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凤,周翔海,张秀英,张雅静,付佐娣,王连英,赵翠伶,郭光霞,孔祥双,纪立农*,刘力戈
2013年发表的数据结果显示,我国已经成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率最高的国家,也是影响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慢性病之一[1]。2009年原卫生部颁布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卫妇社发〔2009〕98号),已经把糖尿病管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2]。但是,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仍存在着重治轻防、预防为主观念不强,防治能力不足等一些问题[3]。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生活方式各有不同,慢性病患病特点也有差异。结合各地区特点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有待完善。了解各地区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达标率等,可为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糖尿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提高糖尿病管理的成效。本研究基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3—2014年在北京市平谷地区进行的视网膜病变患病率调查队列研究,对京郊平谷地区糖尿病现况进行调查,拟为制定符合本地区的糖尿病防治、社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1.1 研究对象 2013年6月—2014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联合北京市平谷区医院组成的调查组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平谷地区部分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研究。首先从平谷区16个乡镇中随机抽取5个乡镇,2个街道中随机抽取1个街道;再从抽取的每个乡镇中随机抽取5个村庄,从抽取街道的14个社区中随机抽取7个社区;最后根据平谷区25~75岁人口性别和年龄比例,利用Stata 10.1软件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不同样本地区男女各年龄段抽取相应的受试者数量,拟在乡镇和城市地区分别抽取2 500例居民。所有调查对象均居于平谷地区5年及以上,育龄期妇女需排除妊娠。本研究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样本量计算依据普通人群中糖尿病视网膜患病率,在已有的国际视网膜病变阈值3个基于人群的研究中,任何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9.3%~15.8%,由于没有基于我国人群的研究,与假设的任何视网膜病变患病率8.0%相比,在统计学效力0.8时,检出9.3%任何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的单样本量为n=3 565。当应答率为80.0%时,需要的样本量为n=5 000。本研究最终抽取5 004例居民,其中农村居民2 504例,城镇居民2 500例。
1.2 研究方法 (1)采用自行设计的居民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经济状况)、饮食及运动习惯、吸烟及饮酒史、月经及婚育史、基础疾病病史和家族史,药物及手术史。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平谷区医院内分泌科医护人员及平谷区社区服务站全科医生及护士承担调查员,对居民进行现场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问答方式由调查员代写。电话通知受试者参加本调查研究,最终4 006例居民同意参加现场调查并现场签署知情同意书,应答率为80.1%。共发放问卷4 006份,回收有效问卷4 00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9.9%。(2)由接受过培训的上述调查员对居民进行体格检查,主要内容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心率、血压等一般体格检查项目。(3)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对调查问卷中无糖尿病病史的居民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检查当天居民应空腹8 h以上。
1.3 糖尿病诊断和控制标准 依据1999年WHO诊断标准[4],本研究将糖尿病定义为:(1)空腹血糖≥7.0 mmol/L;(2)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2 h血糖水平≥11.1 mmol/L;(3)既往被明确诊断糖尿病;(4)正在使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本研究居民满足以上4项中的1项即定义为患糖尿病。参照中国糖尿病2010版指南[5],以糖化血红蛋白<7.0%为血糖达标控制标准。本研究中估算出的总人群DM患病率是指符合上述DM定义的居民数与总人群数的比值;DM知晓率是指既往明确诊断的DM患者与符合上述DM定义的居民数的比值;DM治疗率是指符合上述DM定义和已知DM患者中进行治疗的比例;DM达标率是指已知DM患者中接受治疗后血糖水平达到标准(糖化血红蛋白<7.0%)的比例。
1.4 统计学方法 由于不同样本地区、性别、年龄组的抽样比例不同,样本的代表性也不同,故根据各阶段的抽样比例以及平谷区不同性别25~75岁人口各年龄构成比计算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总抽样比例,并取其倒数作为其权重,统计分析时进行加权处理。具体抽样比计算方法如下。北京市平谷区人口中农村人口约占76%,城镇人口占24%。针对某年龄段农村受试者,抽样比=76%×(5/16)×(5/该镇村数)×(该年龄段所需样本数/该村人数);针对某年龄段城镇受试者,抽样比=24%×(1/2)×(7/14)×(该年龄段所需样本数/该村人数)。权重=抽样比的倒数。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Z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样本的基本情况 4 002例居民中,年龄资料缺失2例,性别缺失1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为(50.3±11.8)岁。其中男1 962例(49.0%),平均年龄为(50.0±11.9)岁;女2 039例(51.0%),平均年龄(50.5±11.6)岁。城镇地区居民1 805例(45.1%);农村地区居民2 197例(54.9%)。
2.2 估算出的总人群DM患病率 估算出的总人群DM患病率为18.0%〔95%CI(17.9%,18.1%)〕。其中男性DM患病率为19.9%〔95%CI(19.8%,20.0%)〕,女性DM患病率为16.1%〔95%CI(16.0%,16.2%)〕,男性和女性DM患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 095.526,P<0.001);城镇居民DM患病率为19.4%〔95%CI(19.2%,19.6%)〕,农村居民DM患病率为17.4%〔95%CI(17.3%,17.5%)〕,城镇和农村居民DM患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9.107,P<0.001);不同年龄段居民DM患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 003.907,P<0.001),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χ2趋势=19 255.924,P<0.001,见表 1)。
2.3 估算出的总人群DM知晓率 估算出的总人群DM知晓率为53.0%〔95%CI(52.7%,53.4%)〕。其中男性DM知晓率为49.7%〔95%CI(49.2%,50.2%)〕,女性DM知晓率为56.9%(95%CI(56.4%,57.4%)〕,男性和女性DM知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8.569,P<0.001);城镇地区DM知晓率为53.5%〔95%CI(52.9%,54.1%)〕,农村地区DM知晓率为52.8%〔95%CI(52.4%,53.2%)〕,城镇和农村地区DM知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27,P=0.045);40~44岁所有患者以及70~75岁男性、30~34岁女性患者DM知晓率较低,分别为30.5%、37.4%、37.2%(见表2)。
2.4 估算出的总人群DM治疗率 符合本研究定义的DM患者治疗率40.9%〔95%CI(40.6%,41.2%)〕,其中男性DM患 者36.2%〔95%CI(35.7%,36.7%)〕, 女 性46.3%〔95%CI(45.8%,46.8%)〕,男性和女性DM患者治疗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1.582,P<0.001);城镇地区DM患者治疗率为44.0%〔95%CI(43.4%,44.6%)〕,农村地区39.4%〔95%CI(39.0%,39.8%)〕,城镇和农村地区DM患者治疗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488,P<0.001);30~44岁DM患者治疗率较低,为12.0%~25.1%(见表3)。
表1 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居民DM患病率比较〔%(n/N)〕Table 1 DM prevalence among residents by gender,address and age
表2 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居民DM知晓率比较〔%(n/N)〕Table 2 Awareness rate of DM among residents by gender,address and age
表3 不同性别、地区、年龄符合本研究定义的DM患者治疗率比较〔%(n/N)〕Table 3 Rate of receiving diabetes-related treatment in residents diagnosed with DM by the criteria used in this study by gender,address and age
已知DM患者的治疗率为77.1%〔95%CI(76.7%,77.5%)〕。其中男性72.9%〔95%CI(72.3%,73.5%)〕,女性81.5%〔95%CI(81.0%,82.0%)〕,男性和女性已知DM患者治疗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374,P<0.001);城镇地区已知DM患者治疗率为82.3%〔95%CI(81.7%,83.0%)〕,农村地区74.7%〔95%CI(74.2%,75.2%)〕,城镇和农村地区已知DM患者治疗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413,P<0.001);30~岁和35~岁患者治疗率分别为29.5%和21.9%(见表4)。
2.5 估算出的总人群DM治疗达标率 已知DM患者治疗达标率为36.5%〔95%CI(36.0%,37.0%)〕,其中男性37.3%〔95%CI(36.7%,38.0%)〕,女性35.7%〔95%CI(35.0%,36.4%)〕,男性和女性已知DM患者治疗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1,P=0.001);城镇地区达标率为44.6%〔95%CI(43.8%,45.5%)〕,农村地区32.8%〔95%CI(32.3%,33.4%)〕,城镇和农村地区已知DM患者治疗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429,P<0.001);25~44岁DM患者治疗达标率为0~35.4%,见表5。
2010年由宁光教授牵头的全国调查并于2013年发表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DM患病率为11.6%〔95%CI(11.3%,11.8%)〕,知晓率为30.1%〔95%CI(29.1%,31.1%)〕,治疗率为25.8%〔95%CI(24.9%,26.8%)〕,控制率为39.7%〔95%CI(37.6%,41.8%)〕,且男性、年龄较大、城市居民、居住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较高[1]。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京郊平谷地区DM患病率(18.0%)、知晓率(53.0%)、治疗率(40.9%)高于2010年全国水平,但控制率(36.5%)低于全国水平。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城镇、年龄较大的居民DM患病率高于女性、农村、年龄较小的居民,DM患病率在性别、年龄、地区分布方面与上述研究中我国总体的分布趋势一致。
表4 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已知DM患者治疗率比较〔%(n/N)〕Table 4 Rate of receiving diabetes-related treatment in residents diagnosed with DM prior to this study by gender,address and age
表5 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已知DM患者治疗达标率比较〔%(n/N)〕Table 5 Rate of achieving the control target of glycaemia in residents diagnosed with DM prior to this study by gender,address and age
本研究进一步对不同年龄段DM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达标率进行了探讨。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DM患病率高于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京郊平谷地区成年人DM知晓率(53.0%)高于全国水平,这与本研究知晓率的定义有关[1]。为了解该地区DM患者的知晓情况,在本研究中探讨的是已知DM患者在总体DM患者的比例,而不是在整个调查人群中的比例。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上述定义的提前下,仍有47.0%的DM患者不知道已患病,尤其是40~44岁所有患者以及70~75岁男性、30~34岁女性患者DM知晓率较低,分别为30.5%、37.4%、37.2%。在DM治疗率方面也表现为45岁以下人群较低,其中30~44岁DM患者治疗率为12.0%~25.1%。在达标率方面表现为50岁以下人群尤其是女性人群总体达标率较低。此外,本研究还分析了已知DM患者的治疗率,显示仍有22.9%的患者没有接受任何治疗,这些患者的达标率仅为36.5%。提示应该在该地区加强DM相关知识的宣教,规范社区高危人群的筛查,重点针对45岁以下人群进行DM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DM。董忠等[6]2008年对北京市18~79岁22 206名常住居民的慢性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DM患病率为6.1%,进一步说明平谷地区DM患病率不仅高于全国水平,在北京市范围内也处于较高水平。此外,2003—2004年笔者曾对京郊平谷地区2个社区的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进行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居民DM患病率为9.0%[7],低于本研究DM患病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平谷地区DM患病率仍然处于增长阶段,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控制。
2型糖尿病(T2DM)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血管疾病是导致DM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8]。UKPDS研究显示,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产生的代谢记忆效应可以带来远期心血管获益,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9]。我国学者最新发表的随访人群超过50万的大型研究结果显示,DM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对风险较非DM患者明显增高,排名第1位的死亡原因为缺血性心脏病,且农村地区DM患者死亡率高于城市地区[10]。平谷地处北京东北部,经济水平欠发达,但该地区近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但因地区人口构成以农业、山区及半山区人口为主,知识层次、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这些因素可能与本研究结果提示的DM患病率高而知晓率、治疗率及达标率低有关。同时,国内最新研究结果也表明,具有上述特点地区的DM患者更易死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1]。因此,在该地区急需建立科学的DM社区双向转诊体系,加强健康宣教,提高DM综合管理水平,提高DM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须结合本地区DM流行现况及特点制定合理的DM三级防控体系,包括早期识别高危人群,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早期治疗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积极干预已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京郊平谷地区DM患病率高于全国水平,男性和55岁以上女性是DM高发人群,DM知晓率、治疗率及达标率较低,尤其在45岁以下患者中更为显著。京郊地区DM防控形势严峻,需要结合本地区特点制定相关的筛查、治疗及综合管理措施,尤其应加强中青年对DM的认识及血糖综合管理。
作者贡献:李玉凤、周翔海、纪立农进行试验设计与实施;李玉凤撰写论文、成文并对文章负责;张秀英、张雅静、付佐娣、王连英、赵翠伶、郭光霞、孔祥双进行试验实施、评估、资料收集;纪立农、刘力戈进行质量控制与审校。
本文无利益冲突。
[1]XU Y,WANG L,HE J,et al.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JAMA,2013,310(9):948-958.DOI:10.1001/jama.2013.168118.
[2]原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Z].2009.
[3]赵欣.慢病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3):42-44.DOI:10.3969/j.issn.1008-1089.2012.03.013.ZHAO X.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J].Chinese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2,40(3):42-44.DOI:10.3969/j.issn.1008-1089.2012.03.013.
[4]World Heath Organization.Dept.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EB/OL].[2018-01-12].http://www.who.int/iris/handle/10665/66040.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
[6]董忠,李刚,谢瑾,等.北京市成年人主要慢性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3):357-358.DOI:10.11847/zgggws2010-26-03-52.DONG Z,LI G,XIE J,et al.Preval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m chronic disease among adults in Beijing[J].Chin J Public Health,2010,26(3):357-358.DOI:10.11847/zgggws2010-26-03-52.
[7]李玉凤,陈伟,潘慧,等.北京市平谷区居民代谢综合征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8):601-603.DOI:10.3969/j.issn.1006-6187.2009.08.010.LI Y F,CHEN W,PAN H,et al.The survey on 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the residents of Beijing Pinggu District[J].China J Diabetes,2009,17(8):601-603.DOI:10.3969/j.issn.1006-6187.2009.08.010.
[8]KANNEL W B,MCGEE D L.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Framingham study[J].JAMA,1979,35(1):2035-2038.
[9]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 Group.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UKPDS 33)[J].Lancet,1998,352(9131):837-853.
[10]BRAGG F,HOLMES M V,LONA A,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diabetes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of China[J].JAMA,2017,317(3):280-289.DOI:10.1001/jama.2016.19720.
[11]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DOI:10.1056/NEJMoa0908292.
(收稿日期:2018-01-18;修回日期:2018-03-30)
(本文编辑:石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