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伟,郑 拯,张 超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公共基础部,浙江 金华 321013)
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与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已经成为全球性热点问题。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明确了高校关于学生体质监测与加强体育锻炼要求,指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1]。2016年颁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与健康课程”[2]。彭晓琳等[3]人的研究表明,长期运动不足不仅会造成体质下降,也是引发各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冯霞等[4]研究认为具有规律运动习惯的大学生,在健康生活习惯实施方面明显好于无规律运动习惯的大学生。许汪宇等[5]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可以大量动员脂肪氧化供能,从而减小脂肪细胞的体积,持续中等强度有氧运动4周以上就会对身体形态产生较有利的影响。刘星亮等[6]研究发现12周运动干预能有效达到增强青少年体质与促进健康的目的。传统校园跑刷卡锻炼、指纹签到等方式,设备花费昂贵、易耗且需要指定运动场所及相对集中地安排运动时间,不利于学生自由锻炼。另外,很多学生由于理论知识匮乏导致跑步过程完全依靠个人感受进行调控,跑步锻炼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运动效果难以保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思维赋予传统跑步互动性的参与方式,为跑步运动带来智能化的发展变革。本研究尝试将校园跑APP与体育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通过合理设计跑步方案和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以增强身体素质,为学校体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以及持续开展阳光跑提供参考依据。
1.1 研究对象 基于跑步APP的大学生自主课外锻炼效果。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关于大学生体质、运动习惯、体质测试、跑步、跑步APP等相关的文件及文献资料,有针对性地研读近年来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和跑步APP教学实践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测试法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方法,采用教育部指定仪器,于2018年11-12月(9~13周)由任课教师课堂完成对2018级共1 861名大学生(男生649人,女生1 212人)体质测试,全部合法数据录入Excel表格之后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系统计算并导出体测成绩。
1.2.3 数理统计法 教师课上指导学生下载安装“运动世界校园”APP,学生使用常用手机号注册后打开APP根据随机生成五个点位自由选择跑步路线。在跑步过程中软件根据内置地图及重力感应等手机功能实时反馈跑者跑步过程的轨迹、里程、时间并自动记录跑步数据。学生跑步结束后,系统会自动将学生跑步成绩上传到云端数据库,教师后台可以实时查看学生跑步数据。任务时间为2018年10月至12月,男生使用校园跑APP完成80km,女生完成60km。跑步要求:(1)第5~14周每天6:00-23:00课余时间使用;(2)单次跑步距离男生3~4km、女生2~3km;(3)单次跑平均步频60~120次/min;(4)单次跑平均配速3.25~10min/km;(5)经过1个必经点位和2个普通点位。只有满足以上5个条件才算有意义数据,否则系统将默认为无效数据无法上传。通过对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和跑步APP后台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将男、女生共跑1~9次分为1次以下/周组,跑10~20次为1~2次/周组,跑21~30次分为2次以上/周组。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对3组跑步行为和体测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卡方检验和对比分析,结果用x±s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非常显著。
2.1 学生对软件的掌握程度 本学期18级共1 861名学生使用校园跑APP,其中男生312人完成80km,占比48%;女生811人完成60km,占比66.9%。累计使用软件41 790次,其中完成跑步次数共37 989次,占比91%;未完成跑步次数共3 801次,占比9%,女生完成率较男生高2%。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跑步软件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软件下载安装、选择课程、软件开启、跑动线路的选择、跑步终止及结束后的成绩上传环节(表1)。
表1 2018级学生使用校园跑APP完成情况统计
2.2 校园跑APP使用成绩异常统计 跑步结束成绩上传成功需要满足3个条件:1)最少距离:男生不低于3km/次,女生不低于2km/次;2)配速:3.25~10min/km,超出或低于要求配速均显示成绩异常;3)跑步路线:必须经过1个必经点位和2个普通点位。根据以上要求,对跑步未完成次数统计发现,跑步目标距离不够的次数达53%,另外有33%跑次成绩异常由配速异常导致(表2)。
表2 跑步未完成次数及异常原因统计
2.3 校园跑APP使用时间及次数统计 通过对第1~10周跑步次数做卡方检验结果Sig<0.01,根据小概率事件和规则,每周跑步次数是具有显著差异,第7周、第6周、第4周和第3周均明显高出期望值(图1)。另外对星期一至周日跑步分布次数做卡方检验,结果显示Sig<0.01,周一至周四跑步次数相对周五至周日具有显著性差异,周一至三跑步次数相对较多,周末跑步次数相对最少(图2)。图3统计显示:每日18:00~23:00跑步次数达总数的66.1%,说明大多数学生跑步时间选择傍晚和晚上进行;其次是下午2:00~5:00,占总次数18.2%。
图1 每周跑步次数
图2 星期跑步次数
图3 每日跑步次数
2.4 跑步步频统计 跑步步频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跑步速度。表3显示:83%学生跑次步频在60~170之间,与跑步任务要求相符。另外,由于手机硬件不支持以及后台设置问题,有2%跑次步频为0,其中步频为0发生超过5次(含)以上为23人,判定为手机硬件问题导致,占总人数1.2%;有7%跑次步频在1~40之间,判定为借助自行车、滑板等代步工具完成,视为无效距离;8%跑步次数为41~59之间,视为低步频,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了解学生情况或通过微信平台提醒同学提高配速。
表3 校园跑APP跑步步频统计
3.1 不及格与及格同学的跑步数据对比 对比体测成绩≥60分以上和不及格<60分以下同学跑步行为,发现及格同学比不及格同学平均跑步多1.3次,平均距离多跑3.6km。平均跑步次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均跑步距离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3.2 每周不同跑步次数男生的体测结果对比 通过对3组男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各组身高、体重并无差异(P>0.05);对1次以下/周组与1~2次/周组体测成绩对比,两组间各项目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1~2次/周男生在1000m、50m、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及体测总分平均值均高于1次/周。
表4 及格与不及格学生跑步平均次数和平均距离
对1次/周组与2次以上/周组体测成绩对比显示:2次以上/周组男生1000m比1次/周组平均用时减少8.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肺活量、50m、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和体测总分分别高12.11ml、0.03s、1.43cm、0.53个和1.95分。
结果显示每周跑步次数越多,1000m跑、50m跑、跳远和体测总分成绩比跑步次数少同学成绩更好(见表5)。
3.3 每周不同跑步次数女生的体测结果分析 通过对不同次数3组女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组别女生身体形态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跑1~2次/周女生800m比1次/周平均用时少15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跑2~3次/周组女生800m、50m及体测平均总分比1次/周组平均分别减少18.5s、0.41s和高4.2分,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次跑2次以上/周组在肺活量、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平均值比1次/周分别高114.6ml、7.08cm、2.46cm。结果显示每周跑步次数越多,肺活量、800m、50m、跳远和体测总分成绩均比跑步次数少的同学成绩更好(见表6)。
4.1 结论 校园跑APP督促学生课外锻炼是新科技环境下的一种尝试,学生可以结合自身身体和天气情况,自主选择锻炼时间和强度。免费使用APP、实时记录和保存锻炼数据,既可以激发学生主观锻炼兴趣,又能够给大学体育课程提供新型评价方式。在校大学生使用校园跑APP课外自主锻炼与体育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延展体育教学时空,培养学生逐渐养成运动健身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使用校园跑APP体现了“互联网+教育+体育”背景下,大学生健身跑步运动发展新趋势,校园跑APP多种功能和逐渐完善的应用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会引领普通大学生走上更为科学和智能化健身途径。
表5 2018级男生不同跑步次数与体测成绩统计
表6 2018级女生不同跑步次数与体测成绩统计
4.2 建议 管理者要以强化学生体育锻炼频度为初级目标,以提升学生体质为中段目标,以培养学生终生锻炼习惯为终极目标。加强教师对跑步软件使用方法和科学跑步知识宣传,及时通过课堂对出现问题进行汇总并通过QQ、微信等平台及时给予回复;同时要定期通过软件后台对学生跑步情况加强监督管理,通过分析学生跑步数据、跑步行为以及与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关系,及时调整步频、配速、距离等任务要求,在选择性地与体育课成绩相结合同时不失人文关怀和科学性,思考更人性化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运动,通过合理设计跑步任务及评价机制激发学生锻炼兴趣,提升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