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批注式阅读是指阅读过程中,在空白处有意识地对内容加以标注,以突出强调或品评感悟,是一种经典的阅读方法。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为创新教学模式,批注式阅读被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发挥了新的效用。本文以阐述批注式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为出发点,进而探究其具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以自身的知识及经验积累为基础,通过做批注的方式进行文本解读。对文章做批注的过程,也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批注式阅读强调学生的自我体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批注式阅读的重要性
首先,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丰富情感世界。任何文章写出来都有其想要表达的情感主旨,否则这个文章是没有文学价值的。学生在学习文章时,通过批注的方式产生情感碰撞,理解文章的主旨,在阅读中不断丰富内心的情感世界。第二,批注式阅读能够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的提升。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文学美感。第三,批注式阅读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批注式阅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批注时从多角度分析语句段落,锻炼思维能力;一些延伸性的标注通常字数较多,需要语言和逻辑思维的组织,长时间的坚持对于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也是一种促进。
二、批注式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课前准备,自主批注
任何课堂都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然而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因此,在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相应的课前工作。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控着整个课堂的节奏,做好课前预设很重要。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读文章,做到心中有数,保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泊船瓜洲》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对“绿”字加以批注,解析其含义。教师可着重标注出来在课上引导学生分析“绿”的妙用,并预设能不能将其换成“到”字等问题。只有做好课前预设,教师才能在课堂上运筹帷幄,把批注式阅读的方法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做好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听课效率。做批注是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方法,大致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通读全文,这里的通读就是粗读。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后,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大致在哪里可以做标注等。其次,理清思路结构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再次阅读时标出段落序号,注意文章脉络的把握,搞清楚哪几段可以作为一个部分、文章是总分总还是总分的结构等问题,在空白处画出文章结构图。最后,仔细阅读,对内容进行逐句分析,甚至句子中重要的字眼,也要做相应的批注。尤其是在对文言文或古诗的预习中,其内容往往比较晦涩难懂,可以把重点句子和字眼批注出来,经过思考和查阅资料后仍不理解的内容,要着重标出来,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的学习。
(二)课上对比,适时引导
课堂上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是对学生预习效果的检验,通过师生的共同交流分享,深入学习文章内容,规范批注形式。课前预习时,学生对文章的批注建立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对于文章结构或细节内容的标注可能与教学目标等不符,存在错误的地方。因此,教师要首先在课上明确目标和重难点,让学生对比自己做的批注,是否存在偏差。如在《祝福》的教学中,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分析是课文的重点,学生自行检阅自己的标注是否将重点落到了这里。对于文章重点及主旨的正确把握,对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者,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把握课堂节奏。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对课前所做标注进行交流,派代表阐述所得,这样做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同时教师也能从发言中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灵活导入课堂内容。掌握批注这一阅读方法需要一个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课前自己做的批注多是粗略分散的,教师应在课堂上结合教学目标,进行适时点拨和指导。例如,在《背影》一文中,父亲几次跨越栏杆的细节描写往往容易被忽略。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做批注,分析父亲的形象,由浅入深,奠定对文章情感基调的理解,从而上升到文章主旨的提炼。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在需要的时候,教师还可借助新媒体课件,展示文章标注的形式或方法,为学生做标注提供范本。
(三)课后巩固,延伸拓展
课堂并不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环节,课后的反思总结也很重要。学生在课后要主动反思自己的批注和同学、老师的有何不同之处,找到自己的不足;归纳总结课上老师所讲的批注技巧,及时练习巩固,不断提高批注水平,从而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总结时,除了不断向教师的标注规范靠近,还要保留个性,不一定要与他人的内容一字不差,注重自己的体悟。教师在课后要不断督促学生,除了课本文章之外,在阅读课外读物时也要坚持使用批注式的阅读方法;还可带领学生总结标注技巧,提升阅读感悟。语文学习与数学不同,阅读理解没有标准固定的答案,文学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可利用批注式阅读教学,在课后设置延伸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发散思维的写作,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背影》一文的教学完成后,可让学生以“父爱”为主题进行写作,同时加入动作等细节描写的手法,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巩固了课堂内容。
总结: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张扬个性,促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文章时,通过做批注的方法与文章“对话”,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适时的引导,规范批注的内容及形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展其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永叶.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向四姑.初中语文教学中批注式阅读教学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3(09):16.
[3]吕锋.多勾画多发现多感悟——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34):32.
[4]徐艳昌.浅谈批注式阅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6(04):77.
作者简介:王艳林(1979.08)男,籍贯:河南柘城,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新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