在孩子需要对其心理进行疏导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回应。例如,一位教师在给孩子们上《像狼一样嚎叫》这堂课上,探讨面对狼群时,小狗“莫卡”会作何反应时,一个孩子非常愤怒地说“烧死他们!”并不停的重复着。这位老师注重到了这位孩子对狼的恐惧以及应激心理,等待孩子释放情绪后,紧紧抱住这个孩子,帮助他缓解情绪并进行解释。
四、结语
总之,教师在制定教学活动方案时,首先要注重幼儿已有的经验,结合幼儿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潜移默化地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其次教师要有较高的反思能力,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心理问题,由此生成新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整合走向生成式、持续发展式与整体性的教育。同时,一日生活、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和时机,因而教师要时刻保持敏感性,随时都可以把握时机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种活动当中,例如可以在午餐环节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在区域活动中倡导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行为,养成积极主动,乐于交往的心态;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自己选择主题,自己创设环境、准备材料,让孩子在自由的游戏环境中养成自主、自立、自强的意志与品质,尤其在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通过自定规则,遵守规则,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