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F绍兴高职教育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2018-06-03 07:14曹春嫚
商情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绍兴

曹春嫚

【摘要】绍兴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但绍兴目前的高职教育还无法完全对接和满足这一需求。绍兴高职教育和产业转型升级在办学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办学形式结构方面等方面还存在供需矛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绍兴高职教育需要通过提升办学层次结构、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办学形式结构,对接绍兴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教育;产业转型升级;绍兴

[Abstract] haoxing'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ve higher demand for skilled talents, but Shaoxing's current higher voca- tional education is not able to fully meet this demand. There is still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school level structure ,pro- fessional structure and school form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Shaoxing'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s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level structure, adjust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nd innovate the structure of school form, and meet the talents demand of Shaoxing'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so a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words]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Higher vocation- al educati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Shaoxing

一、引言

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履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使命。高职教育要顺应社会发展大势,主动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的需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高职教育供给结构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提高供给侧质量与效率,实现供给同需求有效对接和匹配,推动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整体提升。在“十二五”期间,绍兴高职教育发展较快,但仍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这一“需求侧”提出的需要。绍兴高职教育这一“供给侧”急需对其结构进行改革,解决供给和需求间的矛盾,使高职教育为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支撑。

二、绍兴产业结构现状及转型升级方向

绍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是深入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的必然选择。绍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形成了“需求侧”。

(一)绍兴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市经济总量稳步增加,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总体来讲,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产业逐渐迈向中高端水平,集群优势明显,高端纺织、先进装备制造等更具竞争优势,文化旅游、生命健康等逐渐成为支柱产业,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

产业结构不仅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结构,还包括各产业内部细分行业的结构。近年来,绍兴市积极以转型升级破解发展难题,各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50家市级以上美丽生态牧场通过验收,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42个,新增省出口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3个。二是工业结构调整深度推进。2016年实现规上工业利润575.49亿元,增长8.5%。规上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7%,占规上工业比重32.8%,规上装备制造业、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4%、12.1%。制定了黄酒原产地保护和产业发展布局规划,推动黄酒企业集合集聚。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实施服务业“百项千亿”工程,全年完成服务业投资1551.59亿元,增长18.5%。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东方山水等重点项目顺利投入运营,实现规上文化产业增加值81.76亿元,增长6.2%;旅游总收入880亿元,增长15.4%。

(二)绍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绍兴市应主动适应新常态,抓紧落实新举措,积极谋求新发展。绍兴不仅要努力提升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还应促进各产业内部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产业的整体升级。

一是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施品质农业“双十”工程,培育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建成市级以上美丽品质产业园和美丽生态牧场。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效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打造农业区域品牌,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二是继续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坚持提质为本,按照“世界领先”的目标,确立能源、排水、排气等具体标准,明确印染产业改造升级的技术路线和产业政策。进一步提升高端纺织、绿色化工材料、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市场领先地位。大力扶持黄酒、丝绸、越窑青瓷、茶叶、珍珠等产业发展,依托新技术、新品牌、新营销模式等,培育一批龍头企业,使历史经典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三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抓住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机遇,制订“互联网+”实施计划,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培育生命健康产业,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提升发展金融、物流、设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养老、家政、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

四是做大做强文化和旅游业。制订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建立文化和旅游产业基金,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培育重点文化企业,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文化、旅游、创意融合发展,努力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着力推进全市游,统筹曹娥江、浦阳江和鉴湖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化中国兰亭旅游度假区、会稽山旅游度假区、柯岩旅游度假区等功能区布局。

三、绍兴高职教育供给结构问题

目前,绍兴有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等四所高等职业学院。由表l可以看出,2015年绍兴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数8628人,招生数10783人,在校生数29607人。共有教职工1929人,其中正高职称35人。校园总占地面积126.0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4.0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34.08万册。

近年来,绍兴高职教育以行业和社会需求为指向,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力地支撑了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但与绍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相比,绍兴高职教育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

(一)办学层次结构问题

从需求侧来讲,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市场对较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绍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被高新技术产业替代,文化、旅游、健康护理等服务业亟需发展。与此相适应,绍兴就业结构也将随之改变,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对人才规格层次的需求也将呈现多元化趋势。通过走访绍兴市人力资源市场发现,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有较高要求。从供给侧看,大部分市场求职者,特别是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供需对比可见,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岗位空缺均大于求职人数,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差额较大。供求不匹配,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并存的局面。可见,目前绍兴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二)专业设置结构问题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是衡量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指标。目前,绍兴共有4所高职院校,每所学校的系部约8个,专业约20个以上。总体来讲,专业设置种类丰富,但专业结构存在问题。

第一,专业集中程度高,存在同质化问题。绍兴高职院校的财经商贸、设计艺术这两大类普适性较强的专业设置较多,较为集中。在4所高职院校中,有三所开设了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产品(包装)设计等专业。专业重复设置现象较为严重,同质化程度较高,增加了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第二,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不够匹配。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产业结构,了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但是绍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却并未与本地区产业结构密切结合。绍兴作为制造业发达的省份,制造大类专业不多,而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却最多。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纺织、黄酒行业,目前只有一所学校设置了相关专业,且规模较小。

第三,新兴优势专业不突出。“十三五”期间,绍兴努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培育生命健康产业。提升发展金融、物流、设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养老、家政、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但是,绍兴高职院校还未设置相应的新兴优势专业,与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无缝对接。

(三)办学形式结构问题

高职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激发高职教育的活力,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且可以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目前绍兴高职教育的办学形式结构基本可分为公办和民办两种。目前,绍兴共有4所高职院校,其中3所为公办,仅1所为民办。由此可见,绍兴高职教育的办学形式结构以国有公办为主,企业和社会民办高职院校很少,办学形式单一,高职教育市场未被激活。与其他周边地市相比,绍兴高职教育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在办学形式上还没有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尚未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

四、优化绍兴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的政策建议

今后,绍兴应大力对高职教育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升办学层次、调整专业设置、豐富办学形式,促进绍兴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的优化,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转型结构之间的有效对接。

(一)提升办学层次结构,完善绍兴高职教育体系

在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为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绍兴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提升高职教育层次结构,完善高职教育体系。

一是打造前后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扩大绍兴中高职一体化招生的规模,丰富一体化形式,“3+2”、“2+3”、五年一贯制等多种方式并存。同时,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也可以联合培养学生,尝试高职本科一体化,开展高职与本科前后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从而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到本科的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

二是在高职院校试点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绍兴各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本校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积极申报和尝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先进行少量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试点,面向社会公开招生,同时也可考虑本校专科生升本的要求。目前绍兴个别学校的个别专业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但规模还十分有限。

三是助推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因此,助推普通本科院校或普通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层次高职院校转型,可以弥补高职教育层次较低的缺陷,也是本科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对接产业结构

绍兴高职院校应牢牢把握绍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积极主动与绍兴产业结构实现无缝对接,根据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新兴产业的培育等因素,结合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所在地区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

一是统一整合部分专业。针对绍兴高职院校专业集中、同质化等问题,绍兴应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对专业进行适当的归整、合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形成各校的优势专业。同时,对于部分传统落后、不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可以考虑直接撤销,为开设其他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专业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和资源。

二是各院校努力发展特色优势专业。各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已有的办学条件和当地特色,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专业,培养高水平的技能人才,改变目前各专业全面铺开、力量分散、水平均一般的现状。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可以发挥农业经济管理系的现有优势,积极响应绍兴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号召,发展绿色农产品、生态农业经营管理等特色优势专业。黄酒、绿色纺织、文化旅游等专业也是可供发展的特色专业。

三是增设适应新兴产业的新专业。高职院校要顺应新趋势,准确把握所在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为所在区域和行业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绍兴目前计划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并支持发展金融、物流、设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养老、家政、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绍兴各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条件,筹建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新专业。

(三)创新办学形式结构,实现多样化发展

绍兴高职教育要努力转变现有的办学形式和管理体制,加大对民办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非学历、非全日制教育,形成多元化的办学形式结构。

一是多方力量共同发挥高职院校办学主体的作用。目前,绍兴高职院校以公办为主,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比较固化,不利于高职教育的长远、灵活发展。一方面,应调整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积极适应高职院校的新变化、新发展,拓宽高职教育的经费来源,实现产教融合。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发展民办高职教育。民办是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力量,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民办高职教育的资金支持。提高民办教师的待遇。为民办高职教育营造一个公平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其充分发挥自主权,突出特色,为高职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形成公办与民办高职教育互补发展的办学格局。

二是积极开展非学历、非全日制教育。高职教育与行业对接紧密,能为行业发展提供专业对口的人才,是其一大优势。一方面,绍兴高职教育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应兼顾发展非学历教育,以自身优势专业为依托,面向企业承接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绍兴各行业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升办学效益。另一方面,绍兴应适度发展非全日制高职教育。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很多企业的工程师、高级技工等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技能,但理论知识比较欠缺,阻碍了其专业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针对这种情形,可以提供半工半读、网络教育等各种切实可行的方式,使其有机会接受非全日制的高职教育,为其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创造条件,更好地适应绍兴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南旭光.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創新发展的问题、矛盾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7):7-13

[2]张旭刚.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维透视:逻辑、内涵、路径及保障[J].职教论坛,2016(28):57-61

[3]花鸥,曾庆琪.供给侧结构改革下高职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和结构角度[J].职教论坛,2016(18):17-22

[4]葛晶.浅析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与辽宁产业发展的适应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9):245-246

[5]殷宝庆.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J].职教论坛,2016(19):67-71

[6]吕景泉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15—19

[7]栾永斌.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与路径探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7(7):1-4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绍兴
清白泉
绍兴大闯关
我的家乡绍兴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