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研究

2018-05-31 00:54王祥全冯志钢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体质要素个体

王祥全,姜 勇,冯志钢

(1.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3;2.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3.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具有良好的体质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然而,据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计生委等部门组织的7次全国性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分别在1985年、1991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显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整体状况呈现下降趋势[1-3]。近年来,大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低、肥胖、征兵体检合格率低、近视率高等问题常见于媒体评论,并引发极大的社会关注。《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明确指出,“大学生的体质堪忧,大学生的体质竟不如中学生”[4]。体质是健康的基础,体质是健康的保证。拥有健康的体魄是每个人学习和工作的前提,是投身于社会建设的基础,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在对有关体质问题的研究中,对体质现状的研究较多,而对体质促进机制、促进策略的研究较少;对影响体质的相关变量描述较多,而对变量变化规律的分析较少;对问题单一视角论证较多,对整体全局思考较少。而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导致的,也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决定的。无论是对大学生体质问题根源的考察,还是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的研究,单独从生理学或社会学某一个角度都难于归纳全部要素。本研究以社会生态学、人因工程学、行为学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结合大学生心理、生理、生活方式、组织行为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关系,梳理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干预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1 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生态系统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5]。体质涵盖了身体的发育水平、身体生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适应能力等方面。既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状态,又反映出人体身体运动的能力。体质健康的多维度也决定了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其中既有先天遗传因素又有后天因素;既有个体因素又有社会环境因素;既有心理因素又有行为因素等。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大学生生活空间内的客观环境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产生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是在个体心理和行为与外在环境所交织的生态系统影响下发展的。

生态系统(Ecology System)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首先提出的[6]。他认为完整的系统,不仅包括生物复合体,还包括人们称为环境的全部物理因素的复合体。生态系统把人放在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以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概念架构,探讨复杂的系统如何积极地影响个人及其行动场所,从而建立起人自身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理论关系的框架模型。从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可以全面综合地掌握个体和环境关系,分析多个层面对体质健康的影响,从而建立系统的目标干预机制。

体质健康离不开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指个体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它包括改变危险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健康危险行为(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以及无保护性行为等)采取积极的行为(如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定期体检等)以及遵从医生指导等行为[7]。健康行为首先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其次健康行为是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的行为和行动。个体的健康行为包括行为本身和影响健康行为的心理要素。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影响人体行为的因素不是一维的,是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可归结为个体心理因素、个体行为本身因素和环境因素[8]。

健康行为是体质健康的直接影响因素。大学生健康行为包括合理饮食、作息时间规律、不吸烟、不酗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坚持有效体育锻炼等有利于身体健康发展的各种行为;不健康行为有吸烟、酗酒、熬夜、暴饮暴食、久坐、缺少运动等。健康行为具有带来理想结果的主观价值功能,健康行为的产生首先是由主体的期望决定的,个体主观的心理过程(需要、动机、意向)对行为起主导作用。人体所想的、所相信的、所感受到的将影响人的行为。行为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类行为受到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3个过程的影响[9]。心理因素通过心理的作用机制直接影响行为因素,从而间接影响体质健康。心理因素包括健康卫生保健知识、健康行为的情感认知和情感体验、保持健康行为的意志品质等。知识反映出对健康行为本质特性的认识程度;情绪和情感是健康行为所持有的态度和伴随产生的主观体验;意志是自觉地确立目标,并据此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往往行动目的越明确,行动的意志水平就越高。

环境因素包括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学校因素主要指学校管理和服务,如体育场地、设施是否充足,体育健身指导是否科学有序,学校体质健康教育重视情况,学校体质健康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等。家庭因素体现家长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以及示范作用等。社会文化因素是体质健康理念得以弘扬的外部客观环境。一定程度而言,在大学生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外部环境决定了大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一方面,学校的管理、家庭的教育、社会文化的宣扬等对个体健康行为具有潜在的影响;另一方面,健康行为的实现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提供可实现的外部条件。

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包括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10]。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是人自身因素,我们称其为人的因素。这样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就归结为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图1)。依据个体心理、个体行为方式、客观环境的层级关系形成的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包括了大学生日常行为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大学生行为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因素等。

图1 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生态系统模型

大学生体质健康各影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健康行为作为相互连接的核心,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产生直接作用,如饮食行为、睡眠行为、体育锻炼行为、日常管理行为、医疗行为等都直接影响体质健康。有研究显示,多数大学生有过长期熬夜、三餐混乱以及大量使用电脑或者手机等电子产品,以至于长期无法进行必要的运动。这种生活方式使得大学中肥胖近视多发,严重侵害了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11]。心理是行为的逻辑起点,并成为控制行为进程和方向的内在参数,如果健康行为达到了这个参照要求,健康行为将会持续,如果不能达到预定目的,行为可能被修正或调整[12]。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健康行为的发生与维持取决于个体心理认知的维度和强度。可以说心理影响行为、心理主导行为。心理对体质健康的影响,较大程度是源于心理因素对健康行为的影响、对健康行为的促进。另外,人的行为不是单纯由本能、需要和动机等决定,人的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总会受到社会角色、关系网络、公共价值和群体规范的影响[13]。许多研究从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政策落实不到位、健康管理执行力不足、学校教育理念和资源配置不合理、体育师资队伍薄弱、体育场地经费匮乏、家庭体育教育滞后等因素致使大学生体质下降[14]。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心理,改变大学生健康行为的意向、自我效能、觉知障碍,以及提供有利于健康行为实现的基础条件等,对健康行为产生影响。

2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联动机制

体质健康评价指标是多元的,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实施过程中,不能仅仅针对某一个层面,而应该把体质问题放在整体中加以衡量,从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生态系统的诸要素出发,建立全面的、协同的促进机制。

大学生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可以看作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集合,所有影响因素的集合构成个体的生活空间,生活空间也包涵了在一定时间内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变化的所有过程。在生活空间内,各系统间的相互影响是复杂的、非线性的,交互作用是随机的,有时是以不确定、不可预测的方式进行的。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分为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人的因素包涵了大学生个体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倾向和个体健康行为能力,不仅包括个体的个性心理和心理过程要素,还包括个体所具备的健康知识、体育技术技能等。环境因素是指能够对人的要素起决定性作用的客观影响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相对宏观的法规条例、管理规范、校园体育文化、家庭精神鼓励等,还包括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具体组织规范,如饮食、睡眠、运动、医疗保健等健康行为可实现的路径条件。按照人因系统理论,我们将环境因素进一步细分为组织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15]。组织要素和环境要素对个体施加影响,是个体健康行为形成的“因”。生活空间内体质健康促进可以对个体要素、组织要素、环境要素施加影响(见图2)。其中,人的要素、组织要素总会受到环境要素的制约和影响,改善环境要素是大前提;组织要素是健康行为促进的基础和保障;人的要素是体质健康促进核心和出发点。

图2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人因体系

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是核心。从对健康行为的认知到自我控制的强化、再到稳定的健康行为,这个过程的发生与转变是复杂的[8]。健康行为取决于人自身系统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综合因素。其中,人的要素包括个体健康行为的知识、情感、意志的改变以及健康行为能力。组织要素是健康行为实现的条件要素。组织要素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不断施加影响,催生积极的心理要素,形成有利于健康行为的物质条件。环境要素直接对个体和健康行为实现条件要素施加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

体质健康促进是控制和提高健康行为的过程,健康行为取决于人自身系统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综合因素。因此,在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既要促使人行为的转变,又要改观有利于健康行为发展的外部环境。如果仅仅从人的要素出发,提高大学生健康行为认知和健康行为能力,而不彻底改观组织要素和环境要素,结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难以形成长期效益。如果仅仅从组织要素和环境要素出发,而忽视对人的要素的针对性培养,则体质健康促进是滞后的、缓慢的,难于形成立竿见影的效果。应当从人的要素——组织要素——环境要素的整体性出发,将个体与环境各个影响要素之间的信息加工整合,建立统一的、协同的引导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图3),才能彻底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图3 体质健康促进的协同机制

3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实施策略

体质健康促进是实现健康的过程和手段,是基于当前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着重发展身体形态及其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等。健康促进关注人的要素、组织要素、环境要素之间的动态作用,强调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及其它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互动。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既要关注个人与环境中各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又要致力于改变环境,使之能有效地回应个人、家庭、学校等各个系统的需要。这个过程的实现,是通过结合影响体质健康的各种因素,施加促进个体、组织和环境要素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来实现的。

3.1 加强法律法规的协同性 自建国以来,国家和政府就特别关心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育总局等机构,陆续制定和出台了多项促进体质健康的法律法规。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促进我国各个阶段学生的体质健康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国家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相比,这些法律法规的预期效果却不够理想。如,教育部2011年下发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后不久,《人民日报》就载文“增强青少年体质重在落实,体育与智育较劲恐难赢”,分析了该项规定的执行难度。我国体质健康促进法制的设立确实具有一定针对性,但缺少相关的保障、执行、跟进、评估的机制,往往形成一边是体质问题,一边是升学压力、就业压力;一边是健康问题,一边是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没有形成覆盖面广、内容全面、多元协同的体质健康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注重制定过程,忽视监督执行;对各种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总结多,而规范化的评估少。由于相关政策法规处罚的操作性不强,侵占学校体育场地、挪用体育经费、取消或占用体育课、不能保证每天活动1小时等现象屡屡发生[16]。体质健康的各项制度不是越多越好,而要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有序厘清彼此之间的关系,保障配套制度之间合理搭配,增强彼此之间的契合,从而发挥制度效能[17]。

3.2 加强健康管理的多元化 健康管理是指由相关行政部门组织学校、家庭、社区和媒体等利益相关群体,协调优化一切社会资源,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体质健康促进项目,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过程[18]。健康管理可分为微观的个人健康管理、中观的人群健康管理、宏观的人口健康管理等。健康管理是国家体质健康政策的实施过程和实现方式,是国家政策落实的保障。我国在学校健康促进逐步推行过程中,许多管理问题逐步突显出来,包括管理体制不规范、组织机构混乱、专业队伍不配套、专项经费不到位等问题[19]。目前,大学体质健康管理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学校——体育学院(部)执行的一元体系。政府提出宏观性政策,学校传达,学校体育部门要承担体质健康调查、评价、指导、干预等多项职能,以及相应的政策解读、资金筹措、协调部署等工作。而体育部门往往是责任大、权力小、任务多、能力单一。限于各方面条件,致使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大打折扣。体质健康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需要营养、卫生、医疗、保健、日常生活管理等各方面条件,也需要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协作。体质健康促进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不只是学校的工作,而应该上升到公共管理的层面,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辅助学校共同提高公共健康服务质量。学校作为健康管理的核心,应建立专业化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健康管理的实施体系、监督体系、评价体系等。实施多元化的健康管理机制,保障高效的资源配置和资源管理,从而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

3.3 树立体育教学“大健康教育”理念 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不是一个学科、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学生体质下降不能归责于体育课教学的单方面原因,但体育教学的学科性质决定,它应该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体育教学,依赖于教学指导思想,依赖于体育教学理念,它决定教学的内容、手段、方式方法,也直接影响学校、教师的体育态度。近年来,我国相继出现了技术论、体能论、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教学理念。理念无所谓好与坏,侧重点不同,培养的目标就不一样。但单一的培养目标,显然不能体现大学体育教学的本质,也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要求。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体育教学是大学生建立健康认知、培养健康行为、提高运动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多维度的体育教学目标才有助于培养全面的、健康的大学生。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体育教学的“大健康教育”是培养具有健康素养的“全人”教育理念。1)心理教育,包括健康知识、健康意识、健康认知等;2)身体教育,包括个体体育技术、体育能力、体能贮备等;3)社会适应教育,包括再学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多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健康素养,有利于强化自我管理,从而全面而持久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4 结 语

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心理因素、个体行为因素,又有社会环境因素(历史因素、教育体制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各种因素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体质健康促进是系统工程,单纯从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加以治理都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建议将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放在统一的整体中进行评价,全面衡量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各种因素,从个体——组织——环境系统要素出发,建立全面的、协同的促进机制,从而长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体质要素个体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How Cats See the World