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杰 ,周磊山
(1.北京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北京 100044;2.神华集团战略规划部,北京 100011)
能源企业运输系统是有别于一般运输企业的特殊运输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能源运输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运输规模的形成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类隶属于能源企业的运输系统逐步受到关注。运输系统的发展离不开效益,效益是任何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和追求,直接影响着系统生存和发展,从效益提升角度研究能源企业运输系统的发展问题,是最好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能源企业运输系统是一类特殊的运输系统,它由企业投资兴建,隶属企业所有,服务企业需要,承担企业生产经营所涉及的材料、产品和设备等物资运输的基础设施。它具备了一般运输企业运输系统的经营性和公益性,外部性和内部性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特性,两者在建设目标、服务对象、表现形态、发展模式上有本质区别。
1.建设目标差异。能源企业运输系统属于企业自有运输系统,主要服务于能源企业能源产品运输需要,在此基础上视运力富余情况适度对外开放富余运力。而运输企业的运输系统则是按照运输市场需求建设,对所有潜在需求用户提供唯一服务。
2.服务对象差异。能源企业运输系统具有相对单一和稳定的服务对象,即企业能源产品,例如神华运输系统是专业的煤运系统,运输煤炭相关产品。而运输企业提供的是针对不同运输对象的位移服务,设施因服务对象多样而种类各异。
3.表现形态差异。能源企业运输系统连接产业上下游,服务生产与消费,是企业一体化的重要环节,运输效率影响整体效率,运输效益影响产业效益。而单一的运输企业仅仅作为服务提供商存在,没有上下游的产业依托,没有固定的服务对象和市场。
4.发展模式差异。能源企业运输系统最终目的是通过运输系统提升能源企业能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能源产品和能源产业链的价值最优。运输企业运输生产目的则是通过提升运输服务质量,提升运输量,从而提升市场占有率,实现运输效益最大。一个注重产业链价值,一个注重运输自身,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差别。
即便如此,能源企业运输系统仍是社会能源运输的重要组成,也可以作为市场主体参与运输市场竞争,利用灵活的营销手段提供多样的运输服务,满足能源市场运输需求。因此能源企业运输系统与运输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将随着运输市场的变化,运输系统的发展不断的深入。
效益是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是某种活动所要产生的有益效果及其所达到的程度。由于效益是所有活动的追求,因此它与运输产业发展有着特殊的关系,运输系统的发展需要运输效益提升作为动力,运输效益的提升又促进了运输系统的发展,运输系统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运输效益提升的过程。
然而对运输产业而言产出并非效益,不能简单把效益与产业产出划等号。如果产出的增长低于投入的增长,那这样的增长没有任何意义。同时,如果产业发展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那么这种效益就是有害的;对运输发展而言利润也并非效益。利润是产出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效益的组成,但利润不等同于效益。效益与利润变化并非一致,有时通过增加生产要素追求利润的提升有可能带来效益的下降;衡量效益的关键是投入产出比。效益是有效的输入量对输出量的比值,运输产出比越高,即产出增长速度高于投入增长,效益越高,此时运输产业已经进入良性循环,可以依靠发展实现产出的高效和有序。
鉴于能源企业运输系统的特性以及与效益的发展关系,我们将能源企业运输系统效益定义为能源企业运输系统投入和运输系统对社会提供服务的产出对比关系。投入主要包括运输基础设施投入及日常经营投入,产出涵盖运输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研究能源企业运输系统效益需要从总体上衡量经济效益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借鉴效益的分类关系,进一步将能源企业运输系统不同类型的投入与产出梳理为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运输系统基本投入与产出的财务账户之间的关系,称为能源企业运输系统显性效益。它是运输系统在经济活动中的收益性成果,以数据形式直接反映于企业财务账户之中,可用货币进行计算和衡量。二是运输系统基本投入与运输产品竞争力变化产生间的关系,称为能源企业运输系统的转移效益。它是由运输系统创造,但不体现于运输财务账户,而体现于运输产品因运输位移而产生的效益变化。三是运输系统投入与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称为能源企业运输系统隐性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无法用货币精确衡量,体现运输系统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显性效益较转移效益和隐形效益更为直接和明显,它可以用若干经济指标来计算和考核,转移效益和隐性效益须借助其他方式间接考核,但是任何效益都将影响运输系统整体效益。研究运输系统效益的最终目的是找到提升效益的方法,实现运输系统可持续性发展,从形成机理入手是最为便捷的研究途径。
1.能源运输需求是实现运输系统显性效益的前提。市场需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所有经济活动都围绕着需求展开。能源企业运输系统必须提供适应需求、满足需求、匹配需求的运输服务,提升运输系统效益。
2.运输系统建设是实现运输系统显性效益的基础。任何运输活动都必须依托运输基础设施实现。只有通过合理的运输系统规划和建设,才能形成合理的运输规模,产生预定的经济效益。
3.运营管理能力是实现运输系统显性效益的关键。所有的提升最终都将依靠运输系统管理能力来实现。运营管理能力实际上是对运输系统的掌控力,也是决定运输系统能力发挥的最终途径。
4.运输技术水平是提升运输系统显性效益的手段。运输技术进步使生产力要素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发展不再仅仅依靠数量扩张,而是通过效率的提升,实现效益的增长。
1.发展模式是运输系统转移效益实现的根本。能源企业会因发展需要围绕着主业逐步拓展相关产业,实现产业链的不断增值,运输系统会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最终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图1 能源企业运输系统显性效益形成机制示意图
2.一体化管控是运输系统转移效益实现的保证。强有力的一体化管控是产业链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增值的保障。一体化管控可以实现上下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通过协同效应实现产业链的效益增加,实现运输系统转移效益。
3.运输竞争力是运输系统转移效益实现的基础。运输系统竞争力不仅影响运输显性效益,还影响转移效益实现。运输竞争力体现于管理、成本、服务等方面,并可通过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价值转移,最终体现于转移效益。
图2 能源企业运输系统转移效益形成机制示意图
1.能源资源空间分布是间接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能源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打破能源资源限制,实现能源资源空间移动,是社会发展对能源运输的根本要求。
2.生产与消费的分离是隐性效益产生的重要原因。原料与产品、产地与消费地的分离,必然产生能源运输需求,为保证生产的连续性,需要依托发达的能源运输体系服务于能源运输需求。
3.能源需求多样性是隐性效益产生的直接原因。由于社会对能源需求的多样性,在追求“质”与“价”平衡的过程中,能源运输需求应运而生,这也是能源运输系统社会效益的体现。
从效益属性上看,能源企业运输系统效益包含两方面:一是运输系统自身生产的效益即显性效益和隐形效益;二是因运输系统而实现的转移效益。研究能源企业运输系统需要紧紧围绕运输产业自身发展和运输产业对产业链贡献两条主线,通过增强运输系统竞争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最终实现产业链效益提升。效益提升策略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宏观维度解决资源配置、运输需求与运输系统、运输结构的匹配问题,从系统匹配角度研究系统效益提升途径;微观维度则是从运输效益构成出发,研究具体的提升策略。
图3 能源企业运输系统隐性效益形成机制示意图
1.从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提升系统效益目的是缓解资源的稀缺性与产业发展与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是解决矛盾的关键。优化资源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具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第一资源要素,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创造效益的源泉;财力资源是能源企业拥有的物资资产和金融资产的货币表现;物力资源是企业自发展过程中物资资料的直接实物条件,包含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核心,优化财力资源配置是关键,优化物力资源配置是重点。
2.从需求与供给匹配方面:能源企业运输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它随时间不断迁移和完善,通过各子系统相互作用达到整体协调,同时通过与外界不断的能量交换实现系统平衡。集疏运系统协调是能源运输系统发挥最大能力,实现最大效益的最有效方式。但是实现的集疏运系统并非是能力协调的系统,存在系统匹配程度的差异。特定的运输需求条件下研究集疏运规划和建设,平衡集疏运系统,是提升能源运输系统效益的关键。
1.从显性效益提升方面:提升显性效益可以通过增加收益和控制支出实现。运输系统运量决定收益,运输价格一定,系统运量越大,运输系统显性效益越大。由于运量受运输需求和供给影响,提升运输需求或者运输供给均可实现运量提升。相比运输供给,增加运输需求是提升运量的根本,建设能源物流园区,拓展运输节点功能将实现运输潜在需求;控制运输系统支出是从运输线路和节点的角度实现运输调运和库存控制的优化。运输合理化关键是运输路径优化,通过路径优化以最小的运输成本实现既定的运输目标。库存控制可以减少产品在运输系统的存留,提升运输系统周转,降低产业链支出。
2.从转移效益提升方面:运输是能源产业的相关环节,运输系统转移效益体现了能源产品运输对象的最终价值,是核心竞争力所在。某种意义上,运输转移效益所产生的价值远远高于运输显性效益,即对产业链贡献度要重要于运输自身效益。提升转移效益,实质上是提升运输系统对产业链的贡献度,需要加强能源企业的一体化管控。推动运输系统向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转型,构建基于能源的产业发展平台,逐步推进能源企业一体化组织形态向以能源企业为主的企业间网络组织形态转变。
3.从隐性效益提升方面:能源企业运输系统的社会效益由运输系统的社会性决定。提升社会效益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同时要依靠技术创新。虽然是企业自有运输系统,但是依照国外发展经验和中国能源运输形势,企业自有运输系统终将对外开放,这是由运输系统互联互通的特性决定。技术创新是提升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目前通过机车牵引、车体轻量化、转向架技术、线路通信等方面对我国重载运输的探索,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符合绿色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建设重载运输专用通道,带动通道沿线经济发展,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等,提升运输系统的社会效益。
运输系统伴随着大型能源企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规模。国外猎人谷、必和必拓,国内神华、伊泰、潞安、陕煤化、国电投等大型能源企业都已经形成了与能源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能源运输系统,对此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能源企业运输系统特征,以效益为切入点,将能源企业运输系统效益分为显性效益、转移效益和隐性效益三方面,从资源配置和需求供给的宏观维度提出了人力、物力、财力,集疏运平衡的策略;从系统效益构成的微观维度提出了建设物流节点、优化运输路径、控制库存成本,构建产业平台、加强产业管控,转变发展理论,提升技术创新等效益提升策略。
[1]王军.电信网效益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
[2]王卓君.铁路运输企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3]鲁放.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效率理论[D].北京交通大学,2016.
[4]侯章华.铁路运输通道社会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5]谢尧,1998.铁路运输企业的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理论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经济(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