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饶子和研究团队与空军军医大学徐志凯课题组合作,揭示乙型脑炎病毒高中和活性抗体的结构基础和中和机制,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该论文报道了乙型脑炎病毒JEV分别与两株治疗性抗体2F2与2H4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并阐明了两株中和性抗体的功能和作用机制。2F2和2H4这两株中和性抗体只与乙型脑炎病毒相互作用,不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和黄热病毒相互作用,并且这两株抗体均表现出了较高的亲和力。动物水平的保护实验发现,这两株抗体能够完全清除被感染小鼠脑内的乙型脑炎病毒,并完全治愈被感染小鼠。
乙脑病毒结构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中和性抗体2F2和2H4高效清除小鼠脑中乙脑病毒(Nature Microbiology)
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沈晓燕团队研究发现,分选连接蛋白10(SNX10)缺失可抵抗酒精过量引起的肝损伤和脂肪变性,该研究为减轻酒精过量引起的肝损伤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成为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潜在靶标。研究成果发表于《肝脏病学杂志》。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酒精性肝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攀升,至今仍缺乏靶向控制药物。敲除SNX10可抑制组织蛋白酶A的活性,增加细胞溶酶体LAMP-2A的稳定性,进而激活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后者可抑制蛋白酶体活性,激活Nrf2-HO1和AMPK信号通路,减轻酒精过量引起的肝脏氧化应激和脂肪变性,从而对酒精引起的小鼠肝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杨永清教授研究团队与邓林红教授研究团队合作,发现了哮喘治疗新靶标——肌动蛋白结合蛋白2(Transgelin-2),研究论文发表于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哮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研究中发现针刺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位后,可显著改善哮喘患者呼吸功能,并提高在哮喘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的金属硫蛋白-2(MT-2)蛋白含量。从6000个化合物中筛选了可以特异性结合针刺抗哮喘靶标Transgelin-2的小分子,并验证确认了“类针刺”舒张气管平滑肌作用的先导化合物TSG12是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的潜在抗哮喘新药物。
浙江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教授郭国骥团队研发出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Microwell-seq”,并在短时间内利用这一平台构建全球首个哺乳动物的细胞图谱,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利用微孔矩阵、分子标记和扩增技术,高通量、高精度地实现单细胞水平分析,解决了传统测序中单个细胞核酸物质少、容易丢失、分析成本高的难题。借助这一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研究人员对小鼠不同生命阶段的近50种器官组织的40余万个细胞进行了系统性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构建了首个哺乳动物细胞图谱。小鼠细胞图谱的完成,将为下一步人类细胞图谱的构建带来指导性意义。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董光辉教授等课题组与国内外科学家合作,发现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与中国人群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特别是年轻或超重或肥胖的人群,研究成果发表于Planetary Health。暴露于PM1,PM2.5,PM10,SO2,NO2和O3可能会对葡萄糖升高产生不利影响,包括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升高,从而增加中国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此外,年轻人和超重或肥胖者可能更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的致糖尿病影响。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一样,由于高空气污染与中国的糖尿病大流行并存。鉴于糖尿病流行的严重公共卫生影响和无处不在的空气污染,探索中国空气污染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11个地区3年平均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Planetary Health)
中国三个城市11个地区研究参与者特点(Planetary Health)
同济大学教授左为团队报道了利用成年人体肺干细胞培养和移植技术再生肺脏的工作,具体而言是成年人体SOX9阳性支气管基底层细胞移植再生功能性肺泡,该成果发表于Protein & Cell。从患者支气管刷取出的几十个干细胞,在体外扩增数千万倍之后,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经过3~6个月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这些干细胞逐渐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气管结构,进而完成了对患者肺部损伤组织的修复替代。目前我国各种肺部疾病正处于高发状态,肺部组织一旦遭破坏而发生纤维化,病情往往持续发展而无法逆转。然而,传统的药物只能减缓其纤维化的进程;肺干细胞移植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与李默研究员揭示了Poly(ADP-ribose)在卵母细胞非对称分裂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发表于Cell Research。非对称分裂是哺乳动物雌性配子特有的分裂方式,即产生一个小体积的极体与一个大体积的卵母细胞。非对称分裂使得卵母细胞保存了绝大部分的母源物质,是其后受精与早期胚胎发育的物质基础,对受精卵和早期胚胎质量具有重要影响。Poly(ADP-ribose)与纺锤体一极伸出的放射性微管相结合,拉动纺锤体向皮质区移动,实现了纺锤体的非对称定位以及卵母细胞的非对称分裂。该研究为临床评估卵母细胞质量、未来基因干预改善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功率提供了全新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教授陈萦晅、房静远课题组发现位于线粒体的sirtuin家族蛋白SIRT5通过促进大肠癌细胞的谷氨酰胺代谢在大肠癌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丰富了大肠癌代谢调控机制,并为SIRT5作为大肠癌潜在治疗靶点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谷氨酰胺代谢酶LUD1参与介导了SIRT5的促肿瘤作用。SIRT5诱导的GLUD1赖氨酸残基的去戊二酰化明显上调其酶活,进一步促进谷氨酰胺回补三羧酸循环,提供肿瘤细胞快速分裂增殖必需的前体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