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2018-05-31 09:12辛静
大学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摘 要]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提出,为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也为医学教育如何提升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指明了方向。陕西中医药大学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秉承协同育人理念,坚持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合,发挥“院系合一”的制度优势,挖掘、整合优质临床教學资源,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内容与新形式,充分发挥“校院、校企”的合作育人平台作用,不断深化后期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标准化、规范化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医教协同;中医药临床;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4-0031-03

2014年,国家教育部、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这为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保障。2016年,国务院颁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1],明确未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加快了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的步伐。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教育改革的先锋队,必须主动求变,以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协调机制,统筹资源;以能力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稳定院校教育规模,提高毕业后教育质量,做好继续教育服务,培养一批对抗疾病、服务人民、能上能下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目标的实现方式,是制定教育宗旨、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60多年来,陕西中医药大学秉承“厚基础、重创新、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以强化职业胜任能力为目标,传承延安精神,弘扬大医精诚风范,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医德素养;推行院系合一,促进医教研结合,实践育人,提升学生的临床能力,逐步形成了以能力为导向的临床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医教协同深化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系统总结、挖掘学校原有基础潜力,继续坚持协同育人理念,加速标准化、规范化临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在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寻求自身特色发展,可以为新形势下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医教协同机制给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新变革

(一)统一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路径,实现培养合格医学生和合格临床医生的有机融合

现阶段,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一直沿用院校教育+医院培训的模式。医学生结束院校教育后,经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短期培训即可从事临床工作。院校教育缺乏统一标准,学生毕业后职业教育缺少规范性,且两个阶段的教育相对独立,关联性不够[2],医生的执业能力与医德素养的培育缺乏规范统一的制度规定,好学生与好医生之间的桥梁没有打通。《意见》提出围绕构建中国特色标准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建立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三位一体的医教协同培养体系,统一“5+3”培养路径模式,就是要解决我国医学教育缺乏统一的毕业后培训制度且未与院校教育有机衔接的重大缺陷,实现院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有机衔接。

(二)保证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医院医疗卫生水平同步提高

医疗水平的地域性差异是造成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根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受地理位置、经济实力等外部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医生培养制度不规范的影响。《意见》提出实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与院校教育的有机衔接,就是要解决职业教育质量良莠不齐的主要缺陷,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考核,实现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全面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医教协同机制应用实施的探索与实践

(一)强化协同育人理念,推行“院系合一”、“校院联合”模式,理顺医教协同体制机制

1.坚持推行“院系合一”的管理体制。学校自2011年开始,积极探索医教协同后期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教学机构进行调整,将中医系、临床医学系合并入附属医院,设立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使临床教研室与临床科室相互依托,教学、医疗相互促进,打破编制的束缚,实行校本部教师和附属医院医师统一管理、互为补充。这样不仅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更有效地理顺了临床教学工作的各种关系,为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2.积极打造“进得了课堂、下得了临床”的教师队伍。学校将获得“教师资格证”作为临床教师进入课堂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能力的提升训练,调动临床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把理论教学引入临床实践,把工作经验融入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医教相长。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医院临床实践相结合,建立了一支教学效果良好、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3.健全学校—院系—医院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实行医院负责、院系协助、学校监督的三级管理模式,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举办实践教学工作会,成立实践教学督导组,全面监控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临床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教学指导、示范作用,有效带动其他后期临床教学基地,不断提高带教水平和教学质量,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4.开拓校-院协同育人合作模式。学校不断探索与地方的合作育人模式,在充分总结两所附属医院开展后期临床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医教协同理念,先后与宝鸡市中心医院、西电集团医院、咸阳市中心医院、西安市第九医院、西安市第五医院、西安市中医医院等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联合培养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等专业学生,不仅有效整合了地方优秀教育资源,还有效保障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强化执业胜任力培养,实施“3+2”教学模式,推进医教协同改革实践

1.注重早期学习教育,实施“3+2”教学模式。学校重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培养相结合,学生在校完成三年扎实的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后,直接进入医院进行为期两年的临床教学和实习,这缩短了“学生-医生”的转换期,将教学融入医疗实践,让学生融入医院环境,使学生尽早接触患者,上课、跟师、查房、见习、实习交替进行,真正实现了“厚基础、重临床”,强化了对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2.發挥师承优势,实行本科生“双阶导师制”。充分发挥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采取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将师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中医本科生“双阶导师制”,即学生在校前三年配备理论导师,后两年配备临床导师,进行理论与临床的双重指导。这既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强化中医临床思维,又有利于学生理论水平、临床诊治能力、医德医风等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六年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理论水平、临床诊治能力、医德医风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3.夯实中医基本功,实施“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我校10余年来一直坚持开展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课程为基础,制定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方案,在全校掀起了“学经典、诵经典”的热潮,改变了中医理念淡化现象,提高了学生的中医基本功,提升了学生的中医文化底蕴,扭转了学生临床思维西化的倾向。

4.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采取“集中+自主”的见习模式。针对当前医学教育实习资源不足,实践时间难以保证的现状,我们提出了“集中+自主”的见习模式。集中见习主要是为了保障教学的规范性,自主见习学生可以利用能够使用的时间随时进行,这体现见习的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该模式很好地保证了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使学生对中医的热爱程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5.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实行分段式、多站化临床技能考核。中医学专业实行“三段六站式”临床技能考核办法,将中医专业本科毕业考核内容与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相结合,对接职业胜任能力,开展临床技能考核,督促学生掌握临床技能,力争达到国家执业医师水平。临床医学专业以临床技能大赛为引导,全面实施“一套方案、两种制度、三个阶段、四本手册、五场分阶段考核”的改革方案,使学生顺利完成学校到医院、课堂到病房、学生到医师、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水平,也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核奠定了基础。

三、以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继续深化医教协同育人机制

(一)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探索以“5+3”为主体的培养模式,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

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工作为学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机遇。学校充分利用传统优势专业资源,以专业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以岗位胜任为核心,突出医德素养、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打通课程界限,实现课程的整合;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PBL、CBL教学方法改革;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推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培养质量评价方式改革;以专业培养和职业能力素养有效结合为目标,完善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推动医教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了学校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范了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临床能力训练和考核、学位论文与答辩、学位申请与授予的要求,探索构建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路径。

(二)推进互联网+中医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实现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三阶段有机衔接

陕西作为高等教育大省,学科门类齐全,但学科间发展很并不平衡。陕西中医药大学作为唯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紧跟时代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利用“互联网+”的思维,重构中医教育模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搭建高效、便利的教学服务环境,真正实现中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关注。

第一,挖掘互联网+中医药教育发展方式,提升中医药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中医基本理论学习资源库。学校充分利用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发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医生学习的精品课程、数字化虚拟仿真资源和自主探究学习资源。结合中医学科知识体系,利用微课为主要形式的知识点资源、探究性资源、专题资源和网络课堂,逐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实现中医数字化教学资源全覆盖。

第二,发挥高水平医院、企事业单位、名医馆等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中医药卫生队伍的临床实践能力,建立不同规格的中医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是医生执业能力发展的主阵地,应该继续加大投入,提高医院开展临床教学工作的能力,根据陕西省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目的的遴选不同规模的中医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做好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做到临床实践与职业道德培养双管齐下,为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提供有力保障。

(三)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以区域健康卫生事业发展为导向,走内涵式医教协同育人发展道路

在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系统推进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更加注重全面深化医教协同育人机制,更新教育理念,以质量提高为核心,以科学治理、突出特色、优化结构、整合资源为主要手段,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一方面,学校以“中医学”一流建设为依托,继续探索符合中医学人培养规律、体现中医药特色,发扬中医药文化传统、突出协同育人的长学制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另一方面,学校以“执业能力”培养为着力点,改革研究生教育模式,创新企业培养路径,继续探索学校-医院协同育人的机制体制,开拓我国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新局面。

四、结语与展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事业发展放在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度。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一系列规划,对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随着《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颁布实施,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陕西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在中医药发展新形势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围绕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和做好基层健康服务两个方面,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起院系教育扎实、毕业后教育务实、继续教育灵活、 “各级师承教育贯穿,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联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3]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15号) [EB/OL].[2016-02-22].http://www.gov.cn

[2] 龙泳伶,史亚飞,梁沛华,等.医教协同深化中医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6(2):13-15.

[3] 辛静.中医药发展规划纲要背景下陕西省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高校),2017(5):58-59.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