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华 崔荷英 崔昊震
(延边大学中医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黄栗是壳斗科植物栗(Castanea mollissima BI)的干燥种仁,故又称干栗。它是朝医中的太阴人药,其功能为开肺之胃气而进食消食、补脾和胃、止血,主要用于治疗太阴人食滞痞满、脚跟无力、不思饮食、痢疾及腹胀浮肿等病症[1]。为探讨我国朝鲜族传统用药特点,现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朝医学》、《东医寿世保元》、《东医四象新编》、《东医四象本草》等专著中所记载的94首太阴人方中的628味朝药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中黄栗的用药特点及选方配伍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太阴人方剂的628味朝药中,单味药物出现频次依次排列结果为:桔梗(54次,8.60%)、麦门冬(46次,7.32%)、黄芩(43次,6.85%)、莱菔子(37次,5.89%)、五味子(35次,5.57%)、麻黄(35次,5.57%)等,其中黄栗排在第14位(20次,3.18%)。
为进一步阐明黄栗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及构成药对的关联,本研究又对太阴人方中所涉及到的2466个药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总结出与黄栗配伍的频次情况。见表1。
表1 与黄栗配伍频次表
传统药物剂量的大小及其在复方中所占的比例可代表该药的典型功效及用药范围。本研究以朝医经典著作为依据,归纳、分析了太阴人药黄栗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的剂量多少与主治范围等问题。见表2。
表2 黄栗使用剂量表
四象医学启于《内黄帝经》,发于《伤寒论》,以人的天禀、脏器大小及其脏腑机能差异等诸多因素为前提,分析和探讨不同体质人群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性情,及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对某些特定疾病的易感性和倾向性等一系列问题,对预测疾病发生及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太阴人天禀“肝大肺小”,尤以肺虚过燥、肝火易盛为主要征象,故其所用之药多为开宣肺气、补肺养阴及泻肝降火之品。在研究中发现,高频次出现的单味朝药多为宣肺养阴、清肺润燥之品,甚至有时不惜用麻黄等辛温峻剂来开宣肺气,此举与《内黄帝经》中“随其性者为补”之“苦欲补泻”思想不谋而合。此外,太阴人之“肝大”易致木旺,木旺则乘土;“肺小”易致金虚,“子病及母”,故太阴人常表现出脾胃虚弱之象。另外,朝医认为肺、脾、肝、肾四脏有各自所属的“党与”,而肺之”党与”包含胃脘,其可发挥上升水谷之气的作用,故调理脾胃为太阴人疾病治疗的环节之一。黄栗作为太阴人要药,其功能以开肺之胃气,消食进食,补脾和胃为主。它不仅以“虚则补其母”的方式来改善太阴人之“肺小”导致的肺功能不足,还可预防肝旺而乘脾土之弊,可谓一举两得。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栗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主要包括蛋白质,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等。其中维生素C可明显提高肺脏的铁含量,起到保护肺组织的作用;β-胡萝卜素则对油烟所致的大鼠肺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2-4]。此类研究亦证实黄栗不仅有“培土生金”之功效,还可直接影响肺脏的功能。总之,黄栗可有效改善太阴人肺脏功能相对虚弱之弊。
在药物配伍方面,黄栗与麦门冬、桔梗两味药的组合出现的频次最多,皆为18次、0.7%频次。以此配伍的方剂中,最具代表性太阴调胃汤,方中所用的干栗与麦门冬、桔梗、麻黄相配,共同促进太阴人宗气生成,且卫得宗气而卫外。从而治疗太阴人伤寒、时气头痛、咳嗽、气短。
此外,药物用量方面,黄栗固气汤、黄栗五味子膏、干栗蛴螬汤等方剂中黄栗用量均为100枚(100g)。《灵枢·口问》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黄栗开太阴人肺之胃气而消食进食,大剂量使用可在健脾强胃的同时,使水谷之精气上入于肺,其与五味子、桔梗相配,可补肺脏之不足;并借其健脾利水之力,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滞痞满,腹胀浮肿。
总之,本研究归纳总结了朝医太阴人药黄栗的用药特点和规律,为今后临床上合理选择黄栗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此外,黄栗是“药食同源”的药材,故进一步研究黄栗药用价值和有效成分,能为今后研发功能性保健食品提供参考依据。
[1]朴仁范.朝药学[M].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84.
[2]徐志祥,高绘菊.板栗营养价值及其养生保健功能[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25(5):118-119.
[3]韩丽琴,国巍,董顺福等.维生素C对大鼠急性肺损伤时铁元素水平的干预作用[J].光谱实验室,2009,26(6):1613-1615.
[4]叶琳,隋春生,任淑萍等.β-胡萝卜素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膜的保护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0):12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